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翔
本文對中西方研究碳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及風險防控手段的文獻進行了梳理。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議。
碳金融交易市場
風險 防控 文獻綜述
研究背景
人類面對氣候變化問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通過調整實體經濟產業結構來創新清潔能源替代高耗能、高碳、高污染能源,達到節能減排目的。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起到調節、引導和促進作用,碳金融的本質是基于碳排放交易的金融模式,以金融的方法來調整經濟的產業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伴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的出現,碳金融交易市場應運而生,利用碳排放權交易及碳金融方法能夠引導和解決好中國乃至世界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生活模式、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能源消耗占據能源消耗總量的80%以上,高耗能、高放排、高污染、低效率嚴重威脅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碳金融相關業務近年來在國際市場蓬勃發展,清潔發展機制CDM( CleanDevelopment Mechanism)、碳稅、碳基金、碳排放權現貨和期貨交易等創新不斷涌現,其中也包括中國經核證的減排量CCER (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Reduction)。因此,中國急需探索建立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碳金融交易市場。近年來,國內在北京等7省市設立了碳交易所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但當前中國碳金融交易市場制度尚不完善。在這種發展背景下,中國碳金融交易市場的風險及其防控倍受到關注,且要求不管是政策制定者、市場監管者、還是投資者都需要進一步加深對碳交易和碳金融風險的認識和重視。鑒于此,本文對中西方研究碳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及風險防控手段的文獻進行了梳理機,以期發現研究不足,并對未來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國內、外研究綜述
(1)風險分類
國外研究學者及組織機構關于碳金融交易市場的風險分類不盡相同,但都可以包含在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兩大范疇之內。在《關于碳金融交易風險的研究》報告中,碳金融的交易風險被認為貫穿于項目準備、實施、評估、認可、二級市場、目標市場的整個過程中,并且根據影響因素的不同,風險被分為政策風險、履約風險和價格風險(Larson.D.F.和Parks.P,1999).CDM風險被歸類分為機構風險、商業風險和基準線估計風險三類(Dutschkea.M等.2004)。索尼婭?拉巴特(Sonia Labatt)和羅德尼?懷特(Rodney R.Wlute)(2010)將氣候風險分為實體風險、監管風險和商業風險三類。在2011年的《關于碳市場現狀和趨勢的分析報告》中,世界銀行指出了碳交易的系統性風險可能會發生,如在CDM林業碳匯項目中,自然風險和人為風險可能會導致碳逆轉的情況出現,從而導致碳交易發生系統性風險。
國內研究學者一般認為碳金融交易市場存在市場、政策、操作和項目四大類風險,并普遍認為風險是可以計量和控制的。王留之等(2009)將碳金融風險分為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風險、宏觀經濟風險和碳金融的政治風險三類。王巧芳(2009)認為碳金融交易市場的風險主要應是項目、市場和政策三類風險。史曉琳(2010)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防范碳金融交易風險的問題。她認為項目風險和政策風險是商業銀行在進行碳交易過程中新增加的風險,并區別于商業銀行的傳統風險即信用、市場、操作和流動性風險。魏一鳴(2010)將碳金融的風險定義為流動風險和市場風險。鄭淑蓉等(2011)則認為碳金融的風險是碳市場風險和低碳技術風險。劉忐成(2012)將我國碳金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分為項目、市場、政策和政治四類風險類。杜莉等(2015)將市場風險定義為我國碳金融各類風險中最突出的交易風險,并認為要保證國內碳交易價格有序波動,有效監測和防范碳金融市場風險,應當通過對7個碳排放區域交易市場進行統一監管、統一配額、統一定價的方式,促進我國碳金融市場逐步發展成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市場。
(2)風險的控制
