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佩
摘 要:本文立足于席慕蓉詩歌中的佛禪審美意象與審美境界,對其詩歌進行三方面的論述:第一章從“圓”美來分析其詩歌中的佛教審美境界觀;第二章主要從禪宗美學的“悟性審美”來解析詩歌中的禪境;第三章則從“樹”與“花”這兩種普遍出現在其詩歌中的意象來探討佛緣詩情生命體的創構。
從席慕蓉的詩歌創作來看,把一切美的事物用本真的心靈描繪,放進所有流過的昨日,這就是詩。無論從生到滅,還是從相遇到別離,就像涉江采下的芙蓉,在每一首詩篇里都能找到相似的溫柔。
關鍵詞:席慕蓉;佛緣之美;禪詩之美;詩情創構
一、引言
席慕蓉是一位在現代詩壇引起過轟動的臺灣女作家。她的詩歌作品里,意象豐富,意蘊飽滿。無論是寂靜的山林,靜靜的滿月,還是沙上寫詩的婦人,都能令讀者深刻體味到濃厚的佛禪思想。跨越千古,那古老歲月里涉江采芙蓉的女子,恍如今晨忘記時間奔向一湖盛開的自己,因緣和合,詩人無不珍惜上蒼給予安排的一切,知恩并且感激。走過,不能重足,只可回首,這是命運安排的宿命,每個我都是流月里那個不能再重活的你,始于開始,終于了終,沒有晦澀難懂的玄奧,見性成佛,眾生即佛。單從意象方面來說,讀完幾本詩集后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美而不俗的“樹、花”世界,與生命獨抗爭,與夏花齊徇爛,《樹的畫像》、《蓮的心事》等等都向讀者創構了一個真、善、美的詩情國度。
當代社會,不規則網絡文學的隨意拋灑與繁雜快餐文化的出沒,使得冷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各種泯滅人心的現象司空見慣。現代人的心靈正處于迷惘,缺失凈化與疏導的狀態,而席慕蓉的詩正是讓人學會珍惜一切,溫柔以待,知恩感激。
二、佛緣之美的真純流露
追溯到她的故鄉歷史文化背景,席慕蓉是蒙古族的后裔,從小受其父母與外祖母的影響,對佛教的信仰正如對她的詩一樣虔誠真純,受到佛教文化影響的席慕蓉,在其詩里也處處流露出在佛典教義教理以及修行上都崇奉的美學術語“圓”。
佛教又常用太陽,明月來比喻人生的圓滿境界,席慕蓉筆下的溫柔以待,珍惜感激使得人生留下一個無怨的青春,無怨即是有圓,不刻意,不強求,順勢而行,有章有法,行事有道。席慕蓉的詩里每晚都有月光,“我曾踏月而來,只因你在山中”,有道是,花好月圓人長久,這月就是追尋者滿滿的愛戀。“而月色一樣滿山,青春一樣如酒。”趁著青春微醉,沒有人不癡迷這滿山的銀華。除“滿”,“月”之外,“所有”這一表現廣含納盡圓相思想的詞,在詩中出現的頻率頗高,這些詞的出現可以說是席慕蓉詩歌的一個特點,即就是我們以上所論述的圓相之美,通達圓滿于詩。
佛教所崇尚的“圓寂之美”滲透到中國美學思想中,又以“寂滅為樂”的形式為中國古代文人創作提供了精妙的靈感。在席慕蓉的詩里,又呈現出以靜為本,靜中驅動的涅槃境界。在離別與揮霍之后她又向我們唱出了一首《悲歌》:“今生將不再見你/只為再見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再現的只是些滄桑的/日月和流年。”在這首“悲歌”里“再見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還是你,是“我”心中靜好歲月里不老的你,不因日月和流年而消顏。這使得全詩的思想升華到一個“靜滅動生”的境界。
三、禪詩之美的“天人合一”
在席慕蓉的詩里,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悟,生命的頓悟,以及置身于自然塵世的了悟,如《悟》、《禪意》、《雨中的了悟》等。禪宗的重心在于“悟”,而詩人正有一題“悟”的詩來與我們一起感悟人生: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也不過是昨日的事/而江上千載的白云也不過/只留下了幾首佚名的詩/那么我今天的經歷/又有些什么不同/曾讓我那樣流淚的愛情/在回首時/也不過恍如一夢。”
全詩通過題眼一個“悟”字就概括了詩人的心境處在禪靜的狀態,把千百年的故事跨度到恍如昨日,唯有參禪才可有此思量,度量此時此刻的人生,思緒倒回倒千年,也僅是幾首詩就能把故事講完,而今天的我正如一部電影落幕后與現世的自己形成對比,一直以為壓在心頭很重很重的重量,在多年之后的不經意間才重新稱量,原來它變得很輕很輕了,時光里奔跑的你瘦下的是心負,讓你跑的更快的卻是那驀然回首,在心頭頓悟的“禪”。
席慕蓉說詩人只是發現詩,那一冊冊詩集正是詩人在生命里,人生中感悟到的禪語,這便是“詩中參禪”。詩人在詩歌創作上正是遵循發揮了禪宗根本思想中“本心”、“本性”的力量,超越有限人生的無,辨別人事物理的非,適當取舍平衡心態的失,與所有的美融為一體,追求一種永恒的境界。
四、“樹”、“花”之美的詩情創構
美,一直對席慕蓉有一種特殊的引力,而這種引力又特別體現在她對“樹”與“花”的情有獨鐘上,在席慕蓉的詩里,“樹”與“花”的種類繁多,雖然放在不同的文人墨客眼中會有不同的象征言志精神,但對席慕蓉來說,她們有著孤獨挺然的品性,奇幻幽芳的氣韻。不論是作畫還是寫詩,“寫形傳神,所強調的是作家的主觀精神與客觀物境的契合交融。“樹”與“花”作為席慕蓉詩歌中普遍而又有禪性的意象,不僅合乎主客觀的和合與圓融的中觀道思想,而且創構出具有審美禪境的詩情。
