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州



隨著科技的發展,商業鑷行服務業智能化已成為互聯網金融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個體成立的網絡信貸平臺的不規范及其廣泛的使用,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銀行個人信貸格局。在薪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推動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已成為金融界積極探索的課題和方向。該文分析了商業銀行_本人信貸業務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對如何創新建設成為適應時代潮流的現代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可行性的意見s建議。
互聯網金融 個人信貸 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由于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并結合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的多樣性,“掌上銀行”已從概念層面已經落地。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6年我國有4.5億實名用戶注冊了支付寶;微信注冊用戶在2017年突破了9.36億,不難想象我們正進入“智能化”時代。網絡銀行及手機銀行將進一步普及,但也因該看到互聯網金融雖然發展較快,但仍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業務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創新。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把握時機,分析目前個人信貸業務所面臨的挑戰,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面臨的挑戰
(1)個人信貸業務壟斷地位受到沖擊
回顧過去,個人信貸業務辦理需要走三個程序,貸前調查與審查一貸款發放與監督一本息回收,其中貸前調查與審查全憑銀行信貸員對貸款人以往的個人負債、所有者權益等方面進行考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銀行信貸員有足夠多的職業經驗進行判斷。此外,由于當時的個人信貸機構規模小、范圍窄并沒有極大的沖擊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壟斷地位。由于互聯網平臺的快速發展,由圖一可以看出近幾年一些網絡信貸機構如P2P貸款平臺等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使傳統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正逐漸丟失大批小額信貸的客戶,已嚴重威脅到我國商業銀行在個人信貸業務的壟斷地位,從而進一步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和經營方式。
(2)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程度相對較高
在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中常常出現逆向選擇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借款人與商業銀行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此外,部分借貸平臺對其潛在客戶身份及資料進行包裝,使商業銀行在逆向選擇中處于不利的一面。所以在交易中,雙方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逆向選擇的出現將延長貸款發放的時間,使借款方感到在商業銀行辦理個人信貸業務有融資難、效率低等問題。雖然商業銀行此舉是為了降低個人信用貸款中的不良貸款率,但與互聯網金融相結合的借貸平臺相比還有明顯的差距。從圖一可以看出截至到2017年,電商小貸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8%,已經遠遠低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此外一些網絡借貸平臺不斷推出金融新品種、新模式提供給客戶以方便、快捷、流動性強的融資渠道滿足他們小額貸款的需求,不斷降低借貸雙方在交易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貸款效率。
(3)科技與業務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盡管商業銀行仍將服務客戶作為經營發展的第一理念,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較大的差距。在互聯網金融產生的背景下,個體客戶更加注重信貸產品的運行模式及服務質量,而當前商業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已無法滿足個體客戶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點:其一,互聯網金融給客戶提供了一套體驗、方便、快捷、服務質量高的信貸業務辦理流程,而商業銀行各自建立了個人信貸管理系統,雖能基本滿足個體客戶信貸業務,但各行之間不能達成有效的共識,很難對其客戶數據信息進行整合。不能充分的了解客戶的有效信息是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操作流程繁瑣、服務質量低等評價的主要原因。其二,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受到嚴格的部門監管、復雜的信貸創新流程與同行業利益的競爭以及業務創新偏向保守等原因的影響,使其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中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信貸業務的機遇及可行性的建議
(1)充分發揮自身壟斷優勢進行改革創新
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些顛覆性的創新已使我國原有的一些科技設施已無法滿足發展經濟的需要,微信取代了短信及通話,支付寶等網絡平臺線上交易正漸漸取代我國傳統的線下交易,各部門之間的資源數據信息開始共享,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即將到來。此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尤其在十八大過后“互聯網+各領域”的普遍應用,消費群體也從80后、90后年輕人轉向中老年,互聯網金融已經步人初級階段。如何深度融入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態勢,將傳統個人信貸業務向網絡化轉型,建設網絡與實體相結合的新型商業銀行。
1.基礎創新。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具有品牌信任度高、資產規模大、經營穩定性強、實體網點多等優勢,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結合自身優勢整合客戶各業務條線上金融交易數據,客戶的申請可依據網絡大數據并定位客戶的貸款額度區間,簡化貸款申請流程。
