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臨溪
1928年,正當馮雪峰積極地從事馬克思著作的譯介工作時,文壇上興起了創造社、太陽社和魯迅、茅盾之間關于“革命文學”的激烈論證。針對這次論爭,馮雪峰的《革命與知識階級》一文較為清晰地指出了矛盾雙方的問題以及可能的出路,對雙方都做出了較為客觀的評價。本文將從《革命與知識階級》出發,去看待他30年代以及40年代關于現實主義的理論主張。
一、“知識分子”、“知識階級”的概念
在正式進入馮雪峰的理論主張前,我們有必要先弄明白,為何論辯雙方會如此針鋒相對?以及為何要“正確”地看待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文學?究竟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文學如何被不“正確”地看待了呢?
馮雪峰在《革命與知識階級》一文中這樣說道:“知識階級底起點是所謂‘五四運動,但“五四運動”是國民解放運動的焦點。這國民解放運動的起因是‘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是其具體的最初的表現。到了“五四運動”的時期,國民解放運動積極地開始進行著與封建勢力的斗爭。”但是,“國民解放運動到現在仍絲毫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1)
二、《革命與知識階級》中馮雪峰的理論主張
中國在大革命失敗后,興起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而無產階級文學也開啟了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新旅程。當時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與同時代外國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既有許多相似之處,又有許多不同。相同之處如: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都要求作家無產階級化,在思想上與工農積極打成一片,在內容上反映無產階級的生活等等。不同之點中的很重要的一點是:與西方無產階級文學的經濟基礎已形成不一樣,當時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主要原因是由于政治思想方面的因素致成的,但中國在經濟與國情上并沒有做好準備;這里切不可忽視的是:當時的中國仍是屬于內憂外患的境況中,中國的國情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情況,中國的革命任務仍是反帝反封建。這就使得中國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文學的革命任務與同時代的無產階級任務有了不一樣的道路。
三、在何種情況下提出了這種主張
20年代前期,馮雪峰是“湖畔詩社”的著名詩人,而到了三十年代,他則成了文壇的理論家、批評家。除了 1925年的“五卅運動”爆發,沖破了文壇的沉悶局面外,另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20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現實向文藝界提出了宣傳介紹無產階級文學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需要。湖畔詩人馮雪峰也被社會運動所牽引去了。
馮雪峰較早地意識到了時代的需要,企圖通過譯介蘇聯的新興文學來提倡無產階級文學。在1926-1927年間,他以筆名“畫室”在北京先后翻譯、出版了升曙夢(日本著名的俄國文學研究者和翻譯家,于1923年赴蘇考察)著的《新俄文學的曙光期》、《新俄羅斯的無產階級文學》、《新俄的演劇運動與跳舞》等。而馮雪峰翻譯蘇聯的新興文學,就是想讓新俄文學的“曙光”照進中國。
四、馮雪峰40年代的理論主張:從丁玲的《水》說起
馮雪峰在30年代和40年代對文學創作內容要求有所不同,這也表現出了馮雪峰在看待文藝與政治關系的問題上、在看待無產階級及無產階級文學時態度的轉變,同時也體現了其在現實主義問題上進一步深入的過程。
30年代的馮雪峰對無產階級文學內容的表達及現實主義本身的認識還是較為有限的,他把文藝接近實際生活的重要性,僅僅歸結到題材上;而且馮雪峰將現實主義的意義歸結于保證文藝服從政治一點上。如馮雪峰在《關于藝術“大眾化”》中說道:“根本上,正確地解決著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則,是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對于文學運動幾個問題的意見》也說道:“使我們的文學和實際生活接近起來,使我們的文學對實際生活的落后的距離減少,是先于一切的,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因此,說明攝取什么題材,怎樣去攝取的問題,則是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的首要的一步。”
在馮雪峰看來,要求文學深入歷史和追隨政治其本質是不想違背的。馮雪峰認為當下許多革命的現實主義者對政治的追隨,都只是表面的追隨。馮雪峰在50年代概括地評論40年代解放區文學時,說它們“內容上不夠豐富和深廣”。這種評價當然不是指它們主觀上沒有努力地為政治服務,而恰是只注意到了努力地為政治服務卻忽視了文學該有的藝術性,反而沒有達到宣傳的效果。針對這些作品,馮雪峰提出“要學習現實主義”;十分明顯,馮雪峰要求于文學與現實主義的,是它“能夠深刻地說明歷史的現實的”;而這樣的文學內容,顯然是屬于歷史的。
于文學而言,只有真正地深入了歷史,揭示出生活所包含的屬于歷史的內容,才能真正“揭示出政治的——革命的或反革命的,推動歷史前進的或拉著歷史倒退的——意義”。“具體的文藝批評首先就是生活的批評,社會的批評,思想的批評…文藝批評可以通過作品而向著生活和社會作批判,也可以直接向著生活和社會作批判。”真正深入了歷史的文藝,決不會是脫離政治的文藝。
30年代的馮雪峰正處于理論初顯期,其中的不足和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一目了然。到了40年代及其后期,屬于馮雪峰的現實主義理論已經自成體系了;而馮雪峰也希望現實主義這道“曙光”能照亮屬于中國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馮雪峰.馮雪峰論文集(上)[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鄭堅著.吊詭的新人:新文學中的小資產階級形象研究[M].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
[3]成仿吾、郭沫若著.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M].創造社出版部,1928
[4]馮乃超.藝術與社會生活[J].文化批判,1928(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