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我國農村處于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在日新月異的農村發展背后,也存在著大量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在社會治理領域,各種新老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當前以及未來“十三五”期間甚至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困擾農村均衡、健康發展的難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有助于我們正確地認識當前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問題,并全面、客觀地解決這些社會治理難題。農村的社會治理關系到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生存發展與和諧穩定,也關系到實現城鄉之間權利平等、公平正義,必須予以重視和加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社會治理;發展;均衡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01-04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1.4 文獻標志碼:A
1 我國農村社會現狀及問題
1.1 人口空心化現象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城鄉之間人口流動數量和頻率都不斷加劇,只剩下大量老弱病殘留守農村,造成農村較為嚴重的空心化現象。這一方面造成產生大量農村留守兒童,使農村家庭親子、夫妻關系淡化,對未來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長造成不利影響,也引發一系列相關的倫理道德問題;另一方面,大量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農村出現大面積田園荒蕪,使中國人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的耕地、土地質量下降,易引發糧食危機;最后,個別青壯年常年在家對農村社會治安造成不良影響,失去年輕勞動力保護的農村社會易出現治安不穩問題。
1.2 婚姻倫理問題凸顯
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外流造成農村諸多家庭夫妻長期分居,孩子無人照看或留給家中老年人照料,由此,近些年來“臨時夫妻”、“候鳥兒童”成為社會關注和熱議的話題。這些現象不僅容易造成家庭婚姻破裂、教育斷代,導致家庭分裂,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講,更影響和制約了我國城鎮化質量的提高以及良性發展。真正的城鎮化應該是某個農村家庭的全面城鎮化,而非單純經濟收入意義上的城鎮化,因此,探索、推進一個更具人情味、更具家庭幸福感和長期穩定性的城鎮化,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1.3 農村社會治安狀況堪憂
當前,我國農村社會治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鄰里糾紛問題不斷,包括日常口角糾紛、土地宅基地使用糾紛、水資源分配糾紛、情感糾紛等普遍存在。一旦村干部偏袒某一方或這些糾紛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極易引發鄰里、家族甚至群體性的社會治安事件,甚至釀成刑事案件。在農村,經常發生一些因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后釀成人員傷亡、家破人亡的嚴重后果,因此,日常鄰里糾紛必須得到公正合理的協調解決;2、一些黑、惡、霸、地痞流氓等不良勢力嚴重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這些不良勢力經常拉幫結派、勾結組成犯罪團伙,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在鄉鄰四處進行敲詐勒索、巧取豪奪,侵犯普通人民群眾合法的人身、財產權益,群眾卻敢怒而不敢言,這嚴重危機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3、入戶盜竊、行騙等財產性犯罪屢禁不止,嚴重損害農村居民的合法財產權益。盡管在推進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政法部門不斷采取行動聯合多個職能部門對此進行專項整治和集中打擊,并教育群眾不斷加強防范措施,入戶盜竊和到處行騙仍然是影響農村治安穩定的突出問題。農村居民家庭飼養的牛、羊、雞鴨鵝等牲畜和家用電器是長期以來都是入戶盜竊的主要對象,給可能并不富裕的農村家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影響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還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部分不務正業的人利用農村群眾文化水平低、防范意識差的弱點到處招搖撞騙,騙取群眾的錢財物等,給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打擊,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1.4 農村青少年犯罪成為影響農村社會治安不可忽視的因素
部分農村青少年初、高中畢業即輟學在家,由于達不到法定用工年齡,就常年留守農村,造成精神思想空虛、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平低下、法制觀念淡薄,進而沾染成人社會的一些不良習性,如抽煙、酗酒、打架等,不僅危害農村社會穩定,甚至誘發刑事犯罪;一些未輟學但屬于留守家庭的青少年,則由于無人管教而逐漸遠離學習、學校,沉迷于網絡和虛幻暴力甚至迷戀色情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教育,則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1.5 農村自然環境惡化,環境問題日益凸顯