2.模式創新。我國商業銀行推出網上銀行及手機銀行減少了貸款流程的復雜性,但仍側重于抵押擔保手續而忽略互聯網數據的重要性,抵押房屋、抵押汽車貸款占比仍較高,重視互聯網數據而輕視擔保物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3.多元創新。傳統商業銀行將個人信貸業務的創新過于單一化,無法滿足客戶對多元化產品的需求,將個人信貸業務做到線上、線下、實體網點融合一體來推動產品創新、業務流程創新,滿足不同客戶對信貸產品的需要。
4.架構創新。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也意味著個人信貸業務整體架構的轉變,面對互聯網個人信貸業務虛擬化、數據化的架構模型,積極創新新產品、新業務系統及新風險控制系統,促進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轉型。
(2)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提升自身發展的潛力
當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個人信貸業務出現了很多弊端,我國商業銀行由于客戶資源充足一直處于觀望狀態,為了追求高回報一些不規范的借貸平臺將利益之手伸向不懂金融知識的學生及剛剛成年的年輕人。由表二可以看出,某借貸平臺在2015年發展對借貸不了解的學生和剛成年的社會青年交易人數高達6.1萬人次,同時,也在2015年總人數達20.1萬人,這其中大部分客戶不具備償還能力,給他們的家庭乃至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2017年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雖然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借貸平臺得到了相應的處罰,但仍有部分借貸平臺違規操作,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得不引起我國商業銀行的高度重視。此外,部分借貸平臺對其客戶身份及資料進行包裝,給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造成較大的潛在風險,因征信問題使商業銀行減少未來客戶資源。因此,商業銀行以正規軍的身份規范互聯網個人信貸業務,重新拉回其潛在客戶。
我國商業銀行所存在優勢仍是一些互聯網平臺無法匹敵的,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業務范圍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客戶中。這些客戶穩定且對銀行收益是有利的,而忽略了未來客戶及老年客戶的需求。利用互聯網企業技術優勢并結合商業銀行自身特點增設新的業務增長點和盈利點是當前各商業銀行搶占市場更多份額之必備利器,例如創新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及多元化業務,結合互聯網技術降低個人信貸業務的門檻等。
(3)強化個人信貸業務團隊服務意識
隨著我國消費模式的改變,由原來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轉化為重品質、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當下的年輕一代很難主動找到銀行辦理業務,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基層個人信貸業務經理改變服務方式,由原來重擔保輕數據坐、等的方式進行轉變。主動發揮自己團隊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專業性等方面的優勢對潛在客戶進行服務。
1.提高個人信貸業務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職業道德、歸屬感等,減少人員流失及頻繁換崗的現象。這樣不僅能減少商業銀行內部效益的損失,還能較大程度的提高外部效益。
2.改變“重法人輕個貸”的服務意識,施行多元服務模式。隨著消費者消費觀的轉變,未來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發展也必將隨著消費者消費觀的轉變而轉變,把握時機面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實行不一樣的服務方式將成為趨勢。
3.培養個人信貸業務從業人員綜合業務能力,互聯網金融時代下的網絡信貸業務對業務人員的要求將進一步加強,線上線下業務都需要進行綜合培養,單一的業務能力已無法滿足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發展的需要。
4.引進互聯網金融技術人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一些互聯網技術難題及一些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問題將接踵而至,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引進技術型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4)提高監管及風險控制能力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業務與技術的創新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需要有效的監管及風險控制機制。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創新必須符合監管及風險控制的要求,減少客戶及商業銀行不必要的損失。
1.加快建立強有效的監管機制。傳統的商業銀行監督管理機構主要是銀監會,而互聯網金融的監督管理工作目前為止并未具體明確,仍在不斷的探索當中,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要還是依靠政府部門。積極參與政府部門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立法工作,加快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
2.加快完善征信體系及相關法律制度。客戶的征信問題是商業銀行與客戶交易的重要依據,征信體系的完善需要數據做支撐,而數據主要來源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安和法律部門等。積極參與政府部門關于互聯網金融法律制度的建設,提出和反應當下互聯網金融業務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3.加快完善風險體系。風險體系包括風險識別、監控、預警等體系,風險體系的完善需要有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才能完成,風險體系是利用大數據計算進行分析、檢測、預警,甄別不同的風險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做到早發現早預防,現場勘查與非現場勘查相結合,風險關鍵點前移。
[1]林更.互聯網金融形勢下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發展.2017.
[2]崔勇,穆樂華.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發展個人信貸業務探究.[J].北京金融評論,2017(2):23-35
[3]賈風濤.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及銀行的應對策略.商業經濟,2017(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