席慕蓉從小聽父母親描摹故鄉那遼闊的草原,在曠野里有一棵頂天立地的樹,在光的映射下拉長自己的驅影,這樣的“樹”從此在夢中生根發芽,直到她真正踏入故土,看見那久違的畫面,不禁淚流滿面。“樹”畫在席慕蓉的詩集里,寫在詩歌的行落里,不僅是一種懷鄉的思戀,更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佛家參禪凈心崇尚四大皆空,參透萬事萬物本沒有自己的智慧,在塵世間磨礪風霜就是在塑造自我,開掘智慧的過程。
席慕蓉的詩歌里是花的王國,如與人無爭的山百合、幽怨錯失的芙蓉、恣意生長的薔薇、靜靜綻放的契丹玫瑰、還有襲人固執的梔子花、隨意綻放的菖蒲花、未曾采擷的野姜花等等,這些純潔柔美的意象構成了席慕蓉靜花般的人生。同時其“詩歌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是詩人的真感情與客觀的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感人的藝術境界,給讀者以詩畫交融的審美感受。”如此意象與意境便構成了至善至美的禪境詩情。
五、結語
從席慕蓉的第一首詩被發現到席慕蓉走向越來越多的讀者,就預示著“席慕蓉現象”不能被忽視。解讀席慕蓉的詩歌,充滿詩意的哲思讓人逐漸明晰那亙古謎題的謎底,愈讀愈清醒,愈悟愈透徹。禪靜冥空的意境讓人身處皎月之下,在詩中覓得一席清凈淡泊的土地,道遠鑒照其心。什么是緣?萬物圓即是緣;什么是禪?不可言說,甚至難以言說的一種精神境界;什么又是詩?自足于詩的自己。
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夠作為一種審美鑒賞的引導使讀者在閱讀席慕蓉的詩歌時,可以進入到一個禪定的修養性情的佛禪世界,激發出被現實壓迫的理想與追求,蕩滌心靈繁雜的塵埃,使人生出一種從容,無怨,惜緣,隨緣的生活態度。在現世中,純文學的作品越來越少,而追求純文學的讀者卻越來越多,席慕蓉就在她純凈的詩歌中為現代人的心靈深處撒滿月光,種下一棵“信仰”之樹,讓越來越多的人暢然舍去無謂的執著,頓悟內里的精神,最終抵達禪悟的彼岸,成為一個靈魂獨立的人。
參考文獻:
[1]席慕蓉.無怨的青春[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楊光治.從席慕蓉、汪國真到洛拜——論熱潮詩及其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3]席慕蓉.七里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4]席慕蓉.迷途詩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5]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世界華文文學中心.臺灣地區文學透視[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大方廣佛華嚴經[M].上海佛學書局,第五冊,卷第四十一
[7]席慕蓉.時光九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8]李叔同.李叔同的禪語與修身[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
[9]席慕蓉.邊緣光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10]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2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康錦屏,張盛如.論禪宗之美與禪詩之美[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
[12]孟乙冬.意境與禪玄[J].北京大學學報,1996.
[13]袁行需.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4]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富仁.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6]席慕蓉.我折疊著我的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17]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M].臺北:文史哲,1986.
[18]梁宗岱.詩與真[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9]南北.禪的詩書畫[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20]楊匡漢.時空的共享[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