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瑋
金融自由化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金融自由化給我國經濟帶來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穩妥推進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積極防范金融風險。
金融自由化 金融風險 防范
自80年代以來,世界新興市場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危機涉及面之廣、沖擊力之大前所未有。我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得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國的對外開放,特別是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低。綜觀當今世界,國際資本規模巨大、流動速度極快,金融資產日趨證券化,衍生金融工具層出不窮,金融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國在面臨機遇和挑戰時,應采取怎樣的策略呢?
金融自由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金融自由化對我國經濟的有利影響
1.金融自由化對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有巨大的推進作用,整個金融市場的效率將在自由化的環境下大幅提高。金融自由化大大提高了發展中國家金融企業服務的效率,同時降低了成本,其體現在加大了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性,也使那些效率低下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或被其它機構吞并。
2.在金融自由化條件下,我國金融企業將獲得更多、更大的盈利機會。一方面,許多金融資本在金融日益自由化的條件下形成,金融企業獲得了更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限制性措施的取消使我國許多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在這樣的條件下開發出更為豐富的經營產品,采取更為高效的實踐方式,比如賦予金融產品、服務較大的自由度,以及發展高科技促使金融創新提高工作效率等。
3.分業管理制度在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逐漸被解除,我國很多商業銀行因此可以把風險與盈利平衡。
4.隨著金融自由化的推進,我國開始敞開金融市場的大門,更多國際資本流人我國市場,資本流動速度的不斷加快,增加了各類資金來源,加大了資金運用規模,擴大了金融業務活動范圍等,這些都有利于我國金融企業成本降低,促進收益增加,較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2)金融自由化對我國的不利影響
1.我國金融市場的效率雖然在自由化的條件下得到了提高,但在某些方面金融自由化對金融市場的效率也會起到降低的作用。例如,銀行在金融市場容量增加的情況下有了更多的機會,但是,這也減弱了銀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壓力。由于金融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新式金融產品,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出現在市場上,這就造成了市場透明度的降低,
2.金融自由化使得我國的某些商業銀行對于開發新的金融產品的積極性受到消極影響,在以往沒有像今天這么推廣金融自由化的條件下,我國的很多商業銀行為了加強自身競爭力,進而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而在今天這種金融自由化的大環境下,許多金融機構就不再追求金融產品的多樣性了。最近一段時間,金融創新的勢頭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迅猛,傳統業務又漸漸地回到原來的重要位置。
3.也是最為明顯的:我國金融業自身的風險隨著自由化的推進而加劇。在近一二十年里,國際上一些國家采用擴張型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舉債計劃,相當一部分資金被投入所謂的“資本經營”里,使經濟泡沫逐漸形成,股票和債券以及房地產價格一路攀升。這種危害性極大的泡沫經濟,引發了產業結構嚴重失衡,而且還會致使大量不良資產的產生。那些利用金融信用引起的風險,甚至會導致金融機構信用失信直至破產。
4.在金融自由化的今天,許多商業銀行雖然盈利的機會得以增加,但競爭日益激烈,優勢漸漸消失,喪失了原有的壟斷地位,進而導致銀行利潤下降。
穩妥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積極防范金融風險
雖然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會給我國帶來更大的外部風險,但我國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并在競爭中求得發展,進一步實行經濟、金融的對外開放勢在必行。因此下一步可考慮采取的措施是:
(1)盡快化解銀行不良資產,卸掉國有銀行參與國際競爭的包袱。
政府可考慮結合“抓大放小”的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向境內外投資商拍賣一部分中小企業貸款的債權,同時鼓勵效益好的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兼并虧損或瀕危企業,并承接其債務,實現債務重組,對部分虧損嚴重、沒有發展前途的企業,應按照《破產法》依法破產,由國家、銀行和企業共同承擔破產損失。通過銀企關系的重塑,優化銀行負債結構,使中外資銀行在大體相同的起點上公平競爭。
(2)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把國有獨資銀行改造為現代商業銀行。
國有獨資銀行改造必須走出目前的困境,其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按《商業銀行法》規定,切實落實分業經營、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強化約束機制等改革措施;在對銀行信貸資產按風險標準分類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對不良資產存量進行重組與清理的同時,還應積極推進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理順銀企關系。
(3)加強對外資金融活動監管的立法準備。
我國現有的法規及監管體系顯然難以滿足21世紀日益復雜的金融開放形勢的需要,因此,當前我國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外資金融活動的立法工作,通過金融立法來制定對外開放形勢下的金融業運行規則,并完善金融執法體系來保證規則得到執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構筑開放形勢下的金融安全網。
(4)加強對外資金融機構市場準人的監管。
中央銀行等金融監管部門在考慮是否批準國外銀行進入我國時,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對國內銀行業將會帶來何種影響;二是我國經濟對其提供的金融服務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冊資本數量和營運質量;四是該機構母國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另外,中央銀行還應把握好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速度與布局。既要本著實事求是、按需引進的原則控制全國范圍內的外資銀行數量;又要掌握好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節奏,合理安排;還要作好統一規劃,循序漸進,由特區、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輻射。
[1]于研.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39.
[2]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27.
[3]查爾斯·希爾.國際商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