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凱
為落實國家對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定位要求、實現《中國制造2025》對制造業升級的總體目標,天津提出高水平建設天津濱海新區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本文對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設的背景、目標和策略體系進行了相應的分析,為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的建設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議。
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
轉型升級 創新
前言
后金融危機時代,美國的“再工業化”浪潮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工業革命。德國隨之提出“工業4.0”戰略,強化其在制造業的領先優勢和競爭力。2015年,中國立足全球制造業新趨勢,制定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引領中國制造由大變強。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將天津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為抓住歷史機遇,實現定位要求和制造業升級總體目標,天津提出高水平建設天津濱海新區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對接德國“工業4.0”標準,重點打造高端裝備、航空制造、汽車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生產性服務業六大產業集群,推進企業設計加工能力、產品研發和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制造研發領域、中歐區域合作和高端產業集聚發展的示范區。
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設的背景
在天津濱海新區建立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可以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產業基礎和開發開放的現代化環境。天津濱海新區目前已吸引了141家世界500強外資企業落戶,形成了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糧油輕紡等支柱產業,同時擁有62家國家級研發機構和63家外商投資研發中心,經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達42家。作為中國和歐盟合作示范城市的重要載體,濱海新區匯聚了大眾汽車、空客、西門子、施洛特汽車零部件等523家歐資企業,其中制造業企業171家,為天津濱海新區與歐洲國家的先進制造業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綜合天津濱海新區制造業發展現狀,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的建設要以突破約束和壁壘為發展目的,制定切實合理的目標,構建行之有效的策略體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到來之際,真正引領中國制造由大變強。
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設的目標
(1)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切實提高我國產業的創新能力,尤其是制造業領域的創新,推進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學習借鑒歐洲先進技術、先進標準體系和先進制造理念,推動成立一批中歐高水平科技研發機構,促進國際化的聯合創新,實現高效成果轉化。加強與“德國工業4.0”的對接,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制造系統智能運行,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提高精準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產業組織的發展趨勢向專業化、協作化靠攏,完善產業間的體系對接,加深其在信息資源共享和產業協作方面的合作,增強企業的聯動發展能力。
(2)創新開發建設模式
為了實現園區開發建設模式創新的目標,應堅持與國際規則接軌,加大園區在國際范圍的參與度和影響力,積極推進市場化運作。加強與實力雄厚的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合作,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模式,加快發展和完善園區的開發建設,最有效地發揮合作優勢。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聚集高地,并在中歐雙方共建共管過程中構建全方位深度合作體系,逐步探索雙方在科技創新、企業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良性合作模式,實現中歐雙方合作共贏。
(3)完善園區服務支撐體系
規劃建設一批符合歐洲要素要求的標準廠房、中歐核心區服務中心、中歐交流展示中心,打造園區創新、人才、金融、商務等公共服務平臺,為入園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在政府與企業之間架設高效溝通交流的平臺,完善運作機制,使其向協同創新、互利共贏的方向轉化,提供技術攻關、行業互助、融資租賃、展會組織、市場推廣、人才培養、專家咨詢輔導等產業公共服務。
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設的策略體系
通過實施“六個一”策略,推進中歐產業園的快速健康發展。即“構建一個機制、搭建一個平臺、設立一個中心、用好一個基金、舉辦一個峰會、引進一批項目”。
(1)構建中歐合作機制
加強與國家部委的合作,將中歐產業園納入中歐區域合作機制,作為中歐城鎮化合作示范區域,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堅持“雙管齊下”,力爭在《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打造更高能級開發開放平臺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建設中歐產業園;同時,力爭參加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論壇,并與歐方合作伙伴正式簽約,從而納入國家層面的中歐合作機制,通過以上兩條路徑最終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
