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摘 要]當前,國內的農業環境存在比較嚴重的污染問題,和農業生產中污染物的產生與化學品的過量投入有關,而深層的原因和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有關,針對污染問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理對策,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生產;環境污染;污染問題;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X592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污染具有相對的特殊性,污染物的形成原因比較復雜,污染物會擴散到很大的范圍,具有廣域性,污染物的存在比較分散,污染物會發生溶解直接作用于地表或地下水,由于污染物以微量的形式存在,因此難以識別。農業污染物由于潛伏的時間較長,所以難以實現有效的防治。
1 農業環境污染現狀
當前,國內的農業生產存在許多不合理的生產方式,而這些落后的生產方式一方面影響著農業的生產效益,另一方面造成了環境污染。相關資料表明,當前農村地區有一半的地下水存在污染問題,影響著農業生產的同時也威脅著飲用水的安全。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農業經濟實現了轉型發展,但是農業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化學品的作用,而化學品的使用存在過量問題,由于化學品缺乏科學合理的使用,土壤的污染物含量在持續增加,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2 農業污染的成因
2.1 糧食安全保障與產業政策
2.1.1 糧食安全保障壓力。中國的現狀是人口眾多,但是可用于農業生產的耕地在逐漸減少,糧食安全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穩定。所以為了保證糧食安全,農業生產中特別重視提高糧食的產量,為了實現糧食的高產,化學品在過量地使用,比如,農藥、化肥等。而從現有技術看,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還沒有其他的替代品,為了保證糧食的產量,化學品的投入難以避免。因此從深層上講,糧食安全問題導致了農業污染問題。
2.1.2 產業支持政策。國家的相關政策間接導致了農業污染。國家針對農業生產出臺了許多配套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是為了增加糧食的產量。比如國家為了穩定農業生產對化肥的價格實施了保護政策。在政策的刺激下,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了,但同時化肥的用量增加了。由于近年來化肥的進口價格也在降低,農業可以獲得價格較低的化肥。農民為了一味地增加糧食的產量,在過量使用化肥,這種現象對于農業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實施的財政補貼作用到了農業環境,增加了農業污染物的排放。
2.2 化肥、農藥和農膜過量使用
農田土壤發生污染和化學品的過量使用有關。由于化肥和農藥以及農膜等化學品的過量使用,許多化學品殘留在土壤中。污染物含量雖然可以通過土壤的自凈化得以降低,但是過量的污染物如果超過了土壤的承載能力,會大量殘留在土壤中,會直接導致土壤的污染。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土壤中原有的生態平衡將會受到破壞,有益微生物數量會減少,生物種群數量將會減少,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質將會發生惡化,活性下降,功能變差,會影響到土壤的生產能力。
2.3 農業污染治理資金投入不足
針對農業污染問題,財政對于污染治理缺少相關的投入。雖然國家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有專項資金,但是用于農業環境污染的資金非常少。此外,財政上對于污染物治理的資金投入存在重視城市污染治理而輕視農村污染治理的現狀,由于城鄉采用分治的方式,城市和農村的環境治理存在不平衡性,農村的環境治理難以從財政上獲得資金支持。此外,由于農村地區比較分散,污染物的治理難以實現市場化方式,污染治理的實施難度較大,農業污染在持續惡化。
2.4 缺乏對流域環境的綜合管理
從近年流域環境來看,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水污染存在復合性的特點,流域內的水污染范圍在持續擴大,由此導致了水資源短缺問題,直接影響到飲用水的安全,流域的生態效應在降低。流域內存在水旱災害,污染事件在持續發生,涉水災害常有發生,水問題風險增加了不確定性。當前區域內的水污染治理基本通過地方政府完成,缺少統一的規劃,對于農業污染的控制效果不好,特別是在一些地方的交界區域,缺乏治理的主體,流域內的污染難以得到改善。
2.5 農業與環境政策的脫離
主要體現在制定農業政策時沒有考慮到環境問題,政策內容主要是針對農業生產,沒有結合農業發展中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農業政策和環境存在脫離現象。比如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但是畜牧業的發展沒有考慮到畜禽廢棄物的利用問題,存在隨意排放現象,因此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而環保部門對于養殖業產生的污染缺乏必要的管理,對于污染防治缺少制度化的約束,影響到農業污染的控制效果。
2.6 農業污染治理法律缺失
我國《環境保護法》雖然體現出的原則是:誰污染,誰治理。但是針對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問題缺乏明確的規定。對于農業污染問題沒有專門的法律,法律在這方面存在空白。現有法律中針對農業污染問題由于缺乏約束,農業污染沒有制約機制,污染問題難以得到根本的解決,污染的治理效果也就難以保證。而現有水污染防治多針對于工業生產,對于農業生產中存在的污染問題不適用,無法實現農業污染的綜合治理。
