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萌杰
隨著我國金融脫媒的逐步推進,作為傳統商業銀行主要收入來源的存貸利差正在不斷縮小,傳統商業銀行的收益構成、經營模式和理念都面臨著迫在眉睫的改革。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等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銀行除了作為金融脫媒的有力工具,還需要經過這一時代潮流的檢驗,才能在金融領域有長足的發展。
金融脫媒 商業銀行
互聯網銀行 盈利模式
背景介紹
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利率管制條件下就開始出現了金融脫媒現象。70年代以后,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脫媒趨勢更加明顯。對于我國來說,從2006年起居民儲蓄增長額和環比增長率出現下降,2007年后儲蓄存款首次低于中長期貸款,加之央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市場經濟的推進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社會融資規模不斷增加,融資結構日趨復雜,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各類理財產品層出不窮,作為金融核心的商業銀行其融資形式發生了逆轉,金融脫媒進程正在大幅推進。
文獻綜述
“在金融領域中,傳統銀行是成熟企業,而互聯網銀行則是新入侵者。作為進攻者,互聯網銀行已發起挑戰,而作為防御者,傳統銀行試圖發展網上銀行業務進行防御,卻可能因路徑依賴、需求約束、利潤增長與成長需求錯配而失敗。成熟企業在破壞性浪潮中常因組織障礙而失敗”。
關于金融脫媒產生的原因,國內外學者在肯定金融市場發展、技術進步和金融機構利潤驅動等市場因素外大都認可政府的政策導向作用是金融脫媒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與美國出現金融脫媒現象的原因相近似,其他一些市場經濟國家通常也是在新政策環境下產生的。Gurley和Shaw(1960),尤其是Tobin和Brainard(1967)的研究表明,各類金融中介機構的投資組合行為可能不同,并且這些差異對評價各種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金融部門的重要性并不等于銀行的重要性。銀行發生金融脫媒時,金融部門整體上可能并未發生金融脫媒。Roldos(2006)發現,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出現了明顯的金融脫媒現象,加拿大銀行法案的修訂以及全球和加拿大金融市場條件的變化是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驅動力。在國內,李揚(2007)認為脫媒現象是中國在確立發展直接融資戰略,獲得資本市場發展好處的同時應接受的事實。
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其改變
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的挑戰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依靠存貸款利率的高低利差形成的,這是由中國的歷史國情造成的,銀行已經習慣于“躺著”掙錢,憑借存貸款的巨大差距產生巨額利潤。以2011年全國部分商業銀行的數據為例,可以看出所有國有銀行的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都在70%以上,中國農業銀行的比例更是高達83.38%。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比例也都維持在較高水平。這一比例相對于世界上資本市場結構相對先進的銀行(匯豐銀行利息收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僅為50%)過高,并不利于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
但隨著金融脫媒的大力推進,在存款市場上,使得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存款不得不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在貸款市場上,各類新型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銀行就會以更低的利率來發放貸款。隨著金融脫媒現象的推進,銀行已經開始調整自身的盈利模式。
因此,我國的商業銀行應該逐漸擺脫對利息收入的依賴程度,通過發展相對穩定的中間業務,通過高附加價值的服務來獲取利益將是我國傳統商業銀行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的出路。四、金融脫媒帶給互聯網銀行的機遇
相比于傳統銀行以及習慣于存貸利差獲取收益的模式和實體網點及人力資源的束縛,互聯網銀行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將獲取更多的優勢。
隨著存貸利差的不斷縮小,互聯網銀行必定會從融資中介機構轉為融資平臺機構,轉型為以中間業務為主的盈利模式,即通過提供高附加價值的服務獲取收益。互聯網銀行擺脫了網點的束縛,通過在線上搭建的平臺可以很容易的跨區域、跨時間提供如人事咨詢、戰略咨詢等信息咨詢服務。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隨著客戶量不斷的增大,互聯網銀行可以從以前的娛樂、社交、購物的大數據模式轉而收集更多的硬信息,逐漸完善互聯網銀行的征信系統,互聯網銀行最終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信息基礎和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通過自己的平臺優勢搭建P2P融資平臺從中收取手續費等獲取利潤,這樣既可以避免互聯網銀行的道德風險部分轉嫁到資金供給方,將利息收入轉為非利息收入,在享有穩定收入的同時降低了運營成本。金融脫媒加大了互聯網銀行的使用客戶,促進了互聯網銀行的完善和未來轉型。
總結
伴隨著金融脫媒的進程,傳統銀行需要轉變自己的盈利模式,發展銀行的比如銀行理財產品,增加自己的風控能力,改變自己的資產負債結構,降低不良比率。這就要求傳統銀行向互聯網銀行學習,利用互聯網搭建自己的業務平臺,開展中小企業的業務量,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提高業務效率,拓展業務種類;同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革新自己的征信體系?;ヂ摼W銀行需要加速轉型,改變現在的經營方式,從融資中介機構向融資平臺機構發展,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互聯網銀行的現行利潤將會被不斷完善的傳統銀行吞噬。
互聯網銀行是金融脫媒的必然產物,但互聯網銀行只屬于一個時代概念,其將會被未來的銀行結合的互聯網取代,這個概念最終將消失,互聯網銀行向中間業務平臺的發展才具有上升空間。
[1]孫飛.互聯網銀行的四大障礙[J].金融世界20巧2
[2]胡君誼,淺析金融脫媒及其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基于直接融資角度[J].金融經濟2013.7
[3]李揚.中國金融發展報氰2012[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第1版
[4]邱兆祥,后危機時代我國利率市場化問題探析—基于央行非對稱降息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