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倩 黃薪銘 胡海程
本文從我國互聯網信貸市場發展現狀出發,以其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信息不對稱在互聯網信貸不同主體之間的三個產生節點;認為可以從政府主導、多方合力構建信用評級體系,推動信貸平臺社交化建設,建立針對平臺的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等方面,減少或抵制信息不對稱對互聯網信貸市場達成有效匹配的影響。
互聯網信貸市場
信息不對稱 產生節點
我國互聯網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概述
(1)我國互聯網信貸市場現狀概述
在巨大市場需求和相關技術支撐下,互聯網信貸平臺自2007年引入我國后,經歷了井噴式的增長。至2017年,互聯網信貸服務行業已進入存量增長階段,全國P2P網絡有7257個貸款平臺,成交金額達3.9萬億元,同比上升38.9%。全國平均每日有68萬活躍用戶通過互聯網信貸平臺進行資金借貸,人數同比增長48.7%。然而同期數據顯示,當年問題平臺總計3192個,風險預警比例高達44%。
(2)信息不對稱的具體含義
互聯網信貸平臺充分發揮自身作為中介的信息優勢,促成借貸雙方達成匹配,實現資金在借貸雙方的轉移。一方面,互聯網信貸平臺達成借貸雙方的有效匹配建立在獲取和分析信息的基礎上;另一方面,互聯網信貸平臺面臨的常見問題如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也與信息不對稱問題密切相關。
互聯網信貸平臺的信息不對稱具體表現為,經濟關系中信息的掌握量和準確度在交易各方之間有所不同。而互聯網信貸平臺處理的信息不外乎兩類:一類是“硬信息”,指易于量化、證實、掌握的信息,如利率、金額、期限等;另一類是“軟信息”,指信貸平臺用戶的社會資本信息,如用戶的信譽、風險偏好、他人評價等私人信息。相較直觀的硬信息,軟信息對出借人而言更難獲取和把握,其獲取和使用的過程也因而是互聯網信貸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的重要來源。
我國互聯網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產生節點
互聯網信貸市場主要包括了出借人、互聯網信貸平臺、借款人和監管機構四類參與者。從直接居于信息劣勢的資金出借人角度出發,其面臨的信息不對稱障礙受到借款人與信貸平臺兩大主體的關鍵影響。同時,監管部門和信貸平臺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不容忽視。針對近年發展迅猛而尚未成熟的互聯網信貸,當前國家相關指導意見、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
(1)出借人和信貸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隨著互聯網信貸平臺數量和成交數額的急劇增長,頻有平臺陷入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等困境,投資者多對跑路、停業的問題平臺或風險預警平臺談虎色變。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累計的問題平臺占當年我國互聯網信貸平臺總數的37%;2017年,這一數據進一步攀升到44%。盡管這些“重災區”本身大多存活短、規模小,但其反映的出借人和信貸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已然對現行市場帶來惡劣影響,給投資信心和熱情帶來巨大打擊,成為互聯網金融信貸規范經營、長遠發展不可忽視的嚴峻問題。
與許多新興行業類似,此類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源頭在于,當前互聯網信貸的準人門檻低,平臺信息披露等規范性要求不嚴格。行業缺乏硬性準人門檻、出借人難以對平臺的經營資質進行有效辨認或核實,都在一定程度上誘發并加劇了互聯網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一些非法集資團體甚至利用出借人和信貸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打著網絡借貸平臺的名義從事惡意詐騙活動。
(2)出借人(或信貸平臺)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當前,互聯網信貸平臺可以按運行模式分純線上平臺和線上線下結合平臺兩大類。在不同運行模式中,具體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節點有所不同,或者說涉及的主體有所側重。
在純線上網貸平臺中,信息不對稱主要產生于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純線上運行模式下,借款人首先向平臺錄人基本個人信息、提交借款申請;平臺對借款人進行信息審核與信用打分后,在平臺上發布其借款申請;最后出借人以信貸平臺信息為參考依據進行決策。此時出借人直接處于信息劣勢,一方面表現在其僅能從通過平臺發布的信息得到有限指導,另一方面借貸關系實質建立在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間,但實踐中借款人承擔的利率水平由平臺判定,并非借貸雙方通過交涉達成市場定價。
