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婷
摘 要:“放管服”改革關系到民生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推進的過程之中存在著諸多的困難。為了更好的推進“放管服”改革,在文中就地方政府推進“放管服”展開分析,以期為“放管服”改革的深化提供支持。
關鍵詞:放管服;地方政府;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為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國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使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為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指明方向。新形勢下的行政體制改革既是政府主導的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同樣也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因此,在新時代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新征程”。
通過推進“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過多干預,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明確政府定位,充分利用好政府“看不見的手”這一特性,為促進中國經濟新常態發展保駕護航。因此,深入推進“放管服”既是針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破局點,又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放、管、服”的基本原則
“形勢決定任務,目標決定路徑。”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府職能體系,必須本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原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正確改革方向。
系統完備就是完善機構設置、匹配職能設置、促進機制健全,其重點是要解決政府職能體系覆蓋面問題,既要確保黨的領導的絕對覆蓋,同時也要確保更加堅強有力的黨的領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關鍵要把握好黨的領導和國家治理的關系,才能實現系統完備的目標。科學規范就是設置合理、程序嚴密、于法周延,重點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精準度問題,不斷提高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關鍵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的關系。運行高效就是運轉協調、執行順暢、監督有力,重點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實效性問題,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
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三者彼此聯系、相互貫通,但各有側重、內涵不同,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有機整體。系統完備是基礎,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統籌謀劃,使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整體推進,才能保證改革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科學規范是保障,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才能推動政府機構職能體系的齊全完備和高效運行;運行高效是關鍵,再完備的系統、再規范的制度,最終要體現為機構職能的有效運轉。三者相互作用、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二、“放、管、服”三者的內在聯系
深入剖析“放管服”一定要對三者間的內在聯系有清晰認知。
1.放是基礎
放,就是要簡政放權,使政府從萬能政府變為有限政府,做到“刀刃向內”開展自我革命。具體來說,一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通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科學界定審批權限,將該放的權力放徹底,并將一些高含金量的審批事項下放下去,讓政府的“有形之手”更規范、更有效,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市場對于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在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當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二是要曬好權力和責任清單。明確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對履行權力的時限、流程等程序作出嚴格規定,全力破除地區或部門審批關卡或證明圍城,減少公章旅行、公文長征,使非行政許可審批完完全全成為歷史。三是要堅持法治思維和法制方式。牢固樹立“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即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思維,積極對接國際先進理念和通行規則,使營商環境更規范、更便利、更透明。四是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無論對違反實體內容,搞利益輸送、腐敗,還是對違反程序,懶政、不作為,都要嚴格追究其責任。
2.管是關鍵
管,就是要促進事中事后監管,按照“寬進嚴管”要求,做到管住、管好、管到位。具體來說,一是要注重登記審批與監管的銜接。先照后證改革后,如何強化登記審批與監管的互聯互通,這是確保“放管服”改革取得實效的關鍵一環。各監管部門、屬地政府可通過網絡及時查詢審批事項的辦理情況,查閱審批辦件檔案,實時反饋監管信息,為審批部門及時處理行政許可事項提供保障,為實現“無縫監管”提供信息支撐。二是推動信用激勵與失信懲戒的互補。要建立健全市場主體誠信檔案,按照“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原則,建立從市場主體準入到退出的全過程信用約束機制。建立跨部門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守法誠信的企業,依法實施激勵措施,對失信企業,在經營、投融資、取得政府供應土地、進出口、出入境、企業注冊、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獲得榮譽、安全許可、生產許可、從業任職資格、資質審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對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實行市場禁入制度。三是要彰顯協同監管與大數據監管的作用。要進一步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責任邊界,堅持各司其責、依法監管,做到縱橫聯動、協同監管,形成整體的監管合力。要充分發揮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重要作用,形成一套貫穿于大數據采集、開放、分析應用的流程,以此作為分析市場主體經營規律和特征的技術基礎,及時甄別相關線索的違法性,及時預警,從而提高風險預測能力,實現對社會、對市場的有效監管。除此之外,要準確把握監管風險防控與市場主體經營風險管理的契合點,通過引導市場、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市場秩序的治理,打造一個多元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健全社會監管體系。
3.服是落腳點
服,就是要優化服務,把服務發展視作第一要務,改進服務作風提高服務水平,全面提升服務效能。具體來說,一是要精準服務。要打破“信息孤島”,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和相關信息平臺,及時了解或掌握各類服務對象訴求信息,滿足公眾對政務服務更新或多元化需求,做到“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二是要創新服務。要圍繞“互聯網+政務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促進政府綜合服務體系的轉變,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跨部門、跨層次、協同共享,發揮信息共享的作用,支持多部門協作服務。要創新政務服務體系,積極推行一個政務服務窗口對外,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體現政府善治的人文關懷。三是要高效服務。要加強服務人員水平和知識積累,在推進市場主體便利化服務改革中,不斷增強工作人員實際操作能力。除特殊情況外,要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縮短辦事期限。
4.三者關系
放、管、服這三者,看起來相互獨立,彼此間存有矛盾,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的三個方面。要使放而有度,就必須管而有法,突出事中事后監管,把放與管有機結合起來。而服務工作,則也需要監管作為支撐,沒有監管作為依托,服務將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監管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服務經濟發展。試想,如果營商環境雜亂無章,公平正義受到踐踏,如何去服務,人們又怎么能有心情去搞好服務。因此,放到位、管到位、服務到位,切實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加強監管的“加法”和優化服務“乘法”,才能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正確認識“放管服”三者既有矛盾又互相聯系的辯證關系,才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效把握工作方法的度,使寬嚴相濟,統籌兼顧。放管結合,監管之中有服務,服務之中有監管。
改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持續推進。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和使命。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進程,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務水平,推動經濟發展,激發社會活力,從而惠及服務對象,是政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表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版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學習出版社等.2014年版
[5]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