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麗霞
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業面臨的重大風險之一,但是我國對于信貸風險計量的研究尚不成熟。本文主要對信貸風險模型和KMV模型進行了理論評述,整理并總結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我國商業銀行管理信貸風險提出了建議。
KMV模型 信貸風險 商業銀行
引言
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隨之而來的影響是使我國金融市場加快了改革步伐,人民幣匯率及利率制度深化改革、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例增加、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等都促進企業不斷擴大規模,所需資金逐漸增加。技術的提高使得信貸風險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對其計量的準確性也日益提高,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不斷壯大信貸管理體系。目前度量銀行信貸風險的方法不僅有定性的專家判斷法等,還有愈發精準的定量模型,在定量模型中又以KMV模型應用最為廣泛。理論體系的缺失使得我國的信貸風險度量方法比較落后,預測結果不夠準確,不僅制約了商業銀行的發展還給銀行帶來了極大的損失,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擁有成熟的方法來度量信貸風險。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重視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問題,期望通過研究能形成完善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并為信貸風險度量提供工具。本文通過對國內外專家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有利于了解國內外的現狀并進一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對信貸風險的管理和度量能力。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于信貸風險的研究日益成熟,度量方法不僅僅局限于定性研究,更多的學者已深入研究定量方法。
由于當時時代與經濟的欠缺,銀行信貸風險已對經濟產生了影響。為此,亞當.斯密(1776)最早對有關方面進行了研究,旨在加強人們對貸款復雜性和存蓄相對穩定性的認識。進入20世紀60年代,主要利用定性分析的方式對信貸風險進行管理,即利用專家的經驗對借款者的某些指標進行主觀判斷,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貸款的主觀分析法。在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對信貸風險的投人日益增加,為了解決遇到的問題,KMV公司最先提出了通過債務人的資產狀況來度量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的信用監測模型,即Credit Monitor Model模型。
KMV模型實踐與改進,Ant 6 nioCamara等(2012)對Merton(1976)破產期權定價模型進行了修改,以估計股票和期權市場價格違約的隱含概率。為了檢驗這個模型,作者分析了所有在美國有交易選擇的全球金融公司,并將重點放在次貸危機時期。通過構建累積精度配置文件( CAP)和接收機操作特征(ROC)來比較基于穆迪KMV模型和評級機構信用等級的默認違約概率的表現,結果表示,作者模型的違約估計概率與基于CAP和ROC的其他信用風險度量值相等或更優;特別是在次貸危機期間,作者的模式超越了信用評級,并在預測危機的規模時達到或超過了KMV。
當然,學者也研究了其余模型與KMV模型的不同,Boris Koll ar等(2015)以KMV、Credit Metrics、CreditRisk+等模型為代表,從風險定義、風險來源、數據要求、信用風險事件特征、信用事件波動率、收益率、模型數值方法和危害分類進行比較,全面概述了這些模型的差異,并根據各模型的優缺點提供使用的基本建議。Boris Koll ar等主要從基本特征方面對Merton和KMV模型進行比較,主要關注計算過程中的差異、個人信用風險建模技術以及用于風險量化輸人參數的可變性。分析結果全面概述了這些模型的差異以及根據各模型的優缺點給出了使用的基本建議;文章還將提供各種知名機構的測試結果,反映這些模型的準確性。
Allen等(2016)通過將行業因素納入轉換矩陣開發了四種信用模型:結構模型、轉型模型、分位數回歸模型以及作者獨特的iTransition模型;根據實證表結果發現結構模型和分位數回歸模型對市場變化比較敏感。
Maria-Daciana RODEAN等(2016)認為以往的信貸風險度量方法不是監督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就是有預警作用的模型。他們提出了一種適用于法律實體的信用評分模型,該模型中使用的最相關指標被認為是銀行業債務恢復的一項指標。
國內研究現狀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關注信貸風險的時間較短,其防范工作也不到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內學者開始通過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創建屬于我國的度量模型。
陳靜是中國最早研究違約風險的學者,她利用判別分析法度量信貸風險的大小。由于信貸風險嚴重影響了金融體系的穩定,趙麗敏(2012)主要是從CreditMetrics模型模型的理論框架、敞口或內部頭寸、模型技術環節、計算步驟四大方面進行了說明,作者為了更好的解釋技術問題,從8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最后結合將模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提出模型在我國運用的優缺點,對我國引用Credit Metrics模型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度量信貸風險的模型日漸增多,郭玉敏和劉陽(2013)對度量方法進行了簡單的介紹,著重對Credit Metric模型詳細說明。作者利用基于該模型的兩種不同的資產組合來研究信用風險的來源,結論表明:置信水平在非常高的情況下,信貸風險來自資產集中度;根據實證結論對我國運用該模型進行信貸風險的量化管理提出建議。
由于中小企業在經濟市場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張金貴和侯宇(2014)對我國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進行研究,在眾多方法中,他們使用因子分析方法進行研究。他們利用2013年數據對14個指標進行了驗證;借助SPSS軟件構建了回歸模型,實證結果證明了Logit回歸方法對于信貸風險評估是可行的。
信貸風險在宏觀環境的影響下會出現新的特征,楊陽(2015)介紹了新常態下信貸風險的表現,指出了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突出問題,這種變化會給商業銀行帶來不可預計的影響,同時也會造成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給國家和商業銀行的管理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因此作者給出了相關建議。
為了找到更適用于度量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方法,楊秀云,蔣同同與段珍珍(2016)對四種度量模型進行了簡單的比較,認為KMV模型更加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作者利用2013年和2014年兩年的數據,從橫向豎向全面進行了實證研究,證明了KMV模型既能度量不同類型企業的信貸風險,也能度量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企業的信貸風險;最后,對能更好的利用KMV模型提出了改進意見。
為了更好的控制信貸風險,郭林海(2016)闡述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內涵,并從主要表現形式和對銀行的危害介紹了信貸風險的特點;從內部和外部共同分析了產生信貸風險的原因,最后對控制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提出建議:加快民營化改革、加強內部審計、完善內部環境、采用科學度量方法。
黃玉(2017)對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進行了詳細敘述,提出信貸風險是銀行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作者將不良貸款率作為衡量信貸風險的重要指標,利用銀監會統計的2005~2016年商業銀行貸款數據進行了對比,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進行現狀分析,最后從管理體制、文化培育以及資源配置三個方面提出減少不良貸款率的對策。
結論與啟示
國內國外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研究成果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對于信貸風險的度量體系。國內外學者都經歷了從主觀判斷到用數據預測的改變,度量方法也從利用經驗性進行判斷的主觀分析過渡到客觀的數據計算,隨著經濟形勢的改變,定量分析逐漸被學者提出,對信貸風險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手段也更加成熟。但是定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適用于任何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都是基于理論的定性研究,僅僅是參照西方學者的成就,對于定量分析的技術還沒有深入研究,如何選擇最適用于我國的模型成為關鍵。從總體來看,學者們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KMV模型在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量化上的作用,但是該模型與我國的實際情況還存在不適用性,為了提高度量的準確度,應該對KMV模型進一步分析,提高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度量的水平。
[1]張金貴,侯宇.基于Logit模型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2014,(30):40-45.
[2]郭林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度量及控制研究[J].金融經濟.2016,(16):61-63.
[3] Boris Kollar, Barbora Gondzarova.Comparison of Current Credit RiskModels[J].Procedia Economics andFinance.2015, 23: 341-347.
[4] Allen, Powell, Singh.Take it to thelimit: Innovative CVaR applicationsto extreme credit risk measurement[J] .European Joum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2016, 249(2):46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