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應磊

摘 要:以國內外現階段對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考慮到臨泉縣特有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通過實地調研數據,結合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實際問題,探討在農業價值鏈內外部融資的途徑下,解決農戶農業生產融資困難的路徑和戰略。
關鍵詞:農業價值鏈;價值鏈融資;精準脫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1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13.7;F837.78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價值鏈融資的基本內涵及其與精準脫貧的關系
1985年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率先提出價值鏈這一概念:將制造業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分解成一系列互不相同但是相互關聯的經濟活動,其總和稱為企業的“價值鏈”。農業價值鏈是指農產品從田園流至餐桌的一系列過程,具體是指農產品從投入要素到生產加工,再到銷售產成品,最后到消費者的一系列的經濟活動。
黨的十九大上,總書記一直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和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十九大結束后不久,團中央召開了2017年扶貧工作會。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牢記使命擔當,強化責任意識,進一步精準脫貧,為脫貧攻堅工作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再次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目前國內外有不少學者研究農業價值鏈融資,但在利用農業價值鏈融資來進行精準脫貧還是一片空白。本文以“精準脫貧”為研究方向,以國內外現階段對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研究成果為基礎,考慮到臨泉縣特有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通過實地調研數據,結合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實際問題,分析農業價值解決農戶農業生產融資困難的路徑和戰略。
2 國內外農業價值鏈融資理論綜述
2.1 國外農業價值鏈融資研究現狀
自1985年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率先提出價值鏈這一概念以來,國外對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研究從未中止過。2010年米勒等人提出農業價值鏈融資是指農業價值鏈內部的各參與者之間與農業價值鏈外部的金融機構基于商品交易等關系所發生的資金融通。根據金融服務提供者所處的價值鏈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解決類型:一是價值鏈外部融資。即基于農業價值鏈從生產到消費的每一個環節的附加值提升的特征,金融機構是價值鏈外部融資。二是價值鏈內部融資。即價值鏈參與者成為重要的金融服務提供者。
2.2 我國農業價值鏈融資研究現狀
2.2.1 我國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現狀及問題。我國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規模化生產加速、集約化發展日趨明顯,農村專業合作社快速擴張。農村專業合作社在購買生產設備和擴大經營規模等方面急需大量資金,然而因農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混亂、經濟實力弱、信用等級低及其高風險、低收益的特點,導致融資困難,難以進行技術革新和擴大再生產,是制約我國廣大農民難以脫貧的一大障礙。
農業價值鏈融資將農業價值鏈條上的各個主體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進而形成緊密的利益結合體,加強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推進我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2.2 我國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研究成果。國內對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也逐步進入中期階段。2011年馬九杰闡述了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緣起和發展;2012年宋雅楠提出了農業價值鏈融資特征及國外經驗;2014年杜健分析了農業價值鏈融資的模式;2016年程雷分析了我國農業價值鏈融資中信息不對稱現象,并創新性的提出了其解決路徑。
3 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現狀及問題
臨泉縣地處安徽省西北邊陲,由于歷史上無數次的洪水泛濫,形成了堆積平原,十分適宜種植農作物。然而臨泉縣近年來的農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通過實地調研,我們得到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融資難的主要問題: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對稱、專業知識匱乏等,這些問題導致其進行農業生產融資困難,無法進行技術革新和擴大再生產,難以脫貧致富。調研團隊通過對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融資進行調研,分別從農戶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方式、農戶農業生產融資面臨的困難三個視角對臨泉縣農業生產融資進行研究。調研數據整理得到如下表:
3.1 農戶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模式
臨泉縣因就業崗位有限,勞動力紛紛外出謀生,導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個體經營已不再適應農戶農業生產經營。通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來分析目前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模式。通過實地調研數據顯示:有71.00%的農業用地轉讓給農業生產大戶進行集體經營;有29.00%的農戶進行個體經營。據此我們可以得出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經營正從個體戶經營逐步轉向集體化經營的模式。
3.2 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方式
通過對臨泉縣農戶農業生產融資方式進行調研,分析得出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主要方式。通過實地走訪農村生產大戶。我們得到了農戶農業生產融資的主要方式,并整理得出數據。有18.97%的農戶通過向親戚朋友借款進行農業生產;67.32%的農戶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進行農業生產經營。
3.3 農戶農業生產融資面臨的困難
通過農戶農業生產融資面臨的困難對收集整理的數據進行時間上的縱向分析,找出農戶農業生產融資面臨的主要困難。
3.3.1 交易成本高。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我們得到臨泉縣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縣,勞動力流失嚴重。很多農戶外出打工,將其土地轉讓給土地承包大戶,構成了農村專業合作社的雛形。然而土地承包大戶融資的渠道過于單一,一般為向農村商業銀行進行貸款,然而農村商業銀行貸款手續繁瑣、交易成本高。其主要原因是貸款給農戶的風險較高、收益低。這些因素制約了農村專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阻礙了我國政府的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
3.3.2 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掌握交易信息的不對稱性。即交易一方擁有另一方不知道的,但對交易活動的進行有重要影響的信息,尤其是另一方無法得知的內幕或隱藏信息。在實際調研中發現農戶在融資過程中,作為資金輸出方的金融機構(以農村商業銀行為主)缺乏對資金需求方的深入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3.3.3 專業知識匱乏。臨泉縣地處安徽西北邊陲,交通不便,受教育化程度低。農戶缺乏基本的金融專業知識,往在農業融資過程中受到蒙蔽甚至欺騙,進而產生對農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信任乃至厭惡。通過實際調查有75.2%的農戶表示因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在融資過程中受到或多或少的蒙蔽,導致農戶對金融機構融資喪失信心。
4 農業價值鏈融資的發展戰略
農業價值鏈融資作為西方商業銀行的重點業務之一,各方面趨于完善成熟。從國外成功的經驗來看,農業價值鏈的完整性是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得以運行的重要前提。在農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當中,農業的龍頭企業處于中心地位,有效的解決了農戶市場決策能力差、風險防范能力低的特點。農業價值鏈融資應價值鏈外部融資和內部融資相結合,共同服務現代農業的發展進步。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可采取以下建議:
4.1 加快農業集體化經營的建設
借鑒美國先進的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我們首先應分析其擁有的基礎。農場化經營更有利于分析市場,了解市場的需求,為開展農業生產活動作保障。同時農場化經營有利于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實現農產品的高附加值擴展。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快農業集體化發展的建設,組建科研團隊,進行創新性農業生產,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集體化經營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個體農戶的基本利益,提高農戶的農業基本收入。
4.2 農業保險的進一步完善
自然災害是我們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主要風險,農業保險是預付和降低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自然與市場分析,同時也是農業價值鏈融資進一步發展的前提。美國等西方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保險率反映了農業的整體水平,且二者相互促進。隨著農業價值鏈融資的進一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經營風險也將增大。農業保險可以有效的降低其損失程度,保障農業集體化經營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蔡智.淺析產業鏈融資及其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問題[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11(11):22-25.
[2]洪銀興,鄭江淮.反哺農業的產業組織與市場組織:基于農產品價值鏈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67-79.
[3]滿明俊.農業產業鏈融資模式比較與金融服務創新:基于重慶調研的經驗與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1(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