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林 徐玉蓮
摘 要:中國農村傳統孝親敬老基本內容主要表現為“居、養、病、喪、祭”幾個方面,“居、養、病”為生前,“喪、祭”為身后。現代生活變化,給孝親敬老帶來了一些問題:分與合的問題,養與棄的問題,伴與離的問題,病與醫的問題、火葬與土葬的問題。這些問題使革命老區城鄉養老存在相當的困境,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借精準扶貧實現家庭與老人生活收入提升,借鄉村建設大力促進家庭與老人居住條件改善,借鄉風文明建設推進孝親敬老風氣養成,借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等構建孝親敬老醫療保障,借老齡補貼改善老人飲食營養與穿著保暖,借助老齡公交免費加大老人出行方便等。
關鍵詞:革命老區;城鄉養老;困境;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5-0031-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669.6 文獻標志碼:A
根據相關統計與研究,未來老年人口會有較大基數,超過2.8億,最高將上升到4.9億,且在未來數十年中,都將保持上升態勢,國家老年問題將會是長期熱點問題。國家對老年問題已經非常重視,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提及。關注老年問題,研究當前情況,具有重大理論與現實價值。
1 中國農村傳統孝親敬老基本內容
中國農村傳統親敬老模式基本上體現在《孝經》當中,《孝經·紀孝行章第十》明確提出“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的“居、養、病、喪、祭” 孝親敬老模式與基本要求。即在普通孝親敬老中,看重對老人的居住、贍養、生病、安葬與祭祀,基本上遵循生老病死提出要求,加以解決,落實安排法則。該模式提出,住在一起,對老人要心存敬意,言語順從,做事要尊重;贍養老人要讓其快樂;出現疾病,要為老人操心;老人過世,要表示哀悼;祭奠老人儀式要莊嚴。其中,“居、養、病”為生前,“喪、祭”為身后。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村大致是依照這幾方面的要求在安排老人的孝親敬老事宜。在廣大農村,老人概括起來,基本上就是生與死兩個方面的問題,即生養死葬,活著的時候給吃的,死了的時候給安葬。
2 現代生活變化帶來的孝親敬老問題
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過巨大作用,對革命具有重大犧牲與貢獻,但在經濟建設中,長期存在發展上的眾多問題,如資源缺乏、資金緊缺、教育水平低、交通落后、公共服務跟不上、居民收入水平低等。現代生活的變化,農村的孝親敬老特別是革命老區的城鄉,這些問題長期存在,也給孝親敬老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2.1 分與合的問題
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老年人不同,特別是兒女成婚后,帶來的分合問題比較普遍。如果生的是女兒,在農村,女兒成年后,父母基本上是收取一定金額的聘禮后,同意女兒嫁出,根據農村風俗,女兒不再有贍養義務,也不再會跟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這樣,居與養的問題都因盡孝義務上的分離而弱化了。如果是兒子,基本上是父母掏一筆聘禮出去,將別家女子為兒子聘娶回家,兒子結婚后不久,因為家庭矛盾,基本上會與父母分家居住,老人賺取自己的生活費用,年輕人成家后不能再啃老,得自己謀生,這樣,老人的居住與兒女的居住并不是合在一起。
2.2 養與棄的問題
養與棄的問題,在農村其實是中國式養老的一個核心問題,但卻不是法律問題。在廣大的農村,兒女養老義務是有區別的。根據農村的觀念,女兒方面,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是不可以收回來盡養老義務的,即女兒不盡義務、拋棄對父母的贍養是能夠獲得普遍認同的,這個棄,不會得到道德與法律上的申討與起訴。這樣,農村養老的歷史責任就落實在了兒子身上,兒子則不可不贍養,斷不可拋棄父母,必須盡道德與法律上的義務。在這一點上,農村的現實做法與國家法律的規定會有不同。這樣一來,養的問題,主要是探討兒子一方的行為問題。兒子多有家庭,養老會帶來互相推諉,形成難以落實的局面。兒子少的家庭,特別是獨子的家庭,父母基本上是同住的,但家庭條件不同,贍養會出現較大差異。
2.3 伴與離的問題
現代生活的變化,特別是近些年,一方面,城市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大量年輕人遠離家鄉,拋家別舍去了遠方的城市打工,與老人的相伴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兒子不在身邊,女兒不在身邊的情況大量存在,甚至家里老人過世都聯系不上在外務工的家人。另一方面,現代普及的教育,農村大量的孩子有機會外出讀書,甚至一路往下讀,大多都不在父母身邊,家里缺少農活人手,缺少孩子陪伴是經常的事情,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成了農村的普遍現象。相伴越來越少,分離總是天長日久。
2.4 病與醫的問題
