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黎
摘 要:雙學位教育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育面向未來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本文對我國高校雙學位教育的現狀及困境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雙學位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完善思路
如何更好地培養社會需要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實現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給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很多高校在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基礎上,嘗試了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通過推進雙學位教育、跨學科選修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新興交叉專業等多種形式,推動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其中,雙學位教育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育面向未來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高校雙學位教育尚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現狀和困境,思考如何完善,以支持跨學科人才培養,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體驗,真正成為創造性的復合型人才。
一、我國高校雙學位教育的背景
“雙學位”這一概念在我國最早出現于1985年5月27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部分高校就已開始探索雙學位教育制度,例如:北京大學從1989年起開始進行雙學位教育的探索[1]。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提出“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跨學科選修、雙學位、主輔修等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大批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國家是鼓勵開展雙學位教育的。雙學位教育從最初的探索到現在的創新發展,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二、我國高校雙學位教育的現狀及困境
1.國家暫無明確的定義和政策監控
雙學位在我國推行以來,面臨些許尷尬。一是沒有明確雙學位的定義。在本科教育層次,雙學位是指輔修專業學位?第二專業學位?還是第二學士學位?國家沒有統一的定義,導致各高校在制定管理辦法時說法不一。例如清華大學規定:“鼓勵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在學好第一學士學位專業課程的同時,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跨院系攻讀第二學士學位”[2];復旦大學規定:“通過資格審查的學生可獲得復旦大學印制和頒發的第二學士學位證書或第二專業證書”[3]。而根據《高等學校培養第二學士學位生的試行辦法》規定:“培養第二學士學位生,在層次上屬于大學本科后教育”,可見第二學士學位與雙學位教育的含義是不同層次的,應該進行澄清。二是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導向和監控機制。在《教育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8833號建議的答復》(教建議〔2016〕第546號)中,就提到“教育部對雙學位、第二專業、輔修專業等暫無明確政策規定。”調查顯示,各省、各高校開展雙學位教育的具體要求不同,比如:四川省對省內各高校開展雙學位教育的專業總量進行了控制,規定“每校開展雙學位教育的專業總數一般不超過20個”[4];而根據《北京大學2017 年雙學位/輔修專業招生簡章》的數據顯示,北京大學共有23個院系56個專業可招收雙學位學生。那么控制各高校雙學位專業總量的規定是否限制了雙學位教育的發展,是否應該制定與“放管服”相符合的政策?三是雙學位的社會認可度如何?第二學士學位規定:“凡學習期滿,獲得第二學士學位者,畢業工作后起點工資與研究生班畢業生工資待遇相同”。雙學位是否按照這個規定執行?在就業時,這些疑問往往讓學生和用人單位存在困惑,但又找不到對應的政策規定去解釋。
2.學生學習雙學位存在盲目性
傳統的實用主義思想導致學生并非以主體需求、個性化發展、多樣化學術興趣為導向,而是以增加就業的砝碼為目的來選擇雙學位專業。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學生是按照家長的意愿來選擇,有的是聽其他同學介紹、盲目從眾,有的是一味追求當下熱門專業,還有的則是憑感覺隨意選擇。顯然,這就意味著學生對所選擇的專業可能根本不感興趣,投入到該專業中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或學習起來力不從心,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習的質量,甚至最后選擇中途放棄、退出學習。另外,選修門檻較低,也使一部分本來主修學習就有困難的同學,選擇了嘗試雙學位學習,但最后都可能因為沒有清楚的認識自己是否學有余力,而半途而廢。盲目選擇的學習、上課不認真、不按時完成課后作業、隨意曠課等等現象,嚴重影響了老師授課的積極性,最終導致培養目標難以實現。
3.缺乏適合跨學科培養目標的雙學位課程體系
對比各高校的雙學位專業教學計劃發現,其中大多數專業課程都是采用主修專業原有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有的課程設置過于重視理論基礎教學,實踐環節薄弱[5];有的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手段太單一, 教學效果差。然而,對于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雙學位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能夠結合已有的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到跨學科交叉課程。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條件、有限的教學師資構建適合雙學位教學的課程體系,保證教學效果,完成高質量的跨學科人才培養,值得進一步思考。
三、完善雙學位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1.國家制定專門的政策或條款
響應“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號召,針對高校雙學位遇到的尷尬境地,國家應制定專門的條款規定雙學位的屬性和內涵,加強雙學位教育管理。具體來說,雙學位信息在學位網備案時為“輔修學位”,這是否暗示了它的屬性?是否可以在教育部令第41號規定“達到輔修要求,由學校發給輔修證書”的同時,明確輔修專業達到要求后可以申請授予學士學位。從國家簡政放權和高校辦學自主權方面來說,應有明確的政策條款對高校雙學位教育進行指導和監督,比如,允許開展的專業范圍和數量、主輔修學位是否同等對待、畢業待遇如何認定等等。2018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了20所高校可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不僅可以自主設置學科目錄規定的一級學科,還可自主設置交叉學科。那么,是否可以批準高校自主設置雙學位培養專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框架下,進一步落實“放管服”要求,增加政策供給,賦予高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充分利用好辦學空間,做好雙學位培養教育。
2.專業指導,個性化定制學習方案
為了避免學生盲目選擇雙學位專業,給真正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減少教學資源浪費,高校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交流、實踐活動,鼓勵非本學科的同學參與,增加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接觸和認識機會。例如,在每年雙學位報名或者新生入校時,開展現場講座、新媒體平臺推送專業簡介、師生交流座談會等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建多學科交叉團隊,參與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等等。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認識今后的發展方向,從而有針對性的選擇雙學位專業,制定適合自己的個性化雙學位學習方案,為學生的知識體系架構與綜合能力培養提供更多的選擇與發展空間。
3.拓寬思路,推進雙學位課程體系建設
為滿足學生學習雙學位的需求,高校可以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建設一批適合雙學位教育的課程。鼓勵針對雙學位專業新開課程,從社會人才需求出發,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設置一些實用性更強的實踐應用型跨學科交叉課程。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手段,推進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深度融合,專門針對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群體,制定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等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可以探索設立創新創業雙學位方向,探索“雙學位專業+創業”培養模式,如“經濟學+創業”、“工商管理+創業”,采取小班化、項目制、導師制、小學期制的教學方式,融入全新的創新創業類教育課程,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激發學生創新創業靈感,將高水平科研優勢和產學研資源轉化為育人優勢,以培養更多引領未來的創業型跨學科人才。
參考文獻:
[1]高艷芳等.開展雙學位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22):23-24
[2]清華大學本科生攻讀第二學士學位學籍管理辦法.2006年3月24日
[3]復旦大學第二學位、第二專業教學規定.2015年7月修訂
[4]四川省學位辦關于做好2013年“雙學位”教育工作的通知.川學位辦[2013]8號
[5]馬佳琳等.“互聯網+”環境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雙學位的研究與探討.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