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敏 王廣斌
摘 要:農村社會的轉型是農村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的過程。發達國家對此的研究不計其數,總的來說,農村社會轉型可以認為是一個由傳統、封閉、落后的農村不斷的向現代、開放、進步的農村的轉變過程,農村社會轉型也就是不斷實現現代化的過程。本文旨在將其通過對農村的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使其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同時這將對我們如何更科學地開展農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工作有帶來有益啟示,從而使農村社會實現更好的轉型。
關鍵詞: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轉型;精神生活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5-0013-04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A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永恒的,也是普遍的。經濟、整治、文化等是構成社會形態的諸多元素,這些元素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同時也會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發生質的變化。因此,如果把農村社會轉型看作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那么發生農村社會轉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歷史背景下也就是必然的。
在“三農問題”廣泛受到關注的今天,研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的農民思想道德層面由于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而產生的諸多變化,本身就是從倫理和道德的層面上對農民進行深層次的人文關注,同時也與黨的十九大重點提出的在農村建設中“以人為本”注重農民自身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相契合,另外還能夠給予當前關注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問題的決策者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1 當前我國農民發展的現狀
由圖1可知,我國農民的精神生活以打麻將打牌為主,其次是看電視和趕集走親戚,進行體育鍛煉和看戲看文藝演出的人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以得出,農村的業余活動比較缺乏且質量較低。
從圖2很容易看出,偶爾參與迷信的人占多數,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其他人都或多或少的相信一些封建迷信活動。可見在農村,人們還是比較崇尚神靈和鬼神這些事物,他們相信神的存在,也相信生活中的一部分事情可以通過神靈來解決。
從這個柱狀圖中顯而易見得出,農民對于法律的認識很淡薄,他們對相關政策法律和法規了解很少,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相對了解較多,這十分之一的人群中,以在校大學生為主。
2 當前我國農民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集體主義觀念有所淡化
根據實地調查,我國農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仍然存在不正的現象,其中最為突出問題的就是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個人利益占上風。在新中國建設初期,尤其是人民公社盛行時期,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農民的集體主義觀念比當前時期都空前強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市場經濟化水平提高,這些經濟因素使得農民的集體主義觀念和保守思想受到了新事物和新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
此外,在建國之前,小農意識一直是農民思想的主導者,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裝在農民口袋力的剩余錢也越來越多。沒有定力的農民對此很容易飄飄然,在金錢的誘惑下很容易做錯事,做出有益于自己而不利于集體的事情。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在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其弊端也顯現出來,最突出的表現是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強調個人的作用,人們的價值觀選擇從集體轉向了個人利益,使得個人利益雄心溢出。很多人在沒有認清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的前提下,單純的認為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必須犧牲一個才能得到最終的利益。正是在此情況下,許多人將個人和家庭利益放在首位位置,把集體利益拋在腦后,最終做出漏稅、逃稅、抗稅等有害于國家利益的行為。
2.2 精神文化生活單調
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對農民的影響就是農民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改善。從而使他們在娛樂方面有了更多的時間,有利于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民也增加了娛樂方式,如手機、電腦的廣泛應用。但農村與城市相比,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農民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匱乏。歸其原因主要是農民的素質還是比較低下,文化水平也不高。以及農村相對比較落后對于農民來說接觸外面世界機會少,所以對事物的認識不夠,見識少。農村居民雖然在物質上與城市居民差距小,但是在精神方面的差距卻很大,主要是大多數農民只注重物質方面的滿足,對精神方面的注重卻很小。也有一小部分富裕起來的農民在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但農村比較閉塞,途徑少,所有好多農民把賭博、酗酒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久而久之,影響了農村的淳樸風氣。
