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莉
1994年從師范畢業(yè)后,我就一直在母校辛家地小學從事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24年來,我始終把教好學生、當好班主任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并一直探索班級文化育人方法,努力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班級文化,讓文化來陶養(yǎng)孩子們的心靈。“知書達理,善言敏行,樂學尚雅,良行立德”是我對學生的期望。
一、美化班級,讓環(huán)境育人
每接手一個新班級,我都會帶著學生一起裝扮“我的美麗班級”:親情樹、辯才角、沖浪吧、棋類游戲“飛行區(qū)”、漂書窗……因地制宜地讓每個空間都愉悅學生。孩子們覺得自己的班級是與眾不同的,集體榮譽感油然而生。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室空間再小,我也會單獨給學生劃分出一塊可以玩耍的區(qū)域,購買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器材,讓孩子在游戲中增進情感,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更順暢了。
二、 深化制度,讓崗位育人
我把班級規(guī)章制度分為“崗位責任制”和“各種常規(guī)”兩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按時間或空間的順序制訂了若干條細則。良好的班級制度文化,使班級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的良好氛圍。為了讓家長和學生都能熟悉《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我將《規(guī)范》印發(fā)給家長,并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改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或童謠,教孩子們用快板打唱。制度兒童化、趣味化,孩子們更容易熟記和樂于接受,從而潛移默化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我還引導學生根據(jù)一日常規(guī)制訂了班級公約:
早上到校,誦讀經(jīng)典,
內外清潔,各就各位;
課間文明,輕聲慢走,
課前準備,一個不少;
專心聽講,積極思考,
舉手發(fā)言,聲音響亮;
獨立作業(yè),書寫美觀,
及時糾錯,亡羊補牢;
待人接物,舉止大方,
見到師長,彬彬有禮;
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集體榮譽,共同維護;
節(jié)約用錢,不吃零食,
珍惜糧食,浪費可恥;
強身健體,做好兩操,
關愛生命,安全第一。
我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和訴求安排班級管理崗位,如考勤記錄員、晨讀管理員、詞語小管家、信息聯(lián)絡員、班級小警察、午間送餐員、眼保健操示范員、作業(yè)訂正驗收員……每個孩子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申請,競爭上崗,輪流值崗,做到崗前有培訓,崗后有分享。在一次次“上崗”和“下崗”中,平等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在孩子們心中悄然形成。
三、開發(fā)活動,讓行為育人
為了使班風建設能深入人心,我將班風建設與制度建設、活動建設相結合,利用班級四大品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心、自信心、責任心和仁愛心。
1.日行一善感恩本。
我要求學生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發(fā)現(xiàn)真、善、美,并用寥寥數(shù)語記錄在感恩本上。每月舉行一次品味感恩活動,邀請任課教師一起給進步生的家長送感恩卡;每學期末,舉行“生眼看師”感恩活動。人手一冊的“感恩本”,不僅使孩子們獲得了健康的情感體驗,還懂得了“品味感恩”是一種生活,“學會感激”是一種責任。
2.夢想舞臺達人秀。
我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節(jié)目如“一站到底”“中國好聲音”“心有靈犀猜詞語”“漢字聽寫大賽”等引入班級活動中。從“我愛記歌詞”“我愛背經(jīng)典”到“才藝達人秀”,各種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將學習和娛樂結合起來,還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我把他們的活動照片曬在微信朋友圈、教育云平臺上,讓家長關注并及時給孩子點贊,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了!
