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青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的發展。雖然我國鄉鎮農業經濟從產業布局到發展方式等環節都做了一些調整,但在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因此,實現農業增產收,農民增收和鄉鎮農業產業經濟發展,需要政府、農戶、社會服務機構發揮合力,摒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轉型為現代農業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形勢 農業經濟 有效途徑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工業和第三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目標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業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方式落后、資金技術短缺、經營分散、產業化水平低、產品附加值和深加工程度不高等問題。在農業轉型過程中,既存在諸多的閑難與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較弱,需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經濟轉型升級,用現代流通和經營方式改變傳統網絡,形成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引導和幫助農民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濟隊伍等。
加快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
加快鄉鎮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產收,農民增收和農村面貌改善,具有重大意義。農業經濟的發展,能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通過實現農業產業化,能夠使土地利用更加集約化、規模化,最終實現機械化大生產。通過土地流轉大量農村青年從農業領域轉向工業領域和第三產業,從農村走向城市,能夠推動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提高城市化率。在加快城市化的過程中,能夠創造巨大的住房、基礎設施、醫療教育文化需求,釋放內需,從而促進經濟繁榮。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
題
(l)發展理念落后,結構模式落后。鄉鎮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專業技能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發展觀念依然落后,固守傳統的模式與方法,理念上的瓶頸制約了農村經濟建設效能的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要求越來越多元化,傳統的單一農業經濟結構已不符合當代市場需求,這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2)農業生產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偏低。我國農村地區產業化的程度還比較低,是以家庭聯產承包、分散經營為主體,沒能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差,遇到自然災害,損失較大。“經營模式小型,生產品種單一,手段傳統、落后,簡單粗放,導致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大部分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級產品,產品研發能力低,新開發產品少,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3)鄉鎮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生產方式落后。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鄉鎮農村基礎建設非常落后,還停留在傳統的手工作業、粗放經營、小規模生產的農業時代。由于鄉鎮自身財力有限,拿不出錢搞水利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只能依靠國家的投資。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資金技術短缺,嚴重存在技術含量不足的情況,導致農業生產與規模化的生產標準線不合等問題的出現,使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受到嚴重的影響。
(4)農業資金技術短缺,管理體制有待改革。農業經濟投入嚴重不足以及農業資金技術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沒有有效的保障。當下,我國對農業投入的相關機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較大的隨意性,資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當前鄉鎮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松散,沒有健全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妨礙了農業經濟的管理效率,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不能適應現代化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節奏,不利于鄉鎮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新時期發展鄉鎮農業經濟的主要途徑
(l)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加大農業發展的投資力度。縣、鄉領導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進和完善現代農業科研體系,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速度,推行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的項目。現階段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資力度想要得到落實,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實強農惠民的相關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重視,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模式,對農業資金進行全方位的支持。應集中有限的資金,投入建造高質量、高性能的農業基礎設施,工程要具有長遠的使用性、高效性。
(2)積極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和多元化方式。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經濟要實現高度的產業化。通過簽訂合同、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實現農業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上的有機整合,從而實現商業化、社會化、規模化,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當前,把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是目前農業經濟的必由之路,用現代化的觀念及技術促進農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要做好:農業發展目標要從單一化變成多元化,讓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續航;向集農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方向轉變,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檔次;向農業發展多功能轉變,加速農業發展的進程;向農業發展的生態化轉變,使農業經濟的品質更優,更安全環保,讓農業生產機械化成為現實,利用地方特色資源時打造出品牌效應。
(3)在農業結構調整中,實現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并加強土地管理,改變結構性矛盾,對土地經營權進行轉讓,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補償機制,穩定土地關系,提供全方位服務,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集中投入勞動力的同時加強對農業機械的使用程度。落實好各級政府在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融資條件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提高農業生產的根本效率,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奠定基礎。積極扶持發展中介組織,對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造成直接影響。完善征地審批程序,鼓勵農民參與加工、銷售、出口等經營活動,為農業經濟的飛躍性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4)轉變發展觀念,創新農業經濟管理,加快鄉鎮的產業結構調整。更新農業發展理念,用現代化、機械化、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指導農業經濟發展;建立特色鄉鎮企業,發揮本地區比較優勢,注重發展農村副業。首先,從基層推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融合主體、創新融合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其次,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由傳統的單一生產模式轉化為集餐飲、服務、運輸為一體的產業鏈結構,達成農業經營產業化,產業經營工業化、農民參與工人化的宗旨,大大增加了鄉鎮人均的經濟收入。
(5)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向導,依靠科技進行生產。加強政策引導,認真貫徹“十三五”規劃精神,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首先,推廣糧食增產技術,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糧食品質的新品種。第二,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形成以農業高等院校和重點院所為依托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第三,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力。第四,將農業生產進行合理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通過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業基地建設,進行優質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競爭能力。
(6)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全面提升農業人員綜合素質,實現精準扶貧,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題,本著“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及時解決農民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傳授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解答農民遇到的技術難題;要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農民使用不同的培訓辦法和內容,使農民最終的角色轉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終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7)推動農村經濟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來臨,在農村經濟發展工作過程中,必須開展信息化建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工具,為農產品提供銷售路徑。現代信息技術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空間,實現科學的資源調配,提升工作的規范性,在實踐中信息化建設進程有待提升。探索高效的信息化工作路徑,是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發展的重要方向,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提升。
[l]王凡一,我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及現狀研究[J].山西農經,2015 (6)
[2]杜志芬,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農業與技術,2015(1)
[3]王永峰,我國農村建立精準農業經營模式的探索[J].農業經濟,2015 (3)
[4]錢小佳,淺析鄉鎮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與存在的問題[J].河南農業,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