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岳
摘 要: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提出發展鄉村旅游、民宿、休閑觀光等產業形式。本文以西北某縣委背景,闡述了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說明了需要處理好的需要正確處理的六種關系。這六種關系為投資與管理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規劃與建設的關系;社會化服務與“三增”的關系;企業發展、群眾福利和黨員帶動的關系;經濟發展與文化、生態的關系。
一、引言
農產品一般分為土地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兩種產品,張清正研究了我國1994年至2008年的農產品出口份額,發現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國際農產品占有率不斷走低,勞動密集型的園藝類農產品份額逐漸走高。
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中,大宗農產品已經不具備優勢,這一部分農產品主要包括水稻、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同時,按經濟學規律,大宗農產品、使用畜產品、水產品、蔬菜等大部分常見的農產品市場都是完全競爭市場,且需求缺乏彈性,收益率較低而且容易受到價格影響,有“谷賤傷農”的現象,蔬菜收益往往會受到行情的影響而“賺一年、虧一年”。
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競爭力走低和農村老齡化雙重背景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來提升農民收入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完全從建設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地方政府的精力更多的放在爭項目爭資金、打造亮點上,對市場規律的重視不足,對民生保障的重視不足。往往政府會投入幾千萬打造一個面子上美觀的亮點工程,卻不會投資建設一個農村急需的養老服務機構。因而,在這種背景下,筆者認為,不但要認識到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必要性,還需要明確地方政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需要處理好的關系。
二、地方政府在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基于筆者對鄉村旅游發展的調查,基于西北某縣鄉村旅游的發展情況,發現地方發展鄉村旅游會遇到以下幾點問題:
1.重投入輕管理。往往雖然投入資金建設了衛生廁所,但是其維修卻沒有人保障。
2.過強的政府主導性。政府對市場把握不明顯,用政府投資改造建設的民宿往往不符合市場需要,引入企業經營時,還要重新投資改造以滿足市場需求。
3.在規劃的過程中往往有照搬的情況。盲目打造仿古特色、歷史街區等,可能并不適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
4.重建設而輕服務。雖然投入了很多建設項目資金,但是對民生工程的保障不足,醫療、養老等問題依然存在短板。
5.缺乏農民參與。農民的入股參與不足,沒有讓農民從中獲取足夠的好處。
6.政府主導的鄉村旅游項目往往需要村集體參與。這時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帶動力就非常重要,有的村服務意識差、缺少發展眼光和思路。
三、地方政府在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需要處理的六種關系
1.招投資也要招管理,引資源也要引團隊
要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就有必要引進專業化的團隊,招商引資不但要看重其自身的能力,還要看其背后的管理集團、支持體系、信息平臺。浙江江蘇等地已經開始嘗試引入公司進行服務管理運營。
2.建立健全產權明晰、風險共擔的管理制度和協作制度
雖然目前都倡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政府在初期投入的建設資金會比較大,但建成后,政府會逐漸的退出而引導市場主體運營,要求經營主體互相協作配合、共同打造和維護品牌要求其為了共同的發展互助和互信、相互協作、風險共擔的協作機制。
(1)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避免“越位”。政府具有公共性,不能盲目的干預市場行為,不具備企業的逐利性和市場效率,并且政府的官僚制運作模式使其在判斷成本收益和捕捉市場信息方面并不具有優勢。政府不能盲目的補助和建設,避免錯誤的引導企業的投資方向,避免以大量補助引導社會投資投向盈利薄弱的領域。
避免“缺位”。政府在市場監管領域要積極作為,避免“缺位”,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消費者的權利,抵制拉客、宰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積極組織教育培訓,提升經營與服務人員的素質。加強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土地利用、建設施工等方面的執法,避免公共利益的損失。
做好“補位”。經營主體往往考慮自身的利益,但是對區域內的整體品牌和整體利益考慮不周,政府就要做好補位工作,加強引導和管理。搭建互聯互通、相互協作的平臺,整合鄉村旅游區內各類資源。
(2)規劃與建設、發展的關系
用地規劃、建設規劃要與產業發展規劃配套。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在規劃時堅持高標準,爭取在產業定位、區域分工、環境布置等規劃方面基本做到一步到位。并圍繞產業統一配套建設用地,基于當地對特色定位的要求,統一規劃鄉村旅游區內的建筑特色。
規劃要與當地的居民生活相協調。當地的居民也是鄉村旅游區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周圍的居民及其生活方式本身就構成了鄉村旅游區的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方式、民俗民風、民間藝術都是文化的重要部分,這些都需要農民的參與,使規劃與居民生活協調。
(3)社會化服務與“三增”的關系
推進農業服務業社會化促進“三增”。農業服務業包括農業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物流服務、農業旅游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等。鼓勵農業服務機構在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的同時,以專業的農業服務提升農民收入。
逐步提升生活性服務業的社會化水平。政府在農村養老領域的投入就大幅滯后于農民需求但,往往一個鄉鎮都沒有一個針對農民的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因而,要引導有能力并且有意愿的主體提供生活性服務,推進農村生活性服務社會化。
將教育培訓社會化與產業發展相結合。鄉村旅游區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設施農業、旅游服務、宣傳策劃、環境美化等方面的人才。教育培訓社會化既要吸引城市人參與農村體驗,接受農業教育,也要注重培訓鄉村旅游區建設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形成專業性的團隊。
(4)企業發展、群眾福利和黨員帶動的關系
嚴格村干部考核、管理、激勵。在注重村干部帶動能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帶動意愿和服務精神,提升村干部的服務性職能。完善村民對村干部的評議機制,并將評議結果作為考核依據。在村干部考核管理方面逐步增加量化指標,科學衡量村干部的服務意愿、服務能力、服務水平。。
強化企業、群眾的利益連結機制。鄉村旅游區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企業進行產業開發的時候,要讓群眾參與進來形成當地的文化特色,這就要求企業和群眾之間要有利益連結機制,增進互相的信任、依賴。
加強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加強黨員的道德教育、黨性原則教育,嚴格入黨流程,嚴格三會一課制度。
(5)經濟發展與生態、社會、文化的關系
嚴守生態底線。嚴守基本農田紅線,嚴格保護林帶、濕地,逐步推廣生態農業和降低農藥化肥施用,加快精準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加強對農民的生態意識教育和示范推廣,優化對生態農業的政策扶持模式,使金融政策向生態農業傾斜。
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機制。目前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較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大病報銷比例僅僅能達到50%左右,筆者發放問卷調查農村養老問題,有28份問卷填寫了其他建議,其中的18份問卷要求提高農村養老金,有的農民僅僅能拿到每月200余元的基礎養老金,說明農村養老金發放水平有待提升??梢姛o論是醫療,還是養老,農村的公共服務都與城市有較大差距。
參考文獻:
[1]張清正.基于比較和競爭優勢的中國農產品競爭力路徑選擇.經濟問題探索,2014年第5期
[2]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