農村老人身體素質一般較好,平時有一些病也只是一些小病,如感冒、發熱、腹瀉、咳嗽,這類的小病,老人經常不會去醫院,基本上是在家里挨著,能好就好,不能好,挨一陣子,慢慢也就好了。也會適當用一些當地的草藥加以解決,或通過食療解決。要住院的一般都是一些大病,或一些危及生命的急重病。因為子女的不在身邊,老人遇到小病,會自己拖著病體去打打針,吃吃藥,但診所一般都比較遠,很多的病診所也搞不清楚,因此,大量的老人便會選擇聽天由命,放棄治療。
2.5 火葬與土葬的問題
古代比較講究實行土葬,落土為安,蓋棺定論。而現代社會由于人口與資源的難以平衡,還有其他許多原因,國家比較提倡火葬,也要求各縣采取措施,實施火葬。但此火葬觀念,在革命老區還沒有獲得廣泛認同,他們還是比較愿意也大量采用土葬。隨著文明程度的提升,加上各方面政策的完善與推進,未來火葬還是一個潮流,在孝親敬老方面,一時間還需要多做大量工作。
3 革命老區城鄉孝親敬老對策研究
3.1 借精準扶貧實現家庭與老人生活收入提升
國家對革命老區實施的精準扶貧力度很大,一是精確選定人員,進行一對一幫扶,落實責任書記與扶貧人員;二是國家資金幫扶到位,無論發展任何健康生產都會得到資金扶助,如家庭手工業、種植業、養殖業、服務業,都是國家很愿意扶持的;三是國家啟動了重大工程,通過重大工程落實,實現農民拆遷安置,一次性給予征地、補償、安置,使農民脫貧;四是倡導農村合作,組建農村合作社,加速農村資源整合。革命老區農村可以借國家精準扶貧機會,加快生產整合,實現城鄉致富,以更加富裕的生活服務于孝親敬老。
3.2 借鄉村建設大力促進家庭與老人居住條件改善
國家連續十多年對三農發一號文件,指導農村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建設,鄉村已經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加上這些年的鄉村改建,革命老區的鄉村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觀。當前,鄉村衛生條件已經達到或超過城鎮衛生條件,邊上綠水青山,門前水泥公路,加上舊房與鄉村廁所改建,農村的居住條件已經大為改善,實現鄉村家庭養老,實現孝親敬老的物質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3.3 借鄉風文明建設推進孝親敬老風氣養成
鄉風文明建設推進很快,若干年前的央視春晚播放《常回家看看》,使此歌得以流行并深入普通百姓心里,外出務工的農家子女都會每年回家看看家里,加上國家將看望父母列入了國家法律條文,《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第十七條第二款內容表述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近些年,中央文明辦、中央電視臺與各地婦聯等大力宣傳孝親敬老典型,表彰他們的事跡,塑造身邊感人形象,宣傳這些文明事跡,鄉村文明風氣有了較大改觀。
3.4 借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等構建孝親敬老醫療保障
國家在推進新農村醫療合作方面力度很大,據調查,80歲的老人都知曉農村醫療保險,也都會讓后代代交相關醫療保險,遇到小病可以小報銷,遇到大病,可以住院報銷。較之前沒有醫療保險,老區農民已經有了很大的安全保障,原來拖著病體不去醫治的現象大為減少了,有大病也敢于往大城市醫院住院了。孝親敬老方面,需要老有所醫,也需要大力發展鄉村醫療。有了這點保險,農民相對覺得有了安全保障。
3.5 借老齡補貼改善老人飲食營養與穿著保暖
每個月不多的老齡津貼,對革命老區農民來說,可是起了大作用了。許多家庭原來每年的肉食開支也不足200元,現在每位老人每個月可以獲得200元的老齡津貼,老人自己可以上街買點零食,買些肉食,甚至稍稍買些衣服,換換新。在國家不斷改善老年人生活津貼的同時,老區農民與城鄉兒女也會不時拿幾百元錢給老人零用,孝親敬老的基本行動有了較大疊加。
3.6 借助老齡公交免費加大老人出行方便
當前,許多農村,特別是革命老區的農村還沒有正式的公交,往返城里與鄉鎮,老人還要支付很高的鄉村交通費用。這些公共設施的不足,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出行。在當前時代,最有時間交往走動的就是老年人,他們有時間走走,也有時間到處購物,但鄉村還滿足不了老年人免費出行的需求。在孝親敬老方面,有些兒女會支付老人的車費邀請老人出行,老人走動的機會多了,相對而言,較以前也更加方便了。
3.7 借助《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推行火葬改革土葬
實行火葬,傳統多為佛教人士所為,圓寂后,肉身火化,靈魂在火化中升天。但環境比較閉塞,山林眾多,老區城鄉對土葬還是比較看重,幾千年來,有比較深厚的鄉土情結,同村同姓的安葬在一個或幾個山頭,生時同村,死后相鄰。但移風易俗、入葬從簡、改革安葬方式等已然是未來發展趨勢,孝親敬老也需要在老人身后事方面進行適當地跟進,孝在心里,敬在日常,把國家的提倡與規定與更好實現孝親敬老方式進行結合,實現漸進式改進。
總之,革命老區城鄉孝親敬老可以結合國家精準扶貧、國家新農村開發、國家鄉村建設、國家特色小城鎮建設、國家三農問題建設進行,實現生活富裕,環境宜居,鄉風文明,交通順暢,物流繁榮,在推進鄉村環境建設、推進鄉村致富、推進產業發展、推進鄉風文明等方面實現少有所為、老有所為,既建設美好家鄉,也更好孝親敬老。
參考文獻:
[1]孝經 [M].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影印本,1980.
[2]何懷宏.良心論[M].上海三聯書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