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何鈺凝
鄉村轉型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主要探討了安徽省鄉村轉型中產業發展的動力因素,鄉村轉型發展的驅動力和影響因素眾多,安徽省作為中部農業大省,我們主要從工業化、城市化、現代農業化以及投資帶動這幾個因素出發,并結合安徽省當涂縣三楊村案例分析鄉村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并相應的提出了安徽省鄉村轉型的一些啟示和對策。探索了安徽省鄉村轉型中的產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并為其他鄉村發展提供了一些借鑒意義。
鄉村 鄉村轉型 驅動力
前言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鄉土文明的國家。數千年的農耕生產傳統,使得鄉村地域一直主導著中國社會文明的進程,構成了支撐整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基本面.改革開放以來,大量鄉村的更新卻呈現出明顯的“城市化”特征和“建設性破壞”結果,導致鄉村外部傳統風貌和內部“鄉愁”的消逝。正是這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要求我們重視農村社會發展,強調鄉村的永續發展。
只有農民主動參與進來的新農村建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建設。而現如今新農村建設在摸索過程中逐漸偏向“拆除舊村建新村”,“鼓勵農民修建新房”,“集中農民上樓”等誤區,農民在建設過程中一直扮演著被動的角色。過分關注于農村道路、村容村貌等硬性基礎設施建設,忽視了鄉村文化和農民的思想意識的建設,農民切身的利益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來。在現代化建設背景下,新農村建設出現了一系列的困惑。因此,在現代化背景下,對研究鄉村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
鄉村轉型產業發展的動力因素
(1)工業化因素
本文在經典工業化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能夠反映經濟結構變化的指標,對安徽省工業化進程進行評價。與國家工業化水平相比,安徽省工業化進程的兩個主要特點:
1.人口城市化率低:2007年以前,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低于40%,過去十年城鎮化水平快速發展,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
2.第一產業就業率比較重要:各行業就業率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2006年以來,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逐步上升。2006 - 2014年9年中,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14%,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13%,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近1個百分點,反映了工業化進程中的結構性變化。第一產業就業比例過大第三產業比重較小,第一產業就業人數下降速度放緩。
(2)城鎮化水平因素
城鎮化水平是一個地區產業發展和鄉村轉型的重要因素,從表1和表二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徽省從07年以前,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40%,近十年來,城市化水平發展迅速,但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總的來說安徽省的城鎮化水平1978年的12.62%到2014年的49.15的,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因此安徽省的城鎮化水平有待提高。后續安徽在鄉村轉型過程中應著重注重城市化水平的打造。
(3)農業現代化因素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同時它也是工業和城鎮化的基礎,盡管我國農業水平和技術都在不斷提高的狀態,但是各地區仍然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東西部的差異。安徽作為中部農業大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表一表二中我們可以看出 2016年,安徽省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644千公頃,全省擁有規模以上龍頭企業5000多家,產值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農業發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短期內農業規模化經營難以實現,科技水平低;其次農業缺乏特色和品質。
(4)投資帶動因素
投資帶動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非常重要。安徽省位于中國中部省份,毗鄰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迅速。作為基礎比較薄弱的內陸省份,安徽省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長。2011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5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5%。年內保持兩位數增長,居全國第十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安徽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是引進省外資金。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為主導。2010年,安徽省境外實際使用資金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為57.9%。近些年來,安徽省也在不斷的引進外資,引進外來企業來此投資人戶,從而更好的促進安徽省經濟的發展。
安徽省當涂縣三楊村的發展
(1)概況
三楊村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東部,與江蘇省接壤,是安徽省的一個省界村。2000年之前這里只是一個貧窮的村莊,人民生活貧困,但是2000年之后,隨著工農業的不斷發展和自身的不斷探索,如今已是是中國十佳小康村。三楊村堅持“工業興村,工業富民”的模式,使得經濟不斷發展。在發展經濟中,重點創辦集體企業,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興辦了三楊刃具三廠、三洋機床廠等3家村辦企業,不斷推動企業朝著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2)三楊村的發展模式
1.工業興村,工業富民,全民參與
堅持“工業興村,工業富民”的模式,村級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發展過程中以工業為基礎,大力興辦了三楊刃具三廠、三洋機床廠等3家村辦企業,不斷推進企業規模化發展。在工業的基礎上兼顧農業和服務業,三產聯合發展。同時扶持壯大民營經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36家,吸納了1100名本村富余勞力。使得全面都參與了整個村集體的建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2006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億元,村級集體收入32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400元,上交稅收560萬元。
2.生態發展,滾動發展
經濟發展了,三楊村下大力氣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村莊環境和農民居住環境的改善,三楊村加強舊村環境整治,重點實施好“三清”、“五治”工作。為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舊村改造基礎,該村投入110萬元,完成了水泥路“戶戶通”工程,將水泥路修到了農戶家門口。同時投入80多萬元,將村部至集鎮的水泥路拓寬至11米,并在全村道路兩旁進行綠化。此外,還投入50多萬元,在村內興建了36座衛生公廁。
(3)三楊村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1.立足資源稟賦,結合時代需求
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三楊村的發展模式,每一個鄉村都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重視挖掘地域特色,鄉村的發展不應是盲目的植入和生硬的嫁接,而是立足于當地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一種引導性開發,因地制宜。安徽省不僅是農業大省,同時也是工業和人口大省,我們要依據地方特色,立足資源稟賦原則,結合時代需求。
2.推進傳統農區產業分工協作與城鄉土地資源統籌配置
發展工農業是絕大多數鄉村實現鄉村轉型的畢竟路徑,但是我們在大力推進地區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同時,也要協調城鄉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拓展特色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并力爭建設成為全國高產穩產優質的糧油棉種植基地和多種特色優質經濟作物生產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核心基地,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龍頭,從而更好的促進鄉村的成功轉型。
3.開發模式創新,重視公共參與
鼓勵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加強地方和政府的聯系,通過PPP( public privatepartnership)等創新模式,使得政府和企業利益共享和風險分擔,形成長期合作關系。保障政府、企業、當地居民多方利益主體的利益。切實維護當地農民利益,通過多方式多途徑多層次引導當地農民全過程參與鄉村轉型的發展,農民不應是被動式參與,而是主動合作開發。吸納農民就業,經濟發揮旅游產業帶動性強的特征,推動農民生產方式轉換和增加收入。
結語
鄉村轉型發展涉及到空間組織結構、發展模式、消費結構、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等多方面的轉變,是一個系統工程。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結構和地域單元空間格局的重構是鄉村轉型發展的必然結果。鄉村轉型發展的模式和驅動力是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模式,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本文主要從工業、農業等方面去探討,也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參考意義。
[1]張京祥,申明銳,趙晨.鄉村復興:生產主義和后生產主義下的中國鄉村轉型[J].國際城市規劃,2014,29( 05):1-7.
[2]張佳.漸進式鄉村更新規劃中的剛性與彈性[J].新美術,2016,37( 06):129-132.
[3]謝蒙.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鄉村韌性空間重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
[4]劉彥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地理學報,2007,62 (6):563-570.
[5]程哲,蔡建明,崔莉,劉彥隨.鄉村轉型發展產業驅動機制:以盤錦鄉村旅游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37 (1):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