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榮 馬力
依賴于多維臨近性關系的內生式發展模式,從影響產業集群創新主體交互學習的創新驅動機制出發,建立以政府,學校,企業及相關機構為主體的企業創新網絡,一改傳統的單一的地理鄰近性的外延式發展模式的不足,將視角放于構建一個完善的多維臨近性體系對集群創新的創新驅動傳導機制,以企業創新網絡為中樞的主體交互聯系,解釋對產業集群的影響。本文發現,基于多維臨近性視角出發的企業創新網絡的形成,有利于加強網絡主體間的交互聯系,形成產業的集群創新。
多維臨近性
企業創新網絡 集群創新
引言
機構交互網絡結構的空間特征及一創新網絡,已經演變為經濟地理的一個熱門話題。而在區域經濟發展領域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一直是產業集群的核心動力,而針對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普遍存在著創新不足,主體內整體競爭不夠強烈。然而,在我國,由于政府新政策的指引下一些產業集群開始萌生,各種開發區和高發區內基礎設施及各種土地優惠等“硬性”的條件改善,而針對區域內各種主體的交互聯系卻鮮有建設,故“陌生的鄰居關系”這種幾乎存在于所有的產業集群里的普遍現象使得主體間的交互聯系和學習機制薄弱(李琳2011)。
本文嘗試著從多維臨近性視角出發,解釋對于不同區域地理因素所導致的臨近性聯系作用于企業創新網絡,進而影響區域產業集群創新。現已有大量的文獻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企業創新網絡的基本結構及相關主體,針對其集成對象,鏈接機制演變特征等等分析企業創新網絡與產業集群的交互聯系,包括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家精神。(吳添祖2001)通過浙江70余家的企業做出相關調查,指出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倉撕網絡并進行了案例分析,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區內真正的行為主體—企業創新的動力機制和趨勢,對于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企創新網絡的聚集與涌現—產業集聚
東亞尤其日本相關產業的成功,北意大利工業區產業的創新及硅谷和波士頓128公路地區創新產業的成功,在存在企業競爭條件激化的背景下,網絡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Imai and Baba給出了創新網絡(innovation networks/networks of innovation)的定義,他認為創新網絡是主體對系統性創新的一種基本制度安排,而對于網絡的構建機理是基于企業間的創新合作關系。弗里德曼引證并接受了Imai and Baba(1989)的觀點,并將創新視野下的網絡劃分為:合作R&D協議,技術交流協議,研究公司和合資企業以及由企業技術所決定和推動的直接投資,生產分工等類型,其實質就是創新網絡中的雙邊關系.對此,本文認為針對創新網絡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形式,認為主體間的合作關系是創新網絡的構成要素。Estade and Ramani(1998)通過考察英國和發過20家的生物技術公司的企業網絡結構和創新網絡對于產業技術演化的影響,他認為網絡包括:政治網絡(企業與政府),科學網絡(企業與大學或政府實驗室),金融網絡(企業的資金融資)和專業網絡(企業與協會)和企業間的創新網絡。Holland教授認為一個宏觀系統的演化來源于所研究的系統里微觀主體的適應性交互而產生的,包括多樣性的產生,新主體的聚合,對此他針對CAS理論的“適應性造就復雜性”的核心思想衍生的七個概念包括非線性流,聚集,多樣性,內部模型,積木,標識闡述并詳細論述了企業創新網絡實質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陳艷麗2011)基于Agent建模在高技術企業創新網絡的應用,構建了創新網絡中的聚集與涌現。。其邊界隨著新主體的加盟進而出現像個人,企業,產業等多個層次的聚集所表現的創新能力的增強和區域經濟發展。網絡企業個體的適應性行為增強了企業的創新實力,進而衍生集聚成組織的適應性,即形成涌現現象,表現為產業集聚的發生或研發聯盟的產生。
基于契約的鏈接機制
企業創新網絡中各主體間的聯系需要通過契約(合同或協議)的途徑來實現顯性知識的擴散,技術的創新,因此它擁有的動態性,即企業可能根據現有環境及時調整網絡,同時這樣意味著網絡中節點的斷開,對此,契約的形成對于創新網絡的構成具有重大意義,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契約形式有廣告,合作伙伴,租賃協議等等。
政府應主導企業創新網絡的形成,加快區內創新產業的建設,由于政府政策的普及,產業集聚區的硬條件得以大大地改善,形如區內基礎建設設施的建設,而較忽略地一些軟條件的建設,形如產業集聚區里所研究的主體間的交互聯系機制的建設,因此,對于從過去的單一的地理鄰近性關系的發展模式擴展到組織臨近性,地理鄰近性和認知臨近性的交互組合對于產業集群中企業間的交互聯系與學習的作用,構建一個利于主體交互學習的企業創新網絡對于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有著正向效應。這其中,政府應積極主導各類型企業在與大學,研究所甚至企業之間形成必要的橋梁,以促進要素的流動與擴散。
[1]李琳,《多維臨近性與產業集群創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吳添祖,《基于產業集聚的企業創新網絡》,2001
[3]陳艷麗,《社會臨近性對高技術企業創新網絡中知識的擴散的影響研究》,2011.
[4]saxenian.lessons from silicon Valiey.Technology Review.1994.(7):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