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85個國家、10個國際組織的1500名政要、嘉賓參加了首屆敦煌文博會,達成發布了旨在“加強文化交流、實現合作共贏”的《敦煌宣言》。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發來賀信,深刻闡明“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定義敦煌文博會是“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指出敦煌文博會要擔當“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的重要使命,表明中央對敦煌文博會的無限期望和殷殷重托。2017年9月20日,第二屆敦煌文博會舉行。51個國家、3個國際組織的582位中外嘉賓以及2100多名參展商、采購商及各界人士參加第二屆敦煌文博會,共享文化盛宴,被國內外譽為“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連續兩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在敦煌舉辦,帶給敦煌的不僅僅是環境面貌、基礎設施的變化,更多的是開闊了國際視野、激發了人文精神、凝聚了敦煌力量、展示了敦煌形象。文博會落戶敦煌,既是歷史賦予敦煌的緣分,也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帶給敦煌的機遇。
一、敦煌文博會擔當著重大的國家使命
敦煌是一個區位獨特的歷史文化名城,承載了4000多年華夏文明史。從張騫出使西域和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漢唐時期,敦煌充當了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敦煌長期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作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樞紐”和東西方經濟的“貿易樞紐”,中原地區的商旅從洛陽、長安等都市出發,一路向西,在敦煌分道南北兩路,或出陽關,走昆侖山北麓,或出玉門關,走天山南麓,然后經西域,最遠延伸至如今的西亞、歐洲和北非地區。同時,敦煌又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是絲路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發祥地,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地,也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三大宗教融匯地,是古絲綢之路的“文化樞紐”。無論是使者張騫、甘英,高僧法顯、玄奘,譯經大師竺法護、鳩摩羅什,旅行家馬可·波羅,還是《大唐西域記》《馬可·波羅》,都是當時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交流盛況的生動見證。
敦煌是中西方文明、宗教文化薈萃發展的圣地,敦煌文博會是中央批準舉辦的唯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盛會。2015年3月,國家出臺的《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愿景與行動》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的重要思想,而“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歷史文化的現代交集和共識,才是民心相通的關鍵支點。敦煌文博會正是這樣一個旨在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增進民心相通的國家級、國際化平臺。
二、敦煌文博會帶來了極大的戰略機遇
文博會永久落戶敦煌,敦煌已經全面融入了“一帶一路”建設,搭上了“一帶一路”快車,在中華民族復興、絲綢之路復興的偉大征程上,敦煌文化復興和這座城市復興的光榮夢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1.會展經濟得到培育和發展
2016年文博會以來,會展經濟在敦煌只是處于萌芽起步階段,市委、市政府將招展引會工作納入各部門、各單位的目標考核,激勵全市各部門、單位、企業引進區域性、全國性、國際性的展會。同時設立了1000萬元的會展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對重要的展會進行支持和補助,在文博辦成立了品牌建設組,積極為各類展會在敦煌的策劃舉辦及引進落地提供協調服務和綜合保障。
2.文化旅游首位產業轉型升級
文博會“2+X”活動的“磁場”效應正在不斷放大,文博會在為國家戰略服務的同時,也在為敦煌做大做強文化旅游首位產業助力。敦煌把高端引領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培育文化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市場主體,積極組建敦煌文旅集團,推進“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促進景區景點創A升級步伐,全面提升旅游服務設施水平,正在全力打造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絲綢之路黃金旅游帶的龍頭和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同時,與絲路沿線50多個地市、70多個景區(點)建立旅游產業聯盟,西四縣“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基本建立,小區域旅游協作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3.各個產業融合發展進程加快
敦煌充分利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等政策平臺疊加優勢,先行一步,搶占先機,全力推進文化旅游與農業、生態、信息、商貿、新能源等多元產業深度融合。目前正在按照形態上“小而美”、產業上“專而強”、機制上“新而活”的要求,精心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型、生態旅游型、民俗體驗型、文化創意型、生態宜居型的特色小鎮,讓游客在“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過程中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三、借力文博真抓實干,建設更富更美新敦煌
按照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的中期目標,敦煌市精心打好“文博牌、敦煌牌、旅游牌”,著眼“全域旅游”對全市各類資源要素進行重塑布局。2017年,敦煌市開工建設各類項目261個,確定重點建設項目52個,當年完成投資151億元。按照4D擴建、備降4E的敦煌機場實現了擴建后的正式通航。以大景區建設為先行,在以鳴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為核心的東線景區,不斷完善設施,加大內容建設,提升景區內涵,目前已經形成了以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敦煌盛典》、《又見敦煌》、《絲路花雨》等以展示演藝為主打內容的多樣性再現產品。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拉伸城市框架,投資2億元新改建月映路、佛光路、望月路等城市道路12條,投資1.5億元建設飛天公園建設項目,投資4.5億元建設清潔能源供熱項目,投資2.69億元實施城市地下水源地置換工程,不斷提升敦煌城市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使之與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相適應。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牽引,硬件上與國際接軌,文明程度上也向世界上有影響力有美譽度的城市看齊,對標補短,大力推進志愿服務,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素質,塑造城市人文景觀。
作者簡介:
路曉玲,女,本科學歷,甘肅省敦煌市委黨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社會、法律、意識形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