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的環境問題逐漸向農村蔓延,環境問題,尤其是水資源污染、垃圾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在水污染方面,農村水污染來源較為簡單,洗滌用水及生活污水成為水污染的主要來源。農村水污染在量上具有空間差異大、時間波動較為明顯等特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不同水資源量分布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水域的差異都較大。總體上說,西北地區農村由于干旱的氣候,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水域都較小,東南沿海地區農村則由于地處降水豐沛地區,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則相對高的多,但由于降水促使的水循環周期較短,水流更新速度快,對水域污染的影響相對較小,中部地區則兩種情況都較為嚴重。農村水污染問題已經逐漸影響到農村居民的生活治理,安全飲水成為日益凸顯的政府、社會問題。在垃圾污染方面,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和生活消費能力都不斷上升,由此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垃圾量。現在,在農村,經常能看到普遍的白色污染,到處傾倒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數量和面積也不斷擴大,這不僅影響了農村村容村貌的改善,妨礙現代化新農村的建設和打造,也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空氣質量,有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農村環境污染造成農村地區地下水系統受到污染和破壞,也會破壞耕地質量,不利于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
1.6 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偏低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政府不斷編織、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安全網,從免除農業稅、取消提留款、發放種糧補貼、實現新農合、低保、五保等政策出發努力實現農村社會基本保障全覆蓋。但是,就目前來看,與我國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相比,這些保障政策仍然存在覆蓋面不夠廣、保障水平較低、保障對象不準等問題,一些農村困難家庭的問題仍然得不到實質性的解決。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例,由于不同地區的基層政府和村集體經濟實力差異較大,造成新農合參合各方出資比例大不相同,村民實際能夠享受的報銷比例和額度可能遠低于實際需求。此外,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看病難、看病貴、吃不起藥仍然是廣大農村家庭面臨的實際問題,由此導致部分農民大病患者不得不在昂貴的手術、醫療救治費用面前選擇主動放棄治療。中共中央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三五規劃計劃用精準扶貧,到2020年使現行標準下農村所有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同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不過,現有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偏低的現狀會成為這個美好藍圖的掣肘。
1.7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短缺
自黨和中央政府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以來,我國農村社會面貌整體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共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實質性提升。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到2015年,中國所有農村人口的用電、道路通暢和安全飲水問題基本得到全面解決和保障。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發展底子較薄,因此,目前在政府主導下的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仍處于較低水平,并不能真正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在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盡管國家從2006年起開始在中西部地區全面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制度,大大解決了農村大量貧困家庭的子女就學問題,但目前從總體上來看,農村的教育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和師資力量配置等軟件資源與大中型城市相比仍然明顯薄弱,差距巨大,這嚴重阻礙了我國實現城鎮教育資源均等化的美好目標。農村家庭缺乏教育下一代的觀念、學校基礎設施條件跟不上、師資力量薄弱、農村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等嚴重影響著農村教育水平的提升,也阻礙著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在醫療資源方面,農村地區醫療資源稀缺現象更加明顯,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吃不起藥、距離醫院太遠就醫不便等現象普遍。我國縣級以下醫療基礎設施設備條件差,藥品種類少儲備量小,無法滿足農村地區廣大患者的實際需要,醫療硬件和軟件資源都明顯緊張和不均衡。這種現象威阻礙著農民生產生活質量的提升。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不足是我國農村長期存在的問題,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農民對基層醫療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斷提升,當現有的大量醫療資源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實際就醫需求時,就容易引發對政府有關部門的集體不滿情緒,其自身也會充滿焦慮,這與推進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1.8 村級干部貪污腐敗,影響惡劣
2000年以來,各級政府支農惠農項目和財政投入不斷增多,在此背景下,滋生了村級干部貪污腐敗的機會和空間,貪污腐敗形式也不斷花樣翻新。公款消費、侵占集體資產、以權謀私、違規套取國家惠民資金等現象層出不窮。近年來,村官、小官巨貪的現象層出不窮,成為社會和民眾日益關注和熱議的話題,這和其所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著直接關聯。據有關數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全國各地已經公開的村官違紀違法案件達171起,這其中涉案金額超過千萬的案件就有12起,涉案總金額高達22億,實在令人震驚。在這些案件中,大部分都涉及土地、拆遷等項目。村官巨貪的現象嚴重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有時候會導致數個家庭瞬間坍塌,還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公信力。