國外學者高度重視碳交易市場中風險的控制研究,不僅研究的角度和層面比較廣泛,多數學者還提出了防控碳金融交易市場風險的思路和建議。如拉巴特(Labatt)和懷特(White)(2007)二人通過研究發現,碳金融發展與能源密集型產業、氣候變化等存在密切關系,經濟部門可依據這些關系制定決策參考。羅伯茨(Roberts)和蘇蓬(Thumim)(2006)在比較了歐盟ETS和碳稅收兩種方案后,指出碳交易實際上已經成為降低C02排放量的一項重要方法。還有一些學者重點研究了碳排放的交易價格與碳配額的關系,如通過建立恰當的模型與機制,卡莫納(Carmona)(2009)得到了碳配額的最優價格。謝瓦力爾(Chevallier)(2009)運用數量經濟學方法,計算出了影響碳配額價格波動的動態因素,從而為碳配額價格的確定及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卡爾馬丁(KarlMartin)(2005)等認為碳期貨和期權等低碳金融衍生產品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國內學者多從政府或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提出防控風險的建議。要增強我國碳金融發展的抗風險能力,提升改善市場環境和效率(裴輝儒,2015),需要政府與金融機構雙管齊下(杜莉等,2014)。由政府在宏觀層面對碳金融發展及風險防控進行規制和監管,通過稅收、信貸擔保、加大資本投入等方式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鐘曉韻,2017),但地方政府應遏制違背低碳經濟發展規律的投資沖動,對金融機構開展指導與監督,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呂林根,2015)。金融機構在發展低碳金融業務時會面臨各種新的風險,應通過設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風險管理組織框架、設計和實施風險管理技術、建立風險管理責任追究機制,提升碳金融交易主體及監管部門的風險識別與防控能力(呂林根,2015)。目前,在金融機構中商業銀行是中國以清潔發展機制(CDM)下的碳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張晨等,2015),在參與碳金融業務時,商業銀行面臨諸多風險,且風險因子之間具有業務共生性和復雜相關性,故在發展碳金融業務過程中商業銀行應明晰產業政策,制定符合標準和政策的信貸管理指南,創新銀行業信貸業務模式,拓展碳信貸領域(戴小鳳,2014);要仔細審查企業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的可操作性與風險指標,加強對低碳信貸風險控制的研究和防范(趙越,2016);加強與政府合作,爭取政策扶持,培養專業人才,加大碳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滿足市場需求(王曉玲,2014)。但以間接金融為主導的碳金融市場,其參與主體略顯單一,一定程度導致了市場基礎能力建設薄弱,業務發展遲緩,因此應積極發展碳交易市場多層次交易體系(尋心樂,2017)。在政府與金融機構以外的研究中,賈振虎(2017)提出了企業風險防范等方面的應對策略。王定祥(2013)認為我國應深化對碳金融理論的認識,加快構建碳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和風險控制指標、評價、預警與管理體系。
總結及評述
綜合國內外對碳金融交易市場風險的研究,可以看出,盡管國內外學者們對碳金融交易市場風險方面的探索已經較為廣泛和深入,但研究仍然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國內研究中缺乏對區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場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特別是缺少關于實際的交易價格與風險關系的研究。因此,首先應對碳金融交易市場、價格、制度等各方面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系統性討論;其次應闡釋碳金融交易市場的風險因素,以及影響這些因素的因子等,并回答風險因素如何對碳金融市場產生影響以及影響的程度;再次應對碳金融產品創新的模式和依據,以及市場監管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國碳金融交易市場監管尚缺乏有效的制度與執行力度,不利于我國碳金融交易市場健康快速發展,因此,研究出科學的監管制度扭轉當前我國的監管形勢和現狀顯得尤為迫切,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碳金融的發展,更有利于提高我國碳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和提升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形象。
另外,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注重于定性分析,為數不多的實證分析中,大部分是參照總量數據進行驗證假說,在國內研究中,由于缺乏近幾年才建立運營的區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交易數據,因此對各省市和地區的實證分析研究少之又少。
此外,從已有相關研究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碳金融交易市場風險和管控問題,仍未能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方案,從現有研究成果中較難提取出幫助我國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統一的碳排放市場的可操作性措施建議。
由此可見,現有研究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欠缺,恰恰為研究留下了研究空間和研究必要。所以,以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為基礎,通過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研究中國的碳金融交易市場的風險和控制具有特別的理論價值、實踐指導價值和學術價值。
[1]索尼婭?拉巴特,羅德尼?懷特.《碳金融一一碳減排良方還是金融陷阱》[M],王震等譯,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留之,宋陽.略論我國碳交易的金融創新及其風險防范[J].現代財經.2009 (6); 30-34.
[3]李麗,董必俊.區域碳金融發展水平與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8 (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