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創造真實財富的重要來源,也是助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引擎。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中,制造業是實現“脫虛向實”的關鍵一環;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主攻方向。主攻供給側必須依靠創新驅動,二者之間密不可分,“創新”深植于制造業的土壤,而沒有制造業很難提創新,2016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支出 69.8%來自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6%的有效發明專利出自制造業。
創新驅動將形成制造業的競爭新優勢
目前中國制造業主要呈現出門類“大而全”,低附加值產業占比大,高端裝備制造業量能與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的特點。產業鏈的構成主要有原料采購、倉儲運輸、產品設計、制造、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七個方面,目前中國的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原料采購、制造和倉儲運輸等附加值偏低的下游部分,利潤率大約為5%,剩下的產品設計、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主要被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所掌握,而這些部分的利潤率往往可以達到20%-50%。因此,加速我國產業升級以及制造業由大做強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美國、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均通過高端制造業的重構與回流來實現本國經濟的止跌趨穩。而在生產價值鏈上游的高端制造業是具有極高經濟附加值的部分,它對于處在“新常態”下的國之經濟將是一劑“強心針”。面對新興“世界工廠”漂移與發達國家大興工業4.0的雙重擠壓,“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將在2025年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戰略部署,從“大而全”逐步實現“小而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和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十個高科技裝備制造領域發力。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過程中,高鐵、核電技術、商用通訊衛星發射和衛星導航等讓世界都驚嘆于中國智造,“世界工廠”已是昨天,“創新、質量、效率”將成為未來中國制造的新代名詞。
在“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智能制造和大數據等第四代科技革命的成果正深遠地影響著企業的生產關系和競爭格局。根據十九大報告中就制造業提出的實現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群,必須明確創新驅動在制造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為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制造創新能力推動“制造強國”的對策建議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環境與管理體制和“制造強國”的要求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要承接工業4.0,必須從軟、硬件兩方面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這樣才能全維度地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1)必須明確中小企業在制造業中的創新主體作用。制造業的社會主體涵蓋了多種所有制企業,當下的社會資源、資金和支持力度等更多地傾斜向了大型企業以及國家主導的戰略技術領域,忽略了作為創新主體的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而根據發達工業國家美國和德國等的經驗,先解決中小微企業的困境是有效推進制造業進步的重要舉措,德國制造業的主體90%以上為中小微企業,政府十分重視中小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通過切實的稅收減免、專利保護等政策,保障中小企業發展的制度環境。中小企業往往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它們的創新動力更加強烈,而大型企業多數通過吞并的方式消滅進入的小競爭者,并接續掌控技術創新。因此解決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難題,實現制造業基層的整體優化才是發展壯大新科技以及高端裝備制造業的。
(2)政府應當從制度層面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應當以積極的建設姿態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主要從貸款、降稅減負、技術培訓與降低制造業成本等多方位來實現。身體力行推進政策的優化與環境的改善對于打造制造強國至關重要,可以通過稅收補貼和能源開發等方式降低制造業成本,讓企業將更多的資本投入到研發創新中。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技術培訓,利用技術標準、公私合作和政府采購等多種政策工具為企業構建公平、自由的商業環境,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制度層面的決定性作用。
(3)利用合作創新的方式推動自主創新。在社會制度保障體系不完整的環境下,例如產權和締約制度的不合理,非正規部門可以通過技術剽竊和抄襲等灰色競爭方式侵蝕正規部門的創新租金,這已成為了遏制自主創新的原因之一。而合作創新可以通過與外部主體,例如供應商和顧客等的互動結成利益共同體,鎖定完整的供應鏈,減少技術知識外溢的風險,同時雙邊的合作交流能夠反向促進企業的精準研發。合作創新還能夠分攤研發投入及風險、減少研發周期,這不僅增強了正規企業的創新動力,研發速度的加快還增加了非正規企業剽竊模仿的難度,因此鼓勵合作創新是推動自主創新的一個有效方式。
(4)明確工業設計作為制造業的核心要素。制造生產的要素包括研發能力、工業設計、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銷售與營銷能力,其中工業設計是制造生產的核心要素,而并非技術與創新。工業設計是系統集成,把零配件以最高效率整合在一起,同樣也是利潤的核心來源,航天航空裝備和先進軌道交通等已經開啟了中國工業設計的第一步,例如C919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民用客機,盡管零部件有約50%來源于國外,但是對機身工業設計的掌控才是高端制造的真實體現。推動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簡單地引進更多高科技,而是真正從工業設計這一核心要素改變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必須重視工業設計,培養并吸引高端設計人才,提升工業文化素養,培育大國工匠精神,通過嚴苛的法律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立法遏制抄襲,同時優化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水平,為日后同技術學院的人才合作以及高校的前沿課題研究提供底層基礎。
(5)科學地實現“智能工廠”,從供給側提升制造生產水平。推動新興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讓智能化、前聯研發后聯用戶、技術知識的標準化等在制造生產的全過程中體現。建設“智能化工廠”,通過柔性生產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同時能夠控制由這種奢侈的私人化定制生產帶來的成本劇增問題。制造強國的落腳點要切實放在工廠層面,通過“智能工廠”來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厘清工業化生產的技術革新機會,而不是陷入對“互聯網思維”、大數據等盲目的崇拜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