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歌
發展普惠金融g經成為我國金融改革和轉型的重要方向之-0 2015年,國務院首次提出“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新內涵,要求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目前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分析互聯網技術s普惠金融的內在耦合性,最后提出要從大數據的利用、金融創新、云平臺建設等三個方面推動互聯網技術更好的服務普惠金融。
互聯網金融 普惠金融 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2005年,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商業銀行以可負擔的成本,及時有效地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指出要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方向性問題——讓互聯網助力普惠金融的發展。到了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在同年的7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建立普惠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受眾的特征,決定了對商業銀行來說,與借貸給大企業相比,借貸給缺信息、缺信用的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群體具有更高的風險,而為了降低這一風險,銀行不得不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通過交叉驗證等形式,降低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推高了銀行的成本投入。
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為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多種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相繼崛起,提供了與傳統金融具有差異化的產品,服務了部分被傳統金融所排斥的群體,與普惠金融顯現出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大趨勢。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便利,有力地推動了實體經濟的模式創新與運行效率。
互聯網技術與普惠金融的內在耦合性
普惠金融之所以在提出多年之后還沒有長足的發展,除去受眾本身的問題不談,僅從供給方來說,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商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其服務重心難以下移;二就已有的普惠金融實施載體來看,受經營區域及資本金所限,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傳統普惠金融機構在覆蓋面上存在瓶頸,其覆蓋的深度及廣度均難以突破;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的帶有扶貧性質的金融項目則在可持續方面難以保障。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則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具體說來:
(1)互聯網技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普惠金融的受眾具有信息獲取較困難、缺乏信用評估和抵押物、單筆交易金額小等特征。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則有助于消除這一障礙。首先,互聯網技術手段與金融服務的結合使得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斷弱化,金融脫媒日益成為普遍現象。其次,互聯網的開放、共享等特征有利于整合碎片化的需求并形成規模優勢,再加上互聯網金融借助于操作流程的網絡化與標準化,降低了金融交易的專業化程度,業務處理速度快,邊際成本低。
(2)互聯網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首先,從覆蓋的區域來看。傳統金融機構需要通過機構的鋪設來提高覆蓋面,成本自然會高。而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的跨界融合避開了這種弊端,即便沒有銀行網點,客戶也能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工具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完成非現金交易。其次,從覆蓋的社會群體來看?;ヂ摼W金融的產品創新降低了客戶準入門檻,例如“寶寶類”的互聯網理財工具的起購點變成了1元甚至1分錢,體現了普惠金融的應有之義。
(3)互聯網為普惠機構的持續發展提供可能。傳統微型金融在發展模式上存在制度性與福利性的沖突:過度關注社會目標,就導致盈利目標落空,從而機構不可持續發展;過度強調盈利目標,則微型金融機構就喪失了應有的普惠性,被重新賦予了貴族屬性。大數據的有效利用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了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緩解了福利和制度的沖突,使盈利目標和社會目標的融合發展成為可能。
互聯網金融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途徑
(1)大數據解決普惠金融“高風險”難題。中國人民銀行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全國2000萬法人經營實體中,50%以上沒有信用記錄;14億人口中超過70%缺乏信用數據。構建“互聯網+”普惠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就是要通過互聯網技術,對低收人群體和小微企業的用水、用電、納稅等社會綜合數據流,進行快速搜集、有效甄別,在不依賴“親見親核”交叉驗證的前提下,實現對借款對象5C的全景式掃描和合理判斷,從而降低銀行提供普惠金融的風險。
(2)“互聯網”產品服務模式,解決普惠金融“高成本”難題。覆蓋全球的電子信號,7×24小時的運營模式,突破時間、空間的瓶頸,以低廉的邊際成本,覆蓋傳統意義上因偏僻分散而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擴大了普惠金融服務的輻射范圍。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的統計,截至2016年末,我國網民總規模達到6.49億,其中,農村網民總數達到1.78億,占所有網民的27.5%。互聯網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快速普及,為網絡理財、在線支付、線上貸款乃至股權眾籌等提供了新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去中介化,極大提高了金融資源的匹配程度,能夠隨時將不同地域的金融服務與金融需求進行匹配,有效地降低交易撮合成本。
(3)“云平臺”,解決普惠金融“低回報”難題。“云平臺”的日趨成熟和普遍應用,將通過開源的平臺建設,有效促進普惠金融基礎設施的共享。普惠金融領域的跟進者,將無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去重構提供這一服務必需的基礎設置。而隨著互聯網金融“共享經濟”的特征與普惠金融系統融合的深化,對于普惠金融而言,互聯網技術將逐步從“金融信息的傳遞者”轉變成為“金融價值的配置方”。新型普惠金融生態系統下,多渠道、多經營實體的競合共贏將成為可能。
[1]丁杰.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理論與現實悖論[J].金融論壇,2015,(6):1-10;
[2]劉存亮.“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思考與實踐[J].清華金融評論,2015,( 12):44-46.
[3]邢樂成,羿建華.中國普惠金融體系構建與運行要點.經濟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