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怡悅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都迎來了信息化的熱潮。抓住信息化建設的契機,有效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豐富的農業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省處于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農村、農民、農業問題必然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本文針對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的現狀進行分析,旨在解決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進陜西省農業信息化的步伐。
關鍵詞: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0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21世紀,隨著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普及,生產和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已經深深的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不管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信息化的運用都使其原有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隨處可見的團購、預約看病等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我們深受其益。然而,農村大量的蘋果、西瓜的滯銷也為數不少,每年浪費的農產品數量較多。可見,農業服務的信息化并不發達,并未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制約了陜西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因此,研究農業信息服務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成為陜西省從農村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是發展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有效選擇。
本文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在分析相關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分析研究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的現狀,找出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區域特點制定適合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靳青,楊英茹等(2016)運用表格介紹了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探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遇到的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制定規劃、實現產銷銜接、建立計算機管理系統等農業轉型升級的具體策略。孫一文(2016)研究認為,農業正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模式轉變,通過對當下產業的深入分析,了解互聯網背景下現代農業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王振(2011)在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信息化發展道路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從政府、技術、市場、產業等方面提出差異化的服務模式,文章最后對農業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2 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現狀
2.1 農業信息需求廣
農村地區農業信息需求較多,涉及面較廣。其中希望提供農產品銷售服務的人數最多,達到52人,占到受訪人數的35.62%,希望提供養殖技術的人數達到45人,占到受訪人數的30.82%,希望提供病蟲害防治技術的人數達到24人,占到受訪人數的16.44%,還有17.12%的人希望提供其他發面的農業信息。可見,農村地區應該盡可能多的提供產品的銷售和種植信息,滿足廣大農戶的需求。
2.2 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多
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較多,農業信息網模式占到23.97%,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占到21.92%,服務站模式20.55%,其他僅占到33.56%。
2.3 耕地面積少
陜西省農村地區耕地面積較少,導致農業信息服務未形成規模。耕地面積在6.7hm2及以下的占到88.36%,6.7~26.7hm2的占到9.59%,26.7~60hm2的占到0.68%,60hm2以上的占到1.37%。多數農戶還是以個體為主,規模較小。
2.4 信息不匹配
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發展受到制約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不匹配。服務主體借助網絡、電視等多媒體將有關農業信息推送給農戶,由于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是一種灌輸式的模式,農民接受信息的主動性不高,加之受到農戶自身的制約,對農業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不佳,使得信息服務未起到應有的效果,不能被合理利用。根據統計的調研結果,限制獲取農業信息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適合自己的信息,占到受訪者人數的34.93%,其次是不知道哪里找信息,占到26.71%,還有19.18%的認為害怕收到假信息。
2.5 信息技術培訓少
調查顯示,86.3%的都未進行農業信息技術培訓,只有13.7%的接受過農業信息技術培訓,可見,信息技術培訓使得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沒有實現快速發展。農業信息服務人才缺乏是制約農業信息技術培訓的關鍵,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需要一批既懂技術,又懂農業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從目前情況看,由于陜西省對人才培養重視程度不夠,投入資金較少,加上農村信息技術培訓少,難以滿足進農業信息化的需求。據調查,陜南地區農業信息化專業人員較少,有些偏遠地區基本沒有,這對農業信息化發展造成很大的制約。
2.6 難以滿足需求
在調查目前提供的信息服務能否滿足需要時,56.85%的受訪者認為效果一般,33.56%的受訪者認為不能滿足需求,只有9.59%的認為可以滿足需求。可見,目前提供的信息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制約了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推廣。盡管農業信息服務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但陜西省并沒有進行相關方面的信息反饋,使得傳播信息得不到應有的效果,跟蹤考察機制并未形成。服務主體對于信息傳遞效果不能進行有效的評價制約了農業生產。
2.7 電腦比較普及
電腦的普及對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推廣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據調查顯示,陜西省農村有68.49%的家庭已經購買電腦,只有31.51%的家庭暫時還沒有電腦。電腦的普及為農業現代化和互聯網的結合提供了機遇。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再加上全國人大第十二屆三次會議中提出的“互聯網+”行動,使得農村地區對互聯網的關注再次提升,農業實現信息化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直接關系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互聯網的發展對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機遇。
2.8 農戶意愿強
農戶對農業信息服務站期望較大。63.7%的受訪者希望提供政策、技術、價格等信息,15.75%的受訪者希望提供生產技術培訓,11.64%的受訪者希望協調產品銷售,8.9%的受訪者希望提供農資供應。
2.9 農業信息網推廣少
目前來看,農業信息網推廣情況不容樂觀。據調查顯示,60.27%的受訪者只是聽說過但不了解,21.23%的受訪者從來沒有聽說過,15.75%的受訪者使用過,但用得不多,僅有2.74%的受訪者很熟悉,經常使用。
結束語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通過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的創建推動產業變革,實現結構調整,增加農業的科技水平,是我國農村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信息需求廣、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多促進了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而耕地面積少、信息不匹配、信息技術培訓少、難以滿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電腦比較普及、農戶意愿強為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機會,農業信息網推廣少、講座培訓欠缺威脅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
陜西省農業信息服務處于發展初期,底子薄弱、基礎較差,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亟待解決,需要倍加支持。因此,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主導作用,把事情辦好,使農民受惠。只有合理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創建高效的信息支撐體系,才能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信息化服務新模式才能落到實處。當然,農業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的創建還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靳青.“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業轉型升級策略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
[2]鄭建.“互聯網+”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商,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