2 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現狀及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進行農村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這些現狀和問題產生于我國所處的特殊背景之下,這個特殊背景和成因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三點:
一是當前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與傳統農村社會碰撞產生各種問題。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至2015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56.1%,中國的城鎮化速度躍居世界第一位,而且城鎮化規模也巨大,涵蓋了幾乎全國各個地區及人口。中國在快速城鎮化推進的背后,是地方各級政府的主導和推動在起著主要作用,這種主導和推動了摧毀了許多中國農村長期存在的矛盾、壁壘和問題等,使農村社會呈現出全面的現代化的特點,也在客觀上對廣大農村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農村人口在政策和經濟發展形勢的主導下大量外出流動,其中大部分力爭融入城市社會,致使農村社區的公共生活缺乏體系和活力。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發展對農村土地和其他資源的需求大幅度提升,由此導致農村地區頻發公共利益沖突事件。年輕勞動力的外流致使家庭成員之間產生分離,在其他社會和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對農村傳統下穩定的婚姻家庭結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些國家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客觀現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的社會治理問題,對農村社會的有序、有效治理形成了較大的困擾和挑戰。
快速城市化進程的特點雖然不能涵蓋農村社會治理的一切問題,但是客觀上決定了當前農村社會治理的一些重要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根據中國的歷史、國情,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還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相對波動曲折的時期,在此期間,農村的社區及家庭形態和格局都都相應地發生變化,這對傳統家庭倫理造成巨大沖擊,而且這類問題短時期內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公共利益沖突可能會不斷加劇。這些矛盾和問題只有當大規模、快速的城鎮化進程趨于成熟、平穩之后,才會有所減少或徹底得以解決。
二是政策性因素導致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出現某方面的經濟衰退趨勢。一方面,八九十年代,由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大力扶持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版涌現,不僅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累積了財富和力量,也帶動了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口就近就業和經濟繁榮。隨著市場經濟建設逐步向前發展和成熟,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公平競爭的市場發展需求,大量國有企業轉為私有,人口也逐漸涌向大中型城市,鄉鎮企業普遍破產或衰落,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出現特定時期的經濟衰退趨向。另一方面,當前雖然中國經濟發展從總體來說是好的,但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部分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農村地區的很多企業受到沖擊,累積著效益不佳、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嚴重、產業結構老化等問題,由此被迫停產甚至倒閉,使這些地區陷入較嚴重的經濟衰退,由此對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帶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因經營不善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繼而導致討薪、上訪乃至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發生;企業破產、重組或進行生產經營結構調整導致職工下崗、農民失業,對農民致富或農村穩定造成影響;企業破產關門或調整裁員導致的農民失業,使農村地區出現大量家庭返貧現象等。
以上種種現象給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社會治理增加許多難題,政府和社會應當予以重視和警惕。
三是現代化傳媒信息技術得以全面普及并蔓延至廣大農村地區。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農村網民在中國網民中占28.4%,規模達1.95億,較2014年底增加1 694萬人。農村網民占整體網民比例快速增加,規模以及增長速度是城鎮網民的2倍。這說明,現代化的傳媒信息技術將是未來主導農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現代化的大眾傳媒信息技術除了促進農村和農民發展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村的社會有效治理帶來諸多難題,這主要表現在:信息化發展使農村居民對發展的渴望和消費的需要快速增加,農民的需求與當前農村地區發展跟不上、發展不平衡等現狀出現矛盾沖突,易誘發農村地區普遍的焦慮不滿情緒,甚至導致過激行為發生;信息化社會各種信息真假難辨,農民辨別意識和能力較為落后,容易造成農村信息傳播混亂,擴大負面影響等。
3 加強我國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有效對策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社會治理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所產生的,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表現。因此,對廣大農村地區社會的有效治理既需要建立在這個國情上,又要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民情。具體說來,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尋農村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
3.1 立足于農村社會歷史傳統和發展實際