在我國,始終堅持應用純線上模式的一個代表是拍拍貸。然而,拍拍貸在借款人信息的生產與傳遞過程中,挖掘的硬信息極為有限。進一步說,在這些錄人的硬信息中,對用戶可見的部分大多難以實現信息價值(如頭像、用戶名等),更大部分的硬信息如性別,年齡,手機認證等,出于隱私保護鮮有公開。軟信息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在當前極度缺乏社交的陌生群體,匱乏且質量一般的軟信息惡化信息不對稱在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的狀況,誘發出借人的“羊群效應”。
而在當下更為普遍的線上線下結合平臺,信息不對稱主要產生于信貸平臺和借款人之間。節點之所以發生轉移,是因為在初始借款申請到最終放貸的整套流程中,比起純線上模式,線上線下結合模式要求互聯網信貸平臺在發布標的和轉讓債權之前,務必自己對借款人進行盡職的線下調查與篩選。這種模式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與許多傳統金融機構在放貸過程中所面臨情況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3)監管機構和信貸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信貸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十年間,針對其的監管也在不斷探索前行。雖然時至今日,互聯網信貸平臺的監管仍暫時受限于許多因素,如監管主體尚不明確,監管責任尚不清晰,監管依據未能統一,監管方式不夠成熟等。這些都導致監管機構和信貸平臺之間存在較強的信息不對稱,出現“亡羊補牢”式監管:監管者對平臺資質及真實運營情況認知不足,更多情況下只能等待平臺跑路或倒閉時才出面收拾殘局,“事前監管”、“事中監管”不作為,“事后監管”依賴重。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2017年12月下發的《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新的監管思路?!锻ㄖ穼τ幸饨邮鼙O管、確認合法經營的網貸平臺釋放信號,鼓勵其通過獲得備案資格,加入正規平臺名單。平臺在備案后,有極大可能將納人銀監會的統一監管下,這為化解監管機構和互聯網信貸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我國互聯網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障礙的解決措施
針對上述出借人和互聯網信貸平臺之間、出借人(或信貸平臺)和借款人之間、監管機構和信貸平臺之間信息不對稱的不同節點,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減少和抑制我國互聯網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產生。
首先,政府主導、多方合力,構建覆蓋全國的多指標信用評級體系。政府應以政策支持引導互聯網金融協會,促進其信息共享平臺和央行個人征信系統互通對接和數據共享,推動構建能夠結合用戶軟硬信息、覆蓋全國的多指標信用評級體系。互聯網信貸平臺可借助大數據深度挖掘、分析利用用戶線上活動數據,將軟信息有效整合,進而對借款人的社會關系、信譽等軟信息作出合理的識別和判斷。為形成對劣質借款人的擠出效應,社會個人及組織應主動為信貸平臺主動提供數據源,自覺完善信息,為資金出借人形成投資決策提供必要便利。
其次,推動信貸平臺社交化,有效生產、使用軟信息。與同為貸款重要參考的硬信息不同,軟信息具有私密性,無法通過短期快速的交往博弈有效識別和獲取。面對大多互聯網信貸平臺陌生群體軟信息匱乏的現狀,在平臺上構建社交網絡以生產新的軟信息顯得愈發重要?;ヂ摼W信貸平臺可以為用戶設置個人主頁,涵蓋用戶所在地區、從事職業、畢業院校、家庭狀況等信息;允許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偏好細化篩選符合條件的其他用戶進行資金借貸,并提供互相往來的社交欄目。通過有效生產和使用互聯網信貸平臺社交網絡的軟信息,平臺有望減少信息不對稱導致匹配低效的可能性。
再次,通過專業第三方信譽評級機構,有效評價信貸平臺資質。建立專業化的第三方信譽評級機構,對互聯網信貸平臺的資質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并將評級結果向社會公開,供出借人辨識參考。
[1]生蕾.信息不對稱與互聯網金融發展[J].征信,2015(12):15-18.
[2]零壹財經,零壹智庫.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17[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
[3]王宇.信息不對稱、行為監管與互聯網金融規范[J].西部金融,2016(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