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怡悅
摘 要:陜西省科技發展比較迅速,以信息化科學技術為主的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如何抓緊經濟發展的機遇,發揮陜西省的科技和教育優勢,通過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的開展推動陜西省農業向信息化、現代化轉變,如何進行模式的創新,提高農產品的收益成為當前農村經濟中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創新進行探究,旨在解決農業信息化建設問題。
關鍵詞: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創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5-0018-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三農”問題是我國發展中的重中之重,在多次會議中成為討論的焦點?;ヂ摼W的發展再次推動農業問題成為社會關心的問題,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將農村信息化的領域進行了區分,本階段主要進行信息采集、實現遠程服務數字化、天氣預報及自然災害預報精準化。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推動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的結合,實現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金融等多個領域的快速發展,努力實現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道路。信息化在各行各業都有所應用,在其他領域的發展為農業信息化做好了鋪墊,農業信息化是借助計算機,通過互聯網等信息傳遞手段為農業的發展提供方便,通過先進的信息化設備節約生產成本,有效整合資源,避免分散化經營,實現農業生產、銷售及服務的規模化。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何宇馨、崔文(2016)根據延安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借助信息化的背景,研究互聯網現狀下延安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提出精準化生產、多元化銷售及市場擴展、層級化營銷等多種策略,為其他地區的研究打好理論基礎。鄭建(2016)通過對“互聯網+”背景下的現代農業融合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做好頂層規劃、建立新型農業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等具體路徑,為農村現代農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劉欲飛(2014)在研究農業發展中發現手機短信具有積極的作用,提出農業手機短信推廣的發展路徑,同時對該路徑進行大膽創新,提出該路徑發展的新思路,為其他地區進行大規模推廣提供有效的借鑒價值。Murakami E(2003)研究發現信息系統基礎設施的建立在農業發展方面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
2 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
2.1 政府服務型信息模式
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在農業生產中起到關鍵的作用,但由于農業信息化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因此,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需要政府進行支持,尤其在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的開始階段,依靠個體農戶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只有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推進農業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的開展。政府服務型信息模式是一種以政府部門作為主體,借助各地區農業相關部門的人力資源及基礎設施優勢,由政府出面為農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模式。
2.2 協會服務型信息模式
農產品行業協會是針對某一類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在信息需求量較大的縣、鄉、村,由農民自發組織的服務型專業協會。服務對象僅限于會員,主要提供該行業技術、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有效信息,在生產過程中統一提供原材料及技術,統一銷售農產品,實現規?;洜I與銷售。協會服務型信息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協會在農產品中的作用,借助自身較高的凝聚力及信譽度,不僅有利于與外界的談判,而且有利于會員及時獲得市場上最新信息。
協會服務型信息模式的開展需要政府、農戶及協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應該對創建協會服務型信息模式的地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資金上的補貼,稅收上的優惠,鼓勵開展協會活動。農戶應該對專業性的指導、協會的建設、銷售信息的供給表現出強烈的愿望,并將熱心為大家服務、具有一定眼光及專業技術的農民推選為協會的負責人。協會應該在保證一定經營效益的基礎上,不斷為會員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2.3 通信企業服務型信息模式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支撐點,許多信息網站開始拓展到“三農”領域,開展面向農村、農業、農民的新型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如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分別成立的農信網和電子農務網。農信網作為中國移動推進農村信息化的重要入口,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站,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多種方式,提供關于農業政策法規、市場供求信息、市場價格等方面的信息,實現農業信息化發展。目前該網站擁有買賣交易、政策解讀、新聞動態、市場供求情況等多個模塊,涉及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及農業貿易等多方面咨詢,該網站覆蓋全國各個地區,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是各地區農業企業重點合作對象,通過該網站將各地特色農產品信息推廣到國內外,實現地區農產品互補。聯通公司成立的電子農務網與該模式相類似,自建立起發展迅速。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趙莊鎮喬莊村的王建合,借助電子農務網,以高出同行0.5元的價格將自己種植的西瓜銷售一空,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留古鎮村民余民祥,近年來每只羊的收入只有280元,通過電子農務網提供的信息進行差異化營銷,每只羊的收入達到400元以上。榆林市綏德縣四十鋪三十寨村村民安世兆開始以0.2元每株銷售棗苗,銷售出14萬株,后來通過電子農務網發出出售信息,吸引新疆等地區的客戶,以每株0.7元成交40萬株,收益大大提升。楊凌地區在1999年就已經建立了楊凌公眾信息網,現已成為技術產業示范、農業宣傳的網上窗口,向國內外宣傳該地區建設規劃、產業情況、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同時為其他地區提供科研及最近農業信息動態。戶縣建立的農業信息網站為戶縣果品的網上銷售起到了宣傳推廣作用,通過信息的不斷更新促進果品銷售量的增加。類似這樣的農業信息網站應該在陜西省不斷出現,依托自身的信息網絡、人才資源等,廣泛吸收國內外有關農業方面的信息,同時,聘請一些專業性人士負責農業生產中的咨詢問題,解決生產技術及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疑難問題。對于一些常見的基本問題,網站給予會員用戶免費閱讀的權利,對于一些重要的專業信息,則提供有償服務。
2.4 農業大戶服務型信息模式
農業大戶范疇很廣,農業大戶服務型信息模式如種植大戶、銷售大戶、信息大戶等,他們通過電視、電話、互聯網、面對面交流等多種方式搜集市場技術及信息,通過自身的作用帶動周邊農戶在生產、加工、銷售方面實現專業化、規?;?。該種模式適用于偏遠的陜南地區,地理位置不佳,企業較少,可以借助村里的農業大戶,在自身經營過程中,利用實例示范、口頭表述、文字說明等多種方式將先進技術及外界信息傳遞給普通農戶。農業大戶服務型信息模式對于農業大戶及普通農戶都帶來一定的收益,普通農戶將自己的農產品交給農業大戶進行銷售,可以增加銷量,農業大戶幫助普通農戶銷售農產業,可以通過規模化銷售獲得更大的效益,同時賺取差價收入。政府部門應該鼓勵農業大戶發揮自身的作用,帶動當地農民實現規?;?、專業化生產。
結束語
農業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的創建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大量部門參與。根據陜西省農業信息化的現狀提出農業信息服務的創新模式,主要有政府服務型信息模式、協會服務型信息模式、通信企業服務型信息模式、農業大戶服務型信息模式。
參考文獻:
[1]張純.陜西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5.
[2]魏少峰.閻良區農業信息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4.
[3]劉欲飛.手機短信服務在渭城區設施蔬菜生產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碩士論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