2.3 道德失范現象較為突出
以前,農民在大家心中大都是淳樸善良、誠實守信、勤勤懇懇的形象。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一些不好的思想在農村蔓延,農民這種傳統的優良品德逐漸的在退化。根據查閱2013年對河北省清河縣15個村莊的調查顯示,農村居民在家庭責任感以及社會公德方面的表現有所欠缺。在社會公德方面,當問到如果當事人與其他人發生沖突時,你會怎么解決時,認為打架解決的占到40%。當問到如果村里有生活很艱難的老人、小孩、殘疾人或者重度病人時,你會怎么解決時,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高達50%以上;在家庭美德方面,在調查的其中的女孩子當中,大多數人認為嫁一個有錢人家幸福指數就會提高的占到60%;在家庭婆媳之間關系中,婆媳關系僵硬的占到11%,更別說經常吵架不和諧的婆媳了。在一些年輕人眼中他們認為,只要老人沒有癱倒在床上,只要有勞動能力,做家務、帶孩子的事情就全部寄托在老人身上。在贍養老人方面,大多數兒女認為贍養老人是一種負擔,農村的思想還是多子多福,因此他們的兒女較多,但到養老時,兒女之間卻互相推脫,造成親情關系惡化,互相不來往,有的甚至走上法律的道路。
2.4 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頭
根據實地調查發現,封建迷信思想的殘留有很多方式,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影響著農民的生活:第一,打著開展宗教活動旗號的名義開展的封建活動,這種活動最為常見。尤其是在高考或者中考前夕,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理想的學校,到各地的廟里上香火的人絡繹不絕,他們祈求神靈保佑實現心中所想。第二,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仍然對神婆神醫等民間醫生懷有崇高的信仰。當他們生病時不是及時的到醫院就醫而是通過打聽比較出名的神婆神醫給他們進行治療,結果因此而耽誤了最佳的的治療時期,嚴重的造成了生命危險。第三,在傳統節日里祭供或者求神拜佛這些現象仍常見,這些思想對農民的影響深遠,對鬼和神他們抱有虔誠的態度,且把他們視為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第四,在農村算命和算風水依舊是很多人在抉擇一件事時的安定丸。這種活動在從古代盛行開來就深受人們所喜愛,如算婚姻、生命、事業等,對其影響較為深遠的就是在購買房屋和商業活動的過程中,相比其他方式,他們還是比較喜歡算風水。
2.5 法治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農村對農民的法制意識的教育力度不夠,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給人們形成的潛意識里認為權利高于一切,在農民人群中逐漸形成了權利高于法律的這一思想。同時農村的社會法制建設不健全,導致人們無法可依,任由自己行事,最終造成人們社會意識淡薄。農民對法律認識沒有深入的理解,他們不清楚法律的底線,從而造農成了村社會不安定現象時有發生。另外,農民的維護權利的意識也比較淡薄,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大多數選擇私下解決,而不是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
其次,由于城鄉差距比較明顯,導致貧富差距也加大,在農村經濟較落后的地區,由于農民法律知識短缺,當他們的利益受損時,很多人不愿意聲張,選擇忍氣吞聲,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心態比較明顯。另外,農民選擇靠關系賄賂來解決問題。例如,農民工工資得不到合理的討回時,他們大部分不知道勞動合同的相關規定并以此來拿起法律武器討回自己應有的權利,有些農民工選擇靠熟人靠人情或者靠死纏爛打來討回,有的人甚至為了討回工資把自己逼上自殺的道路。
3 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對策
3.1 鼓勵農民樹立集體主義觀念
針對農村建設規模小而且距離分散的情況 ,農民應主動改變鄉土意識,主動參與政府遷戶并村和舊村改造工程,為解決自身居住環境問題、自然災害問題做出貢獻;農民應加強集體主義意識,改變傳統的小農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改變農村建設無序的狀態,把自己私人的土地納入整個村集體的整體規劃中,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水、電、公路等。
針對農村居民住宅情況低下的問題 ,加強農村居民的集體意識、自律意識逐步轉變小農意識,改變農村居民建設住宅時不亂搭亂建的現象,并通過思想素質教育加強農村居民的整體規劃意識,樹立質量至上意識。 各級政府應該派遣建筑技術員,加強對農村居民住宅的質量監察,同時給予農村居民住在建設的技術支持,不僅可以改變農民住宅設施差、功能缺失、規劃不完善、建設無保障、質量不過關的狀態,通過政府的合理規劃安排,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居民的住宅水平,提高住宅質量,保障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針對農村居民生活中衛生狀態和環境較差的現狀 ,要積極引導農村居民樹立環保意識,樹立自覺意識,樹立集體意識,改變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把生活的環境當作自己的家,用心去愛護,這個需要長期的一個引導和支持,各級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增加新的力量。
3.2 不斷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
農民的發展,建立以加強農村思想教育工作為根本目標,將思想教育真正的與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相結合,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大力發展農村的主導產業,為農民的增產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切實把思想教育落實到各項服務當中。
