彭硯
本文通過自然因素、貿易政策、基礎設施與服務這3個方面對中國與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成本影響因素進行了說明,簡要分析發現貿易政策和基礎設施與服務,特別是出口融資服務的發展可以極大減弱自然因素對貿易的不翻影響,貿易政策中的非關稅措施已經取代關稅壁壘成為農產品貿易成本降低的重要阻礙。
金磚國家
農產品貿易成本 影響因素
引言
2001年,高盛一位名叫吉姆·奧尼爾的首席經濟學家第一次提出金磚國家這一概念,初始概念的金磚國家包括四個國家,即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在2011年5月舉辦的金磚國家會議上,南非真正跨人了金磚國家的行列,自此,金磚國家這一新興經濟體宣告形成,其不僅是跨地區的,而且完全由發展中國家構成。金磚國家國土面積的總和占全球面積的比例接近30%,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更是超過42%,其擁有著充裕富厚的資源和廣大寬闊的市場。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金磚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貿易成本是影響雙邊貿易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貿易成本的影響因素進行說明與分析對于加強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合作具有積極意義。
金磚國家間農產品貿易成本影響因素說明
James等將貿易成本定義為:除了商品的生產成本之外,把商品運出并到達終端用戶過程中所產生的所有成本。本文沿用James等對貿易成本作出的一般定義,從三個方面,即自然因素、貿易政策、基礎設施與服務,來分析影響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貿易成本的因素。
自然因素
(1)地理因素
巴西、俄羅斯聯邦、印度和南非均為沿海國家,其中俄羅斯的海岸線長達37653公里,南非海洋運輸業發達,約98%的商品出口靠海運完成。世界上有90%的商業運輸要通過海洋,金磚國家均為沿海國家這一特點使其充分發展航海貿易,并將此作為一個貿易重點,促使貿易成本相對于內陸國家會有所降低。
(2)語言文化
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之間的語言各異,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巴西是葡萄牙語,俄羅斯是俄語,印度是印地語和英語,南非是英語、南非荷蘭語和祖魯語。中國在與其他金磚國家進行貿易時,均會在交流上有一定的障礙,通常是需要雇傭專業人員進行翻譯的。這種在語言上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貿易活動中的信息成本。
貿易政策
(1)關稅政策
近二十多年來,全世界的關稅在WTO的協調和推動下得到了大幅度削減。巴西、印度和南非是在1995年1月1H世貿組織成立時便加入其中的,中國(2001年)與俄羅斯(2012年)此后相繼加入。從WTO成立至今,低關稅在降低雙邊貿易成本上產生的作用不容小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關稅也不是沒有限度地下降的。從金磚國家的情況來看,關稅對貿易的限制程度(TTRI)逐年下降,其占全面貿易限制指數(OTRI)的比例也有大幅度下降,對貿易成本降低的阻礙作用極大弱化。
(2)非關稅政策
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WTO 一直以來提倡關稅自由化和商品貿易自由化,這在關稅方面的進展顯而易見。但是,其他形式的貿易壁壘卻悄無聲息地愈演愈烈著,各種各樣的新貿易壁壘接連不斷的出現。考慮到農產品是各國國民經濟中基礎性的產業,各種非關稅措施會嚴重阻礙農產品貿易領域的發展。從多個金磚國家的現狀來看,在全面貿易限制性指數(OTRI)出現連年下降的局面下,非關稅貿易限制性指數(NTM)卻逆大流而增長,占OTRI的比例有所增加,可見,非關稅措施對貿易成本降低的約束力度逐漸強化。
基礎設施與服務
在基礎設施方面,由于信息傳輸、貨物傳送、資金支持是國際貿易活動,尤其是跨境農產品貿易的必要流程,本文針對這三個關鍵環節,選擇了每百人中互聯網使用人數(ITC)、物流績效指數(LPI)、出口信貸發展狀況這三個指標,分析除中國以外的金磚國家的基礎設施與服務的建設及完善對農產品貿易成本的影響。
(1)互聯網
鑒于農產品的特殊屬性,使高效率的信息傳遞成為農產品貿易的一個基本要求。一文件中曾提到:“現代信息技術途徑的全面普及,現代交易方式的形成與有效覆蓋,農產品產銷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可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發現,空間距離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削弱。貿易機會能夠在之前貿易聯系較少甚至沒有的國家間萌芽并茁壯生長,交易雙方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與適合彼此的伙伴合作,商品信息交換能夠以較低成本在合作雙方間進行,這些都是互聯網對農產品國際貿易成本降低效應的體現。
(2)物流績效指數
物流績效指數(LPI)是世界銀行自2007年以來每兩年提出一次的、用來衡量世界上各個國家物流行業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這個指數介紹了被調查國家在國際貿易上的物流情況,提出了針對每個國家自身的物流評價方案,同時明確不同國家間物流表現出來的巨大差異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在實踐中,許多指標都是無法通過統計數字測算的,而國際貿易這一體系中的供應鏈系統的績效就是這樣的。LPI的確定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它要依據全球性調查得出結果,如果一個國家LPI的得分較高,說明該國具有低貿易成本的優勢,并能更好地與全球價值鏈銜接上。
(3)貿易金融(出口融資)
出口信貸是一國向本國的出口商或是外國的進口商提供的一種優惠貸款方式,包括利息補貼和信貸擔保,其目的有三:一是,大力推動本國商品的出口份額,使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得以提升;二是,促使本國的出口商或外國的進口商能夠在本國的銀行以較低的利率辦理貸款業務,達到緩解本國出口商資金周轉難的目的;三是,有時可以滿足外國的進口商在支付貨款時所需的特殊融資行為。
結論
優越的自然條件能使國際貿易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但發展成熟的貿易政策和基礎設施與服務帶來的有利效應更為深遠。如果自然因素是雙邊貿易的一劣勢,那么其可以通過貿易政策和基礎設施這兩者的優勢來彌補,尤其是出口融資服務,可以大大降低貿易成本。
[1]許統生,李忐萌,涂遠芬,等沖國農產品貿易成本測度[J].中國農村經濟,2012(3):14-24.
[2] James E A, Eric van Wincoop.TradeCosts[J].Joumal of EconomicsLiterature, 2004, 42(3):69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