(2)搭建中歐產業創新平臺
積極推動與歐洲地區高水平研究機構、世界名校等成立中歐聯合研究機構,重點在高新技術重點關鍵環節加強聯合攻關和成果轉化,也為中歐產業園產業升級和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支撐。
結合天津市先進制造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規劃方案,聯合天津大學與歐洲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中歐產業園智能制造分院,以智能制造為主,重點建設微納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先進制造、醫療裝備、輕航動力、智能裝備、先進能源動力、過程工程清潔八大技術中心和國際培訓基地。
(3)設立中歐區域經濟合作中心濱海分中心
借助歐盟委員會地區經濟及城鎮化總司下屬的中歐區域經濟合作中心的資源和渠道,推進中歐區域合作項目在中歐產業園的實施。推動該中心在中歐產業園設立分中心,在天津和歐盟之間搭建互利合作的平臺。在遵循企業化運作模式的前提下,引進的企業由中歐雙方協同建設管理,以此推動合作項目的洽談和落地,重點服務中歐雙方在交流合作、經貿往來、技術研發及成果轉讓等領域的合作。
(4)充分發揮“海河基金”的引導作用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用足用好天津市“海河基金”,在此基礎上,采用市場化的模式,進一步設立中歐區域合作各類產業子基金,針對中歐產業園中小企業,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多元化金融服務優勢。
(5)舉辦中歐區域合作峰會
積極申辦中歐區域合作峰會,強化中歐區域合作機制,深化對話合作平臺。峰會應緊扣中歐合作交流主題,通過雙邊對話提提出合理化建議,為中歐產業園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通過舉辦中歐區域合作峰會,以進一步增強天津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中歐產業園建設,為加快天津發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注入新動力。
(6)引進一批歐洲先進制造業項目
重點引進帶動性強的歐洲龍頭項目,構建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聚集。先行實現中德醫療器械及健康產業園、中英醫療健康產業基地、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烏克蘭巴頓焊接研究院等一批項目簽約落地。高標準建設中歐產業園項目載體和服務體系,為歐洲先進制造業項目提供完善的軟硬條件。
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建設的政策建議
(1)開展體制機制創新
在園區內推廣復制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政策,推動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構建吸引投資與技術轉移的區域政策高地。以國際化、市場化的發展理念,積極建立適應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的新的園區管理模式,創新外資投資管理模式、跨境投融資通道、外匯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擴大與中歐知識產權合作領域和范圍,營造法制化知識產權環境。
(2)加大金融創新支持力度
吸引國內外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起設立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中歐合作項目在園區內發展。堅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引入部分社會資本,用于園區的新建項目、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對企業技術進行改造。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業務,推動商業保理和融資租賃。
(3)強化科技人才和高端模式對接
完善吸引國際尤其是歐方高端領軍人才和團隊的機制,積極吸引海外留學生和團隊創業發展。聯合天津大學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借助天津中德技術應用大學先進的職教培訓,開展中歐“雙元制”教育合作,培養適應發展先進制造產業的技術工人、工程師等高技能人才。打造“互聯網+制造”產業服務平臺,促進智能制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4)做好資源要素保障
強化空間保障,盤活土地存量,建設多樣化載體以滿足項目入駐。爭取更多國家部委專項資金支持,滿足先進制造企業研發轉化需要。充分發揮對外功能,增強作為載體的口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全力實現通關便利化;爭取更多其他外部優勢資源向園區傾斜,為進一步發展提供全要素保障。承接一批歐洲航運龍頭項目,帶動園區整體產業鏈發展。
結語
建設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是推動天津成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關鍵策略之一,正確、高效地建成中歐產業園既有利于早日實現國家對天津的新城市功能定位,也有利于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因此,應該在明確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加快中歐產業園的建設工作。
[1]劉夢雨.沈陽中德裝備園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N].中國改革報.
[2]戰旗,張廣艷.臨港上半年招商引資交出漂亮答卷[N].濱海時報.
[3]戰旗,張廣艷.深耕先進制造提振實體經濟[N].濱海時報_
[4]曹寶艷.天津航空業展翅騰飛[N].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