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笛
從體制改革和供給側創新的邏輯關系入手,闡述了供應側結構性改革任務的核心內容是激活企業創新,為企業注入創新活力是供應鏈結構改革的基本內容。
商貿實體 供給側結構 改革探討
引言
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針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各種矛盾進行治理的重大創新。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結構、權力、制度等多重轉型的巨大壓力。產能過剩和需求疲軟、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可持續性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都與企業創新活力不足有關。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結構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改善企業管理環境。因此,創新體制改革,意義重大。
商業實體企業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邏輯關系
供給側改革必須著眼于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在全球創新模式的引領下,在優化供應側環境的機制上,注重有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企業創新的微觀主體,需要更多地關注高質量系統的長期供應。
(1)激發企業創新是供應鏈結構改革的核心任務
中國經濟運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面臨著國家從中收入向高收入過渡的新階段和新挑戰,以及從新向舊的轉變。一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大幅下降,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發展優勢逐漸消失,需要通過激勵企業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優勢。二是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傳統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環境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要想解決生態環境和資源瓶頸問題,就必須激活企業的創新活力,轉變發展模式。第三,消費升級的挑戰。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傳統的工業化產品已經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已經形成了嚴重的過剩產能和庫存,必須激活企業的創新活力,發展新興產業,不斷滿足新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因此,激勵企業創新是供應鏈結構改革的核心任務。
(2)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基本內容是為商貿實體企業創新活力的條件
將創新積極性調動起來的程度。
要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首先,保證創新要素的流通順暢。企業創新活力的激勵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資金、高技術人才等各種創新要素的順利流通。由于制度因素的影響,要素的進入壁壘和制約因素的流動制約著企業的創新活力。其次,創新環境差,降低了企業創新的動力。國內運營環境惡化,國內外市場疲軟,需求點不足,交易成本高,企業創新行為被遏制住。最后,創新激勵機制使得企業創新活力的激勵不足。目前,各種創新政策的出臺,卻沒有充分發揮市場激勵的作用,尤其是創新勞動補償對企業不能起到刺激作用,無法調動其積極性。
供應鏈結構改革對商業實體的傳導路徑
目前,供應鏈結構改革的具體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低成本和補短板。其中,成本降低包括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簡化管理、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補短板包括創新環境的構建。以下措施就是具體分析其創新活力的傳播途徑。
(1)消除產能過剩、庫存和企業創新
產能過剩是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匹配的結果,一方面是傳統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是綠色農產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產品的短缺。因此,產能過剩的實質是資源的低效利用和供求的不匹配。也就是說,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和創新不足的產業具有充足的資源和供給能力。需求旺盛、產出不足的產業缺乏生產要素的支持且創新供給能力低下。這種情況對企業的創新活力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供應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個主要措施是減少產能過剩。通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制定發展空間,促進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從創新到供過于求到供不應求,全面改變供需形勢的不匹配,以全面激發企業的積極性。
(2)消除杠桿和負債系統風險
消除杠桿和債務系統性風險將極大地改善金融環境,釋放企業創新的活力。首先,系統性風險被消除,企業的創新行為和活動將在良好的金融環境下運行,創新過程不僅保證了創新的安全性,還將轉化為生產力的物質條件;第二,地方政府為解決債務危機,政府投資項目不再擁有社會資源,相應地將為企業創新提供更多的資源,同時,地方政府也將能夠恢復職能,具有創新能力。第三,在當前結構不合理和資本低產的情況下,部門的高杠桿意味著實體經濟的過剩產能和虛擬經濟,去杠桿化可以抑制生產要素的流人。
(3)精簡管理,降低成本,促進企業創新
供給側結構改革繼續精簡行政,為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資源的集約利用為科研公共物品的供給提供了保障。隨著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實行了“負面清單”和“權力清單”,政府不再負責不應處理的事情。可以集中力量來履行政府的職能,特別是關系重大、具有戰略應用型的創新科研項目,可以集中力量做好教育、醫療等在內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為企業創新創造條件。
市場進一步開放,為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創新供給和需求。政府限制行業的準人rJ檻被取消,將降低企業的初始成本,必然會導致更多企業進入該領域或環節,形成企業產業結構的市場調節機制,從企業的角度進行市場創新,隨著市場進一步的開放,創新要素通過市場進行調節,提升創新供應能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民營企業為國有企業帶來平等競爭。將形成反向傳導機制,迫使國有企業重塑市場主體,增強創新動力,從而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經濟增長。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符合當前的發展形勢,應納入考核指標。使地方政府官員對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更加重視,使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保證,同時將經濟增長在政績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中回到合理的水平。
[1]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J]人民日報,2015-11-11(1)
[2]鄧磊,杜爽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力與新挑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 12):18-20.
[3]張弛讀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經濟導刊.2016 (2):20-25.
[4]劉霞輝供給側的宏觀經濟管理沖國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3( 10):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