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璐
摘 要: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政府的服務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聯網+政務服務”正是根據政務運行的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政務服務模式進行的創新。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作為我省“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重要實踐,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本文介紹了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基本情況和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對今后平臺的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4-0126-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長期以來,社會上失信行為頻發,造成諸多不良后果。究其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2014 年國務院頒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提出要形成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2015年,國務院《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
與此同時,山西省也加快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相繼出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山西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山西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發展規劃,提出要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加快構建省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1 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簡介
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作為山西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設施,是全省統籌信用信息資源、依法公開和共享信用記錄、落實信用行為聯合獎懲措施的有效載體,是構建以信用為核心、放管結合的信息監管和服務機制的重要支撐。
平臺建設內容包括互聯網云中心和政務外網云中心等一套云基礎設施;法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兩類數據庫;數據征集系統和信用信息應用系統兩個信息化系統;公眾門戶和政務門戶兩個服務門戶;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運維管理體系等一套支撐體系。主要功能包括數據征集、交換共享、查詢公示、信用查詢報告、聯合獎懲、信用分析、信用投訴、異議處理、信用修復等。
平臺全面建成后,我們的相關政務服務將發生根本改變。比如,在各部門進行行政事務審批時,可通過數據服務接口獲取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送的信用紅黑名單和主體信用記錄,實現信息比對和信用風險實時預警提示,為行政審批、政府部門“放管服”改革提供有效支撐,形成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機制。再如,政府在進行資金撥付時,可以利用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信息對申報政府資金的單位進行信用審查。信用狀況良好的申報單位,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專項資金;對有失信行為的申報單位,酌情減少或取消資金扶持。又如,在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中可以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將信用報告作為準入條件或評分依據。同時,加強信用分析、信用公示和聯合信用獎懲,強化以信用為核心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還有,我們可以建立市民誠信卡,該卡承載市民的個人身份信息識別、信用積分、信用檔案、信用評價等信息。通過市民誠信卡,推動市民在創業創新、金融、就業等方面獲得幫助,在志愿者服務、公共自行車、圖書租賃、惠民醫療等方面享受優惠服務。
2 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的主要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系列部署,建立了以41個省直部門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制度,全面推進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工程和基礎設施的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由省發改委牽頭組織推進、省經濟信息中心(省信用信息管理中心)承擔平臺的建設與運維以及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等相關工作。
目前,已經建成了政務外網云中心和互聯網云中心,形成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總樞紐。開通了“信用山西”網站,作為互聯網上的公眾服務門戶,宣傳信用建設、開展信用公示、推廣信用成果、曝光失信行為、提供信用查詢。2017年4月“信用山西”微平臺正式上線,這是“信用山西”服務的新場景和新形態,是貼近公眾,實現信息推送的新窗口,進一步擴大了“信用山西”網站和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相關應用和服務。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地方標準《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發布,并于2017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作為我國在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方面的地方標準,與現行國家、行業標準相互兼容并有機銜接,同時又結合了山西省的實際情況,可操作性強。標準實施后,不僅對支撐、規范和帶動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各級信用信息平臺和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標準化工作也具有很好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此外,平臺已與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省高法院司法網絡查控系統等實現對接,推進聯合懲戒、打破“信息孤島”,健全信息共享使用機制。
3 進一步完善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議
山西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是一項事關政府職能重塑、切實便民利企的重要工作。平臺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下一步,需要繼續完善自然人信用數據庫,繼續擴充社會信用信息等內容,并積極推動市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還要繼續加強信用信息產品建設。以調查、征集的大量信息為基礎,科學運用評價方法和信息處理技術,加工形成以信用主體資信報告為基本形式的信用產品,為各社會主體提供決策參考。其次,要進一步加快平臺與其他平臺的互聯互通。將可公開的政務信息集中匯總公布,為社會提供信用信息的查詢、瀏覽和使用服務,為各部門、各地區減少前置審批核準和事中事后信用監管提供數據支持,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拓展空間。此外,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作為一種集合資源、關系、能力的協作方式,正衍生出新的服務模式與治理模式,要實現政務服務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就需發揮互聯網思維,突出服務理念,注重用戶體驗,使平臺服務由功能應用走向場景服務。
參考文獻:
[1]孫偉.淺談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于茜虹.加強信息化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研究[J].現代情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