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和完善農村社會的文化建設,加大投資力度,達到提高農民素質的目標。文化建設是農民素質提升的基礎,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農村基層設施建設進行加強,由政府撥款,為農村興建基礎設施,其次要積極發展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摒棄當地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習俗,現在我國不少的農村依然存在一些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風俗習慣,這就要求政府積極主動去向農村傳播優秀的對農民有益的文化,最后要加強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簡單來說也就是農村對農村科教文衛進行建設。
3.3 加強思想道德觀念宣傳建設
首先,可以依靠每個村的村級活動中心,對農民定期的進行文化農業等個方面的教育,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日常行為。 其次,現代思想觀念的宣傳教育尤為重要,要針對性的進行宣傳,使農民在不自覺中受到現代社會發展新理念的“洗禮”。另外,對于農村基層干部、大學生村官等這些在基層中具有領導作用的人,要充分利用這些的優勢,在農民教育中發揮領導和帶頭作用。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這個時期是思想道德樹立的關鍵時期,要把思想道德建設重點放在他們身上。幫助青少年在適當的時期樹立遠大理想,讓他們從小形成優良品德。
3.4 不斷激發農民的主觀能動性
事物的發展不僅僅靠的是外在因素,內在因素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內在因素可以理解為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一內在因素,才能轉變主體的思想素質。因此,加快農村社會轉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農民的主觀能動新,讓農民自己投身于自己家園的建設中。農村基層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主動與農民交流,激發農民改變自身的缺點,加強農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農民積極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同時積極組織開展農民素質教育培訓,改變農民傳統觀念,農村基層領導干部也要積極發揮自身的領導優勢,在農民群眾中樹立榜樣,我國農民還是很樸實的,他們向往的是務實主義,相信榜樣的力量,所以農村基層領導干部要加強自身的吸引力,在農民群眾中當好榜樣是推進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要積極發掘身邊的典型例子,用事實說話,更具說服力,讓農民群眾相信至關重要。 在農民群眾中樹立艱苦奮斗、善于學歷、勇于創新的思想觀念,積極扶持農村文化建設,引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農村引進新的思想、新的社會風尚,帶動農民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
結束語
“三農”問題是我國一直以來社會發展的重點,也是關注點最高的問題,而農民問題又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農業的轉型、農村的發展、農民的轉變促使我國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發展,總的來說,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不僅要加強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應該加強教育培訓,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加強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促進我國農村建設再上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臺階。農民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國家也要為農民提供新的機遇,讓農民走出農村,接受城市新興的思想,發現自身的缺點,積極主動的接受教育,努力學習,讓自身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為農村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助力。社會的轉型需要高思想素質的農民,農村的發展需要新農民,所以農民的思想素質建設極其重要。
參考文獻:
[1]王冰.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模式、特征和趨勢分析[J].經濟學家,2007(4).
[2]李兵弟.創新轉型促進小城鎮綠色發展[N].中國建設報,2011-04-01.
[3]鄭杭生.農民市民化:當代中國社會學的重要研究主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5(4).
[4]張赫瑩.關于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0.
[5]袁美靜.新農村建設對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提出的挑戰與對策[D].延安大學,2013.
[6]胡巧濱.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4.
[7]王冰.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模式 、特征和趨勢分析[J].經濟學家,2007(4).
[8]李兵弟.創新轉型促進小城鎮綠色發展[N].中國建設報,2011-04-01.
[9]吳玉才,儲著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民角色轉換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
[10]謝志巋.村落向城市社區的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