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經濟基礎相對都比較薄弱,農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長期處于較低水平,造成了農村地區社會治理所面臨的諸多難題,這是開展農村社會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因此,發展是開展農村社會有效治理的根本途徑,但發展必須立足于廣大農村長期形成的社會歷史傳統和民俗民情:提高農民素質要靠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農村經濟、實現百姓安居樂業只有靠增加農民收入、維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來實現;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實現農民社會保障有效覆蓋只有通過發展地方經濟、增加基層政府財政收入、完善農村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才能實現。經濟發展、民生保障是開展農村社會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只有農村社會治理的經濟基礎得以鞏固和提高,才能最終有效提高廣大農村地區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3.2 明確農村社會治理的主體和責任劃分
2004年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把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作為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和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并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格局”。因此,我認為各級黨委有力領導、基層政府主動負責擔當、社會各方協同發力、公眾自覺有序參與農村社會建設、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開展農村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
3.3 要有針對性地分類處理農村社會治理難題
農村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問題背后的歷史成因、具體表現、涉及領域、影響范圍等各有不同,因此,現代化的社會有效治理需要有意識地對這些治理重點和難點問題及其背后的多種因素進行分類梳理、有針對性地研究治理思路、制定解決辦法,任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綜合治理都難以有效實現真正的社會有序治理。除此之外,還要從縱向上樹立起農村社會治理的長遠和近期目標,要明確盡管當前農村公共服務建設中存在各種問題,但短期內難以全部得以解決,因此要學會制定近期發展目標和長期發展戰略,分階段實現不同的治理目標,使現存的農村社會治理難題分期分階段逐步得以解決。
3.4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機制,為農村社會有效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的重要保障之一。建立健全完善、覆蓋面廣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現代社會文明和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中國廣大農村而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制機制是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的重要手段,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結束語
農村社會治理要取得良好成效,依賴于我國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各類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要研究采取治本之策,從繁榮發展農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入手做起,著力解決好人口空心化、社會治安不穩、群眾矛盾糾紛不斷、環境污染和基層政權腐敗等問題,最終實現農村地區社會的良治。
參考文獻:
[1]李學舉.中國的自然災害與災害管理[J].中國行政管理,2004(08).
[2]張晏,龔六堂.地區差距、要素流動與財政分權[J].經濟研究,2004(07).
[3]鐘甫寧,何軍.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壓力究竟有多大——一個未來城鄉人口適當比例的模型及分析框架[J].農業經濟問題,2004(05).
[4]劉兵.公共風險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另一個角度看農民增收[J].農業經濟問題,2004(05).
[5]王夢奎.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和統籌區域發展[J].管理世界,2004(04).
[6]王東陽.從“非典”看中國社會:危機、機遇和挑戰[J].農業經濟問題,2003(08).
[7]張成福.公共危機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3(07).
[8]李寧輝.“非典”對農民收入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03(06).
[9]吳成丕.中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的公平性研究——以威海為例[J].經濟研究,2003(06).
[10]于建嶸.目前農村群體性事件原因分析[J].安徽決策咨詢,2003(05).
[11]王洪波.如何更好地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J].農民致富之友,2014(03).
[12]王麗娟,賈寶紅,信麗媛,王曉蓉.非農就業對天津市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1(05).
[13]陳金田.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緩慢的原因和基本對策初探——以福建省南靖縣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
[14]鐘甫寧,何軍.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擴大非農就業機會[J].農業經濟問題,2007(01).
[15]鐘甫寧.勞動力市場的調節是農民增收的關鍵——評《農村發展與增加農民收入》[J].中國農村經濟,2007(05).
[16]鐘甫寧.中國在耗竭世界資源嗎——兼論可持續發展問題[J].現代經濟探討,2006(02).
[17]鐘甫寧.全球化與小農:中國面臨的現實[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