2.7 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足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業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但是農民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由于意識上的缺乏,農業保護環境缺乏主動性,農業生產中存在污染物隨意排放的現象。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生態環境。農村的生態環境發生惡化后,農村是直接的受害者。但是當前許多農民由于環保意識的淡薄,難以實現生態式的農業生產,環境保護缺少農民的配合。
3 農業污染治理的對策
3.1 農業環境政策一體化
針對當前的農業污染問題,農業環境政策一體化是非常必要的,實現政策上的一體化有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政策在制定前要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農業的發展要全面考慮到環境因素。糧食安全要和環境保護同步發展,處理好糧食安全和農業環境之間關系,糧食生產中要降低化學品的使用量,改變糧食生產方式,最大限度保護環境。
3.2 高效建立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與推廣體系
通過完善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有助于控制污染。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在增產的同時可以降低污染物的產生。因此對于農業技術的推廣要形成相應的體系,擴大科技推廣的覆蓋范圍。要注重新型農業化學品的開發和推廣,要確保農業化學品高效和低殘留。
3.3 實行對流域的綜合規劃與管理
針對流域性水污染問題,要實施綜合的規劃和保護,消除地方治理的局限性。完善流域內的綜合管理措施,對于污染較嚴重的區域要實施農業化學品的限量使用,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實施有機肥種植,逐步完善農田的生態保護,通過河流的綜合整治,為生態農業創造條件。
3.4 增強地區農業污染環境管理的能力
對于存在的農業污染問題還要注重從源頭抓起。強化農村環境的治理,可以采取區域治理和流域防控相結合的方式,采用階段性推進的方式改變農村環境。此外,對于農村基層的技術人員要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幫助農村基層掌握環境保護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3.5 通過各種形式,加大對農民環境教育力度
針對農民缺乏環境意識的現狀,要加大環境保護教育的力度。采用農村易于接受的方式宣傳環境保護知識,內容要貼近農民的生產,讓農民了解到當前的環境狀況和存在的危害,要易于被廣大農民所理解。此外還要通過普及生態農業知識,積極引導農戶采取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
3.6 建立和完善農業環境保護立法
針對農業環境問題要加快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明確農業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對于當前不適用的法律條款進行必要的修訂。要通過法律形成農業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實現環保、財政、農業等多個部門的共同作用,實現農業環境的逐步好轉。
3.7 完善農業環境檢測監測體系建設
針對農業環境問題要完善相關的檢測體系,這有助于及時發現農業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通過必要的檢測監測體系可以發現農業生產中化學品的使用情況,可以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實現環境保護的動態管理。
4 結語
當前,我國的農業環境正面臨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針對污染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提高環境治理的力度,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少兵,張雅鵬.現代農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與我國的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03).
[2] 孫兆良,張波.中國糧食生產的化肥利用效率及決定因素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04).
[3] 劉繼紅,王曙東.要素市場扭曲是否激發了農業面源污染——以化肥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5(07).
[4] 馮大用,李芳馨.二元社會結構的再生產——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14(02).
[5] 葛繼紅,周曙東.要素市場扭曲是否激發了農業面源污染——以化肥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6(03).
[6] 洪大用,馬芳馨.二元社會結構的再生產——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14(04).
[7] 蘇丁丁,曾建國,伍小松,等.湖南省畜禽養殖污染年排放量調查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01).
[8] 楊曙輝,宋天慶.洱海湖濱區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