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翔
摘 要:榆次區莊子鄉南趙村作為山西省建設推進村,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土地資源優勢,在現代農業發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本文從著力推動榆次區莊子鄉南趙村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出發進行分析,對榆次區莊子鄉南趙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現代農業;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27-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1 南趙村新農村發展基礎條件分析
1.1 區位
南趙村位于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西北方向,榆次區的東南面,距離莊子鄉政府2.629km,距離榆次區11.302km,村莊附近的通鄉主干道路為332縣道,龍城高速至西向東穿越村莊的北面,交通便利。南趙村緊鄰北趙村、莊子村、郝都村、井峪村和中郝村。村莊外形似一倒置的手槍。
1.2 地勢和氣候
南趙村屬于丘陵山區地帶,村域夾于南北斜向的兩條溝之間,立地條件教差,大多為小塊梯田,地塊較多,主要種植玉米大田作物。南趙村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標高在839~870m之間,年降水量在405~573mm之間,年際變化幅度較大。
1.3 基礎設施建設
在道路方面,村莊主干路2007年實現了磚硬化,絕大部分路段現已損壞。48個大棚的田間路已完全實現水泥硬化。村內沒有實現路燈亮化和綠化帶建設。從電力而言,村有4臺變壓器,功率分別為2*50 KVA,2*100 KVA,基本能滿足村民生產和生活用電。村莊的道路兩旁無照明設施。在供氣供暖方面,農戶家庭做飯使用煤、和電磁爐。村民取暖以燒煤為主,少數村民使用土暖。村莊目前村里有38戶沼氣使用戶,主要是大棚種植戶和養殖戶使用。
1.4 資源與環境
南趙村土地資源豐富,村域面積約336hm2。水資源缺乏,村莊內有水井6眼,可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和部分耕地的用水問題;農業生產用水基本靠天吃飯,南趙村農田不分布深井。南趙村村莊凌亂,住宅不夠整齊規范,村中舊房屋居多,需繼續改造修繕,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從人居環境來看,村內沒有集中綠地區域。村內也沒有定點垃圾處理點,村民門口及路邊垃圾亂放現象嚴重,而且沒有實現人畜分離,沿街、沿路等地糞便較多,村莊整體環境條件差,影響到村民的生存質量。村中目前沒有排水設施。
2 經濟與科教文衛建設分析
2.1 經濟分析
全村村域總面積336hm2,現有耕地123hm2,人均耕地0.2hm2,主要以種植玉米為主,還種植一些谷類、西瓜和蘋果。村東南有48個溫室大棚。養殖業以發展養羊為主,養羊大戶有4家,每戶有300多只,50戶散養,戶均10多只;養豬有3戶,戶均60頭;養雞大戶2戶,戶均600只,養殖都沒有實現人畜分離,對村民身體健康及村莊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填溝造地地有20hm2,以種植優質為主。目前有6.7hm2蘋果林。村內有2個個體米面加工廠,有一家保溫材料廠。2. 收入與消費水平目前南趙呈現出外出務工和以農為主的發展趨勢。村民普遍認為當前傳統的農業種植已無法實現增收進而提高生活水平的目標,只有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才能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2 科教文衛社會事業
南趙村沒有小學,村里所有小學生均在莊子村小學讀書。村文化大院占地0.13hm2,兼做蔬菜交易市場,位于村東南方向,村委大院設有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但屋內雜物堆放,并未投入使用。村內無戲臺,無健身廣場,村民的娛樂休閑沒有一個好的去處。而有81%的村民對合作醫療表示滿意。但當前的福利覆蓋還不是很廣,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速度。
2.3 新農村發展思路分析
新村布局建設要按照城市小區建設理念,立足發展,實現組團連片,以居住小區建設為載體,科學布局村莊建設及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用地,因地制宜、全民參與、整體推進和分批建設的原則充分反映民意,動員全體村民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從實際出發,緊密結合資源狀況和經濟基礎,充分考慮人文社會因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適度超前。解決現實迫切問題,規劃長遠發展目標,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統籌發展。實現高標準、低成本、可操作性原則。
2.4 南趙村發展定位
把優質水果區和溫室大棚設施農業作為南趙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改變現有的種植水果呈現分散種植的局面,不斷提高種植業的科技含量。在南趙村發展特色定位上,把以菜果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確定南趙特色,提出打造菜果品牌戰略。組團理念:尊重南趙村自然風貌,始終堅持打造組團式發展格局。3、特色理念:規劃圍繞“生態、綠色”二個方面打造南趙特色。在綠化特色方面:開展村莊西一帶和村莊南部一帶優質水果綠網格局,并精心做好道路兩側綠化帶和村公共綠地的設計。人本理念:在南趙村交通方面,開展優化田間道路網工程,方便村民步行、農用車出行和自行車出行。
3 對策建議
3.1 完善村莊基礎建設
根據村建設和經濟發展,不斷完善村莊內主要街道道路,進一步改善已硬化磚鋪的田間道路和道路林網建設,使道路完善率達到100%,布局完善的電力系統,使電力設施和設備完好運行率達100%;大力普及潔凈能源使用,使潔凈能源覆蓋率達85%以上.按照“節約土地、適度集中、分期建設、整體推進”的思路,以改建和新建相結合,在現址基礎上統一規劃、分戶建設,并配套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增加休閑文化公園和娛樂健身場所。進一步提高建筑質量,使人均建筑面積達到40m2,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率達到90%以上,建筑抗震強度達8度以上,居民對環境滿意度達到90%以上,達到省級生態文明村的標準;配備4名環衛人員使南趙成為居住環境良好、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備、村莊布局整齊、富足安康具備城鎮功能的現代園林式新村社區。
3.2 加大對基礎教育支持
大力發展各項文化教育,繼續深化九年義務教育,使適齡學生入學率達100%,在校穩定率達99%,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小學到高中的12年義務教育或資助教育達100%;加強農民科技文化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每年勞動力培訓人數達到勞動力總數的1/3以上,對外出就學學生逐步提高住宿補助、交通補助和困難補助標準,對個別困難家庭采取特殊的支持措施,使適齡學生全部入學就讀,并能持續完成學業。在發展經濟提高自身支持能力的同時,積極申請市、區財政支持,將高中階段學生納入村里資助教育的范圍,使全村學生在完成義務階段的學習后,能順利進入普通高中或職業中學繼續學習,提高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為家鄉、為社會更好服務,在全鎮率先實現學前、小學到高中的15年免費義務教育。
3.3 加快發展步伐
按照“園區經濟、新型村莊、和諧城鄉、綠色生態”四位一體整體推進的思路,把握榆次區一體化的發展機遇,突出重點、全面兼顧、整合資源、立足發展,以城鄉生態化的理念設計新村建設,突出特色、發展優勢,走出一條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特色道路。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和村居建設,以及文化教育、民主管理、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徹底改變農村面貌。
參考文獻:
[1]吳理財,吳孔凡.美麗鄉村建設四種模式及比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寧四地的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2]郭靜佳,常佳,王煦曄,王廣斌,金華旺.生態性“美麗鄉村”村容村貌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