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鳳福 賴向華 江法漢 陳曉偉
摘 要:目前城市綠化苗木的二次利用率非常低,造成綠化垃圾量大和資源的巨大浪費,對環境保護造成很大挑戰,飽受市民詬病,且為別有用心者詬誶謠諑,給城市管理的公信力帶來危害。如何統籌相關力量、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合理支配資源建立城市公共苗木寄養場及其運行機制成為城市發展亟待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綠化苗木;二次利用;苗木寄養場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容市貌要求不斷提高,綠化苗木需求量非常大,而由于城市建設的更新要求和基礎設施的改造推進,加之環境提升的周期越來越小,綠化苗木的流轉呈現量大、速度快的特點。目前城市綠化苗木的二次利用率非常低,造成綠化垃圾量大和資源的巨大浪費,對環境保護造成很大挑戰,飽受市民詬病,且為別有用心者詬誶謠諑,為城市管理的公信力帶來危害。如何統籌相關力量、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合理支配資源建立城市公共苗木寄養場及其運行機制成為城市發展亟待重視的問題。
一、綠化苗木二次利用的必要性
1.解決垃圾圍城問題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垃圾量成爆發式的增長,“垃圾圍城”成為眾多城市難解之疾,垃圾問題已成為困擾各國城市發展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我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圍城的困局。以深圳為例,2017年官方數據,生活垃圾全市15636噸/天,年產生垃圾量高達570萬噸。而這當中就有一部分市綠化垃圾,全市的綠化垃圾產生量約為677噸/天(該數據為2009年數據,結合近年綠化增量,推算目前數字超過1000噸/天),這部分的綠化垃圾尚未統計部分尚有利用價值的、可成活的遷移所砍伐的綠化垃圾,這些苗木的丟棄主要是因為缺乏苗木寄養場,苗木的寄養成本遠高于新買苗木的成本。
為了解決垃圾問題,各個城市都在探索垃圾減量的課題。垃圾的減量首要的是在源頭減量,實行垃圾分類,盡可能回收利用;其次是盡可能對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進行堆肥處理;再次是盡可能對可燃物進行焚燒處理;最后是對不能進行其他處理的垃圾進行衛生填埋。目前,很多城市對垃圾進行了分類處理,比如說,對年桔進行回收,對綠化垃圾進行堆肥處理,但實際上,一方面年桔的回收末端的處理通常是“毀尸滅跡”處理,比如焚燒或者堆肥,真正重新栽培二次利用的非常少,另一方面,堆肥處理適用于枯枝爛葉,對于尚有利用價值的、可成活的遷移苗木進行粉碎后堆肥并不是最有效的資源利用方法。
因此,對于尚有利用價值的、可成活的遷移苗木,把它從垃圾中分離出來,進入苗木寄養場,經過養護后再次進入種植苗木流通渠道,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垃圾減量分類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
2.解決涉綠化建設改造浪費的問題
目前各個城市都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而且,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周期越來越小,很多建設改造項目都會涉及到綠化,比如,管廊建設、路面的拓寬等項目,往往都要破壞原有的綠化帶。這種項目基本有三種情況:一是直接把苗木砍伐掉,這種方式簡單粗暴,但對于施工單位來說比較簡單,較受青睞,卻經常遭市民投訴;二是把苗木遷移到其他地方,任其自生自滅,這種方式雖然沒有直接砍伐,但因為缺乏后期的養護,苗木也很容易就死亡;三是把苗木臨時遷移到寄養場,工程完工后再遷回,這種方式多次遷移苗木,苗木的成活率較低,而且短時間內綠化效果不佳,經常不受建設單位待見。
因此,綜合以上三種處理方式可見,市政項目的涉綠化建設改造工程的苗木大部分都是被毀滅,對資源造成巨大浪費。如果能夠對苗木進行二次利用,使其回歸綠化用途,將可以有效節約大量社會資源。
3.解決重復建設不環保的問題
眾所周知,苗木從種子培育成綠化苗木,特別是高檔的綠化苗木,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喬木為例,從種子到胸徑20cm全冠的假植苗,一般都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需要大量的肥料、水,更需要大量的機械和人力的投入。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進行“穿衣帶帽”、市容環境提升等競賽,特別是那些帶有重大會議接待任務的城市,普通的綠化標準經常無法滿足其需要,這就要求蛻換大量原有的苗木,更換為觀感更好、規格更高的苗木。這些重復建設的項目,一進和一出,是有悖于城市環保發展理念的,如果在這過程中苗木不能盡量二次利用,會耗費大量能源,甚至威脅到我們的環境。因此,推動綠化苗木的二次利用,有利于改善我們的環境品質,有利于環境保護。
