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環
摘 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會經常犯錯,當孩子犯錯時,對他們教育不僅僅是批評,更多的還是需要用寬容的胸懷去對待。在文中就幾何具體的事例對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寬容對待孩子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育;寬容;理解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價值,是幫助一個人的自我發現、自我實現。學生是有待塑造的人材,幫助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老師的責任。對學生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應理解學生,用寬容的胸懷,平靜的心態,溫暖的語言,質樸的情感感染和激勵他們敢于面對挫折,勇于克服困難,使其在成長的道路上健康成長。
青少年時期,在人的個體生命中,這是一段混沌不清的時期。青少年們必須同無數的壓力做斗爭。從一方面來看,他們的身體正處在迅速生長改變的時期,這些改變是引起疑惑和迷茫的原因。“我是誰?”這個問題已不再僅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且也是一個身體實質問題。作為回應,青少年通過演繹各種各樣的角色來做實驗,他們的穿著很可能在某一天非常規矩,而在第二天卻又變得非常稀奇古怪、新潮酷炫。這種試驗是以一種迂回的方式,宣稱反叛或是堅持自己的個性的。
班上一位男孩小翔同學,因為抽煙、打牌賭博、毆打同學而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受了處分的他,情緒很低落,從他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他的迷茫,他處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沒有忽略他,而是更多地關注著他。
陶行知說:“教育即生活。”從生活的事件中,抓住教育的契機,相機而行。
不久之后,我班到位于越華路的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指揮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他有一位堂兄也在我的班上,在參觀的過程中,我找準機會,為他哥倆拍下了精彩的瞬間,相片曬出來了,拍得很好,是哥倆面對鏡頭的微笑。從相片中,他們能讀懂老師接納、欣賞的眼光。
一次星期三下午的班會課時間,學校正在進行女子籃球比賽預賽,班上同學都到操場上看比賽了,但同時這天的下午還有班級課室衛生大檢查的要求。這天下午,我到班級課室去,就到課室門口的拐角處,我看見小翔同學正和一位同年級的女同學在親熱。此刻,我沒有立即批評他的不良行為,而是要求他回到課室,并且清潔課室衛生。他已經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勞動起來很積極,主動承擔了大部分的清潔任務,一個人把課室頂部的光管、風扇認真擦洗了一遍,把高處的玻璃窗認真地擦洗了,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很輕松的一部分給看完比賽的女同學回來完成。第二天,在課堂上,我及時表揚了他勇于承擔勞動任務的行為。下課后,我和他好好地談了心,告訴他:“人生就是在適當的年齡階段做適當的事情。”我這樣做,既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又將他的勞動精神激發了出來,又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班級的上團支部正在開展展組工作,看到班上很多同學都遞交了入團申請書,小翔同學的心情很沮喪,擔心自己有處分,團組織會不通過。一天,他很忐忑地來問:“老師,我受了學校處分,可以入團嗎?”我說:“只要你從思想上深刻地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行動上也有所表現,并且,以團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團組織是會接納你的。”他很高興地就跑開了。第二天回到學校,他向團支部遞交了入團申請書。遞交了申請書的他,認真地學習團的章程,努力地以團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團章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雖然時有反復,會犯一些小錯誤,此時班上的同學都向他伸出熱情的雙手,給予小翔同學支持、鼓勵和幫助。他有一點的進步我就表揚他,就這樣,他進步得很快,當下的這批就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組織。
他需要被指導,他需要老師給他設定好目標,然后督促完成,雖然表面上的他在某些行為上是反叛的,但在內心里他需要并渴望著紀律的約束,因為紀律、目標的約束會給他一種安全感和認同感。
有了老師的肯定和鼓勵,他在學習上開始用心了。在過去的第一學年里,他的每門課程都需要補考。到了第三學期,只有一門課程需要補考,我及時地表揚了他,我鼓勵他:“只要用心,學習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又繼續和他約定,設下目標:爭取這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每門課程都合格。
他學會的事越多,他便會有更多的信心。
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技能競賽活動中,他參加了計算機辦公軟件比賽,先進入了決賽,又在最后一輪比賽中取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
在校運會上,他參加了挑戰性最強的跨欄比賽項目,他說:“我要將跑道上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勇敢地跨越過去。”過程雖然有不順利,但是他還是堅持跑完了全程。
讓他有機會參與盡可能多的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他就有機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僅僅達到不錯的程度,會給他信心。
經過一年的幫助和教育,經學校批準,小翔同學的處分撤消了,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從一個家長擔憂,同學討厭,老師頭疼的孩子,轉變成今天一個遵守紀律、有禮貌、和同學和睦相處、努力學習、熱愛班集體的孩子。
我相信,小翔同學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也會像跨欄一樣,勇敢地跨越一個又一個的人生難題,去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從以上小翔同學的故事,使我感悟到:學生在成長中出現差錯的時候,也是他們忐忑、無助、苦悶、傷心的時刻。此刻,他們最怕聽到的是老師的訓斥,最渴望看到的是老師寬容的微笑。作為人師,不要怕學生出錯,更不要對學生的差錯一棍子打死,對學生的差錯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因為誠如一位哲人所說,錯誤很可能是創造的開始……。
參考文獻:
[1]戴維·布蘭特.《生命始終與失望相伴》
[2]邁克爾·羅斯、蘇莤·謝倫伯格/著.杜冰/譯.《兒子不會告訴父母的事》
[3]袁新文.《微笑著面對孩子的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