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麗
在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發展以后,財政學已經出現了諸多的變化,體現在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對象方面上。但是在當前的財政教學期間,往往具有嚴重的弊端問題,因沿用傳統的“定論式”教學方式,所以導致教學的質量不高。這種情況是不能夠滿足知識演進特征的,所以加強革新認知過程的特征和財政學教學模式至關重要,本文對此問題進行淺析。
認知過程 財政學教學 改革
財政學的相關概念在當前的教材中都具有相對明確的設定,諸如財政學的基本特征以及職能體系、對于財政收支狀態怎樣正確的認知等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是教材的種類并不同,相關的概念并不能確保是對于財政學實施理解的最佳解釋。進行財政學教學期間,需要對于認知特征具有良好的適應,并能夠滿足財政學自身演進路徑,最終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起個性化的思維,進而對財政學良好的學習以及應用。
認知過程的特征分析
(1)積累知識時認知主體理性的有限性決定知識體系在不斷的完善
在特定時間,特定主體對于相同的研究對象很不容易具有完全相同性的看法或者觀點。知識為對事物進行多角度的描述以及認知。通常情況下,人們采取一樣的術語對于相似對象展開研究,但是得到的表達效果確實不盡相同的,即意識會完全不一致。這種現象是常常發生在較廣泛性流傳問題的方面上,例如“個人主義跟整體主義”、“民主”等。實施理論研究時,通常以斷然的“二分法”舉措界定屬于的掌握,盡管可以看作是研究中分歧性觀點的認同,但是也能認為成對于“絕對一致”的判斷,形成各自不同的或者相互對立的觀點以及看法。盧瑟福對于新老制度經濟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時提出了,這種思考舉措屬于應用便利的,在一些理論并不愿意浪費功夫實施大量的研究時,可以指出它屬于另一方,所以對自身綱領沒用或無益便可。但是,其會阻礙學科體系的發展以及完善。國外分析學科體系以及進行介紹時,會兼顧各派別的理論,盡管行文能夠產生傾向性的問題,但是我國通常僅做斷言式單維結論。早期理論訓練不容易讓學生兼收并蓄理論。在不同時間點上面,學科體系也會不斷的擴展內涵,并且外延的內容涉及到以前不能包容的內容。于學科體系衍生進程中屬于必然的現象同時也屬于生命力的所在之處。因此,在特定時間點上是不會完全窮盡一學科的全部知識,同時也不可能提出全部有關術語的相關定論。
(2)對于知識的了解以及描述屬于一個過程
知識是在不斷的更新中進行發展的。有限理性的個人能夠經現有學科基本知識體系對于未來的學科發展方向進行預測,但是卻不可能知曉最終的結論到底是什么。主流經濟學中的動態分析方法,其實是于預設理想情況中,對于“唯一準確”的演進路徑實施討論,并且錯誤和錯誤的校正屬于動態過程中關鍵的內容。這種理論在知識體系的構成以及衍生期間具有普遍的存在,進行研究學科體系的建設以及理論時通常會認為具有“唯一正確”的界定方式,最終的研究目標即為尋找到這種正確的標準。但是,其會遮蓋視野范圍,不能秉承著兼收并蓄的態度對待異己的理論。過程分析屬于非決定論分析方法,無過程必然趨向的穩定性重點以及需要遵循的路徑。也就是過程分析法面對研究的問題存在過程以及演進,無均衡性。所以,知識體系無必然走向結構體系以及內涵外延和奮析的結論。
(3)積累知識期間個人具有決定性的功能
不具有意圖性的自發認知過程,能夠對于知識演進的方向進行決定,也就是個體的認知通常是不可化約的,個人不能完全采取自身認識將他人的認識進行取代,構建起唯一正確的認識。對知識不能將其產生的主觀性特征忽略掉,但是這種主觀性是不會把客觀存在進行排除掉的,是相對于“形式主義”而言。這種主觀性是對于個人理性有限的一種承認。個人有限理性基礎上個人自生自發活動于知識演進以及理論體系構建以及完善期間,發揮出重要的功效。自生自發的社會規則系統于知識體系演進期間,個體展現出的并非一元化認識過程,屬于學科體系的進步以及完善的基礎。多以,單元化的以及不容分歧的理論結構能夠阻礙學科的發展路徑。
財政學教學改革的探究
(1)財政學科拓展路徑
首先,在傳統財政時期,財政學的理論演進脈絡包括的內容為政府的作用范圍,即從守夜人到在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經濟干預主體,讓財政學的界定以及內容出現了改變。另外是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從定量一直到定性,發展為成為在凱恩斯理論中的重要問題。其次,在現代財政學時期,更加重視財政行為主體以及行為模式。分析現代財政學的思想源頭,理論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描述,但是本質共性即為尋求財政行為的微觀基礎,更加重視財政行為主體、行為規則、行為特征,并作為主要的研究方面。實施研究時,也引進很多學派思想提出集體行為理論等。并且更新了研究的方法,在研究財政學時,納入進分析市場和個人行為的理論。
(2)同認知論和財政學科演進路徑相洽的財政學教學
首先,需要對于學生的個性思維進行充分的激發,針對財政學基本的術語以及理論需要介紹理論界其他的看法,即被廣泛接受的和未被認同的,進行中立態度的分析。進行理論推介期間,需要涵蓋衍生路徑,推動學生良好的掌握理論脈絡,發展理性思維。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擴展知識面,創造個性化理論。其次,理論解釋生活。課堂教學期間,需要重視案例的分析,以理論解釋生活的示范,提供給學生分析和解釋現實世界可循的示范。并且讓學生多實踐,經濟學的要義在于對經濟生活的解釋,讓學生建立起新型思維模式。
結語
進行財政學間,必須要對認知特征具有良好認知,使其可以滿足財政學自身演進路徑,幫助學生建立起個性化的思維,進而對財政學良好的學習以及應用。
[1]張詩雅,黃甫全.學習的雙重認知過程及對教學的啟示——基于期望價值理論的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01):64-72.
[2]李興貴,王新民.數學歸納推理的基本內涵及認知過程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01):89-93.
[3]胡衛平,王博韜,段海軍,程麗芳,周寰,李晶晶.情緒影響創造性認知過程的神經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11):1869-1878.
[4]魏雪峰,崔光佐,徐連榮.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08):101-107.
[5]何大安.選擇偏好、認知過程與效用期望[J].學術月,2014,46(06):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