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彪
摘 要: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全面深化農村土地改革中一直強調“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繼續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調研報告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049-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全面深化農村土地改革中一直強調“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具體規定。繼續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自愿互換承包地塊實現連片耕種”。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構建培育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1 陽曲縣農村土地流轉的基本情況
陽曲縣轄10個鄉鎮117個行政村,二輪承包土地面積約3萬hm2,農業承包經營戶28 015戶。截至2016年底,全縣土地流轉面積6 005hm2,占二輪承包土地面積20.3%,涉及農戶7146戶,占農業承包戶25.5%,其中轉包935hm2,出租2 892hm2,互換1 256hm2,轉讓218hm2,入股24hm2,其它方式678hm2。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以轉包、出租為主,以轉讓、入股等為輔。
2 陽曲縣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
目前,陽曲縣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流轉程序逐漸規范化
土地流轉初期,土地承包經營的流轉處于無序狀態,表現為自行無償流轉多,報鄉村備案的少,轉讓、互換流轉后申請變更登記的更少;口頭協議多,書面協議少;內容約定不明的多,約定明確的少等。還有原承包戶流出土地后,新經營土地的農戶(流入戶)又將自己享有的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其他農戶,形成鎖鏈式流轉。自從流轉法規政策出臺后,陽曲縣始終堅持多宣傳土地法規政策、多指導農戶簽訂流轉合同、多服務新型農業主體。特別是山西省規范的合同文本《山西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印發后,農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由自發隨意流轉變為經鄉村集體進行流轉,從零星、分散流轉變為集中、連片流轉,從口頭協議流轉變為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等,同時建立土地流轉臺帳。
2.2 流轉模式逐漸靈活多樣化
一是流轉主體多樣化,過去土地流轉一般是農戶之間零散的、小規模的流轉,現在土地流轉主要是集中向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集中流轉。二是流轉方式靈活多樣化,流轉方式有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委托流轉等方式。農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流轉形式。全縣共流轉土地6 005.8hm2,在多種形式的流轉中,以出租為主,占流轉面積的48%。
2.3 流轉行為趨于主動化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出臺,農民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無償讓農民流轉土地已成為歷史。現在無論是農戶之間互相流轉還是向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集中連片流轉,承包戶都要收租金,租金為300~600元/667m2。付款方式有的一年一付,有的三年一付。對長時間流轉的土地,在簽訂合同時有的還要明確每三年在原來的基數上遞增10%。承包戶為了把自己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更好地外出務工獲取更多的收益,流轉行為由過去的被動變為主動,目前有30%的承包戶有土地經營權流出的意向。
2.4 流轉年限趨于長期化
過去農戶流轉土地期限一般在三年之內,由于流轉手續不規范、不明晰,導致農戶誤認為土地流轉出去自己就沒有承包經營權。現在農村土地實行“三權分置”,明確了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承包權是農戶的,經營權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戶明白“三權分置”的含義后,開始向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集中流轉,流轉期限明顯延長化,流轉合同內容更加具體化,一般為二輪承包剩余年限。
3 農村土地流轉后利于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3.1 實現了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農村土地流轉使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配置,培育催生了一批農業產業化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主體。并實行了“七統一”,即:統一購買生產肥料、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作業標準、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產品銷售。實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既提高了產量,又提升了質量。
3.2 推進了農業機械化、經營產業化進程
構建的新型農業主體通過土地連片流轉,規模經營,徹底解決農戶承包地的細碎化問題,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如泥屯村億鑫家庭農場流轉農戶的土地80hm2。其中連片種植谷子66hm2,同時購買播種機2臺、收割機2臺、旋耕機2臺、還田機2臺、農用拖拉機2臺、運輸車3臺、鏟車1臺,從種到收全程實現機械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3.3 增加了農民收入
農戶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后,平均每年每667m2土地按450元計算,即土地流出戶每年每667m2土地的租金為450元,加上國家的各項惠農補貼70元左右,土地流出戶每年每667m2土地的固定收入可達520元左右;另承租土地的新型農業企業用工都優先雇用當地土地流轉的農戶,使其在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的基礎上,又取得了相應的務工收入。如涌泉種植專業合作社租賃農戶土地后,建立蔬菜大棚,雇用男勞每人每天80元,雇用女勞每人每天70元。
3.4 新型農業主體為當地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是許多新型農業主體一開始是從一村或周邊村小規模流轉農戶的承包土地,從事小規模種植,發展幾年后逐步向周邊村莊幅射,其經營方式、經營理念在當地起到了帶動示范作用。二是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的推廣、示范,為當地農業持續發展也起到了帶動示范作用。如高村鄉西南洼村引進眾興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3hm2。共建高標準大棚22 000m2,封閉式育苗間700m2,引進高科技農業栽培技術,為陽曲縣設施農業的發展起到了技術示范作用,也使新的農業技術得到了推廣、示范。
總之,土地經營權流轉,構建新型農業主體凸顯大效應。即優化組合農業生產要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大提升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新型農業主體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