4.解決綠化提升苗木供不應求的問題
這些年,城市綠化建設需要大量苗木,特別是高質量的綠化提升工程,需要大量的假植苗,催生了苗木市場的不斷擴大,假植苗占地面積也在逐年增長;另一方面,需求的旺盛導致苗木價格也不斷攀升,市政綠化主要使用的是財政資金,且綠化苗木沒有其它替代品可以作為綠化建設的效果,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看,綠化苗木的供求關系有一定的單向性,即這個市場在不斷膨大,但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苗木生長速度是有限的。因此,這些因素都導致苗木在一定程度上供不應求的情況。
二、公共苗木寄養場機制探索
從以上綠化苗木二次利用的必要性分析可以看出,綠化苗木的二次利用機制啟動迫在眉睫,但是,這種機制該怎么建立,目前還尚未有成熟的樣板。筆者認為,綠化苗木的二次利用關鍵是要建設城市公共苗木寄養場,且為其制訂必要的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有政策支持,合理資源配置,引進競爭機制,共建多元結構,以達到良性運行,應著力以下四個保障:
1.土地保障
要建立公共苗木寄養場,首先必須要有土地。分析公共苗木寄養場的性質,按照薩繆爾森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的定義,公共產品具有與私人產品顯著不同的三個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 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因此,公共苗木寄養場是公共性質無疑,也即是公共產品,
城市開發建設在不停發掘城區價值,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在眾多利益的驅動下,城區土地的價格不斷創新高,土地已經成為城區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尤其是在一些開發程度比較高的城市,要找一塊干凈的空置土地是非常困難的。基于公共苗木寄養場是公共產品這一性質,政府就應該在土地的規劃使用上予以保障,這種保障不應該隨著土地價格的波動而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具有前瞻性的。
2.市場保障
新公共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沒有市場就沒有高效運作,利用“看不見的手”來合理配置資源是目前社會發展條件最高效的方法,因此,公共苗木寄養場必須有市場的保障。
市場的保障主要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加大宣傳,使一些供給單位和需求單位都成為自主的支持行為,另一方面需要一些強制措施,包括特殊經營許可和打擊非法毀苗等。
3.法律保障
市場保障建立起來了,但沒有約束的市場是難以持久的,尤其是作為公共產品的公共苗木寄養場,容易“市場失靈”,為了保障市場的正常運作,就必須有法律的保障。
法律保障主要從立法和執法兩方面著手。立法方面,保障公共苗木寄養場的特殊經營的合法性,保障苗木的二次利用,使苗木免于被毀或流失在正規市場之外;執法方面,加強對非法毀苗的打擊,使苗木更好的在流轉中重復使用。
4.資金保障
公共苗木寄養場這種公共產品有時會存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且其運營成本稍高,特別是回收質量較差的苗木,再賣出去的價格也不高。為了保證其良性運營,政府就應該安排必要的資金補貼。
新生事物定義社會發展某方面新的意義,它是承載社會的客觀需求,需要多部門聯動下的多元治理機制,需要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城市公共苗木寄養場契合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必將助力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與管理。
參考文獻:
[1]岳金柱.治理視角下的社區垃圾分類處理——從源頭破解垃圾圍城與污染的治本之策.城市管理與科技,2010(6)
[2]春建偉等.深圳市園林綠化垃圾的產生和收集現狀及處置對策.環境衛生工程,2009(2)
[3]華民編著.公共經濟學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