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摘 要:師范院校中,農村學生容易因自身條件所限而出現種種心理問題,這就給思政教育提出了優化創新的迫切要求。有效結合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需要充分結合國家戰略方針指導,立足振興鄉村、發展三農的規劃,并以更多實踐活動創新教育模式,以使二者的結合實現優質高效。
關鍵詞:師范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結合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5-012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G651;G441 文獻標志碼:A
1 師范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常見問題
師范院校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所占比重不小,但由于生存環境和早期受教育程度的差異,這些學生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比如自信心不足。特別是自幼生活在相對偏遠貧困鄉村的學生中,缺乏自信是比較典型的心理問題。更有少數學生因為在學習成績、社會閱歷等各方面的相對薄弱而存在自卑心理,導致其在進入師范院校后學業進步相對緩慢。
而在另一方面,傳統的師范院校思政教育已經習慣了固有的模式,延續幾十年的教材高屋建瓴有余,卻以人為本不足。尤其面對形形色色農村師范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陳舊的思政教育顯得不得其門而入。更有部分思政教育取得了形式上或分數上的成功,但卻未能成功破除農村師范生已然形成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是潛藏的疾患。當這些學生在學業或未來的職業中遭遇壓力時,在校期間未能解決的心理問題便可能爆發。而師范專業的特殊性質則決定了這些在心理上“帶病”畢業或上崗的農村師范生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失責甚至失職。
2 師范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結合的策略
2.1 立足國家戰略指導,讓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有的放矢
隨著國家連續10余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突出和強調“三農”問題,三農建設已經成為整個國家建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十九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已經給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事關“三農”的國家戰略定好了基調。
可以說,當前的農村師范生其實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大好時光,上至國家政府下至基層一線,對三農的關心和幫助已然成為了潮流趨勢。因此,“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新時期農村發展的基本方向,而“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則預示著當前與未來農村師范生職業前景的無限美好。
師范院校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充分結合國家戰略提出的“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幫助農村師范生認識到曾經的生存困境和見識的欠缺都已成為歷史。因此,農村師范生大可不必自怨自艾或自哀自憐,而是應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要放眼未來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在求學階段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使自己努力成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中最為積極進取的成員之一。
2.2 在實踐中實現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的結合
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是一項旨在改變人類意識、思想的特殊教育,而照本宣科如同緣木求魚,只有將教育融入實踐,讓學生有所體驗和感悟,這才能提升教育的成效性。因此,在實踐中實現心理健康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將是另一重要策略之一
比如,鼓勵農村師范生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利用所學的知識幫助農民提高對國家戰略的理解與認識;或者開展諸如“美麗鄉村隨手拍”活動,讓學生通過鏡頭發現和捕捉身邊發生的鄉村新變化、新美景。
結束語
傳統思政教育需要及時轉變理念和手段,充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修正和彌補農村師范生既有的心理問題,使其樹立更加良好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并著力引導學生完善獨立自主、奮發向上的意志品質。這種結合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在校期間更有助于農村師范生圓滿完成學業,畢業后更有利于學生盡職履責,實現為人師表的偉大使命。
參考文獻:
[1]王宏斌.學生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5):34-38.
[2]白亮.關于西北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辦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