3.美文經(jīng)典親子讀。
為了讓孩子們愛上讀書,我先后舉辦了“大手牽小手,書店找朋友”“我邀詩文共成長”“請把我的書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思考留下”等主題讀書分享會,并請各科教師和家長來當評委。
平日里,家長和孩子同讀一本書、同寫一篇讀后感,我定期點評,并發(fā)布在教育云空間里。在這樣的溝通中孩子們得到感性和理性的啟發(fā),在書中陶醉,在書中成長。
4.集體互訪家校通。
我努力為孩子們創(chuàng)建一個充滿親情的集體。我曾經(jīng)把家境貧寒的學生帶回家,輔導功課提供晚餐;為了讓臨近畢業(yè)的學生安心備考,我多次去醫(yī)院探望住院的家長;為了給學生解決家庭經(jīng)濟困難,我托朋友為家長找工作;為了讓父母離異的孩子少受傷害,保障應有的權利,我不顧風險主動幫單親媽媽出庭作證,感動法官……即使是畢業(yè)生,我也抽空到他們就讀的中學去探望,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小升初銜接期。
每學期的家訪,我會帶著家長和學生一起“串門”,這種“串門”讓家長之間互相學習,有效地促進了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交流,家長和家長也成為朋友。這樣的家訪所傳遞的關注、接納自然而然成了“潤物細無聲”的人文關懷。這一特色活動得到桂賢娣老師和楊再隋教授的贊賞,我把家訪微視頻在教育云平臺上分享,并在全市的“訪萬家”活動總結大會上進行了交流。
四、創(chuàng)建“互聯(lián)網(wǎng)+”班級,以特色育人
1.紙上“博客”,心靈互動。
為了更多地了解學生,我鼓勵孩子們每天寫“博文”。孩子們用笑臉、哭臉等表示自己當天的心情,然后將自己的“博文”進行分類,如:人物點擊、心情故事、有話要說、成長瞬間、精彩回顧、夸夸天地、品味感謝、漫畫日記、溫馨提示、特別關注等。不限文體、不限字數(shù),只要有思想、有感悟、有發(fā)現(xiàn)即可。孩子們或寫詩,或作畫,或寫隨感,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開放權限,如:任何人可見,僅對老師開放,部分人開放,家長開放等,看的人可以“回帖”,就像博客和個人空間一樣。
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寫的興趣,增強了學生自信,促進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提高了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我班有6名學生的“博文”在湖北廣播電臺“童心妙筆”欄目播出,《我的歌星夢》 《一場激烈的足球賽》《失敗后不一定成功》《我的絕招》等文章發(fā)表在《帥作文》上,多名學生在“楚才作文競賽”中獲獎。我們班還出了詩集《我們的童詩童話》,收錄的都是學生的原創(chuàng)詩文,現(xiàn)在這些作品也由紙上“飛”到了教育云空間。這種新的交流平臺,讓孩子們的視野更廣闊了。
2.視聽廣角,育德育心。
看了學生的“博文”后,為了讓學生敢說、會說、能說,我每周都舉行一次辯論會,把大家關心的問題作為案例讓學生辨析、討論。“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開卷是否有益?”“小學生應不應該上網(wǎng)?”“小學生應不應該要壓歲錢?”“在河邊看到有人落水,你怎么辦?”將合理消費、綠色上網(wǎng)、閱讀指導和生命安全教育等通過辯論、小品、情景AB劇等方式進行滲透,學生很喜歡這種活動。
班上還成立了“少兒法庭”,學生之間的矛盾可以到“法庭”去解決,當事人雙方可以分別請人辯護,達到換位思考的教育目的。我們把一些經(jīng)典的案例錄制成校園心理教育情景劇,利用校園廣播站播出,如《零食風波》 《眼鏡風波》《媽媽的嘮叨》……班級中又涌現(xiàn)出了一批小編劇、小演員和制片人,將我們的故事錄制成微視頻,放在班級云空間里,教育了更多的孩子。
傳統(tǒng)的德育要求“服從”“聽話”,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yǎng)。我呈現(xiàn)的教育內容具有“思辨性”,更能引導學生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控制和自主成長。
3.漫步“云”端,分享智慧。
每帶一個新班,我都會思考如何繼承和創(chuàng)新,做一個與時俱進的班主任。2014年我接手了五年級(1)班,開始探索德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我用鏡頭、文字記錄班級的成長故事,每天發(fā)布一篇圖文并茂的原創(chuàng)隨筆,及時在教育云空間更新班級動態(tài)。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已在班級云空間發(fā)表了近3萬字的文章,幾千張照片,數(shù)百條班級動態(tài)。這些原始積累將一個個鮮活的班級故事像電視連續(xù)劇一樣呈現(xiàn)出來,通過微信朋友圈、QQ空間和教育云平臺傳遞出去。孩子們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誰上“頭條”了,看看班上又有哪些有趣感人的小故事……同事和領導們也能到我的“云空間”去認識學生,去了解班級動態(tài)、教育思考和好的做法,去感受生命成長的每一個精彩瞬間……更有許多同行通過這個平臺學習我的教育教學方法,我也用教育云平臺分享我的教育智慧。
24年來,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沒有什么驚天動地,有的只是平凡和瑣碎。我用文字記錄這些故事,把他們放到云端。我想告訴每一個人,教育是一場溫暖的等待,班主任的生活可以趣味盎然。
責任編輯 陳建軍
馮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