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毅夫
摘 要:共享經濟是近年來起步并蓬勃發展的新興商業模式,因為其不同于以往已經存在的傳統經濟模式,因為不能套用現有的法律來予以規制。同時由于其對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對現有的市場秩序起到了有利的沖擊,我們不能忽視其起到的影響作用,但是其也存在亂停亂放、安全保障、責任的分配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相應的法律規制來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以更加契合共享經濟的創新理念。
關鍵詞:共享經濟;法律規制;問題;創新理念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11-0118-02 中國圖書分類號:D922.1 文獻標志碼:A
舉個例子來說:A有一輛車,每天一個人開車上下班,由此他就想著為什么我不能順路帶人呢,反正車位空著也是空著,這樣一來還能分擔點油費;恰巧B沒有車,但也不想擠地鐵,如果有順風車,每天多出點錢他也是愿意的。一個有閑置資源,一個有個人需求。這個例子就簡單勾勒出了共享經濟產生的基礎。
1 共享經濟基本理論
1.1 共享經濟的概念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
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中提出。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臺。共享經濟平臺作為連接供需雙方的紐帶,通過移動LBS應用、動態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使得供給與需求方通過共享經濟平臺進行交易。
1.2 共享經濟特點
筆者認為共享經濟最大的特點在于雙邊代理。共享經濟的平臺和閑置資源的供應方與需求方均簽訂了一個虛擬合同,對其掌握的現行大數據進行快速匹配以滿足雙方的需求目的。同時應當注意此運行機制又不能單純地等同于居間合同,因為居間服務的特征在于單邊代理,居間人只能為交易雙方中的一人提供居間服務。因此我們也可以推出對于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并不能單純套用現行的法律規制予以解決,新事物的出現要求我們對法律做一個夸大解釋,甚至對法律予以創新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不可規避的問題。
2 共享經濟的優勢分析
2.1 緩解就業壓力,符合“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號召
因為共享經濟中服務平臺對服務提供者沒有設立過高的準入門檻,這就為沒有職業從事的公眾創造了就業的契機,拿網約車司機舉例,只有其符合法定的駕駛資格,并且擁有一輛汽車,只要其在共享經濟中的服務平臺予以注冊,就可以從事網約車服務實現就業,而這個就業的屬性,服務提供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與安排靈活調整,就可以是全日制的從事,也可以是非全日制的兼職,甚至可以是上下班途中一次性載客,都是允許的,這樣一來,在很大一個程度上就可以解決公眾就業問題,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2.2 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防止資源浪費,有利于保護環境
還是拿網約車來舉例,正如前言中的例子一樣,閑置車輛的車主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在滿足自身利益與需求的同時,使其資源的效能發揮到最大化,但這同時又可以滿足多方當事人的利益需要。共享單車與網約車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對于緩解高峰時刻的交通運輸壓力(因為汽車總量減少了),減輕交通工具尾氣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共享單車的推廣對于呼應國家的環保理念也是一個極好的體現,對共享單車的使用形成一定的社會風氣,那同時也可以起到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推廣介紹乃至鞭策的作用,由此反過來也可以拉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2.3 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共享經濟以往又被稱作是“陌生人經濟”,因為服務提供者與服務需求者之間相互之間不熟悉,這勢必導致相互之間不信任的結果,這于推動共享經濟的發展無益,因為一旦出現任何交通事故或者其他的突發狀況,這對雙方所主張的違約抑或是侵權救濟都是不利的,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共享經濟中服務平臺的出現使得受害者申訴有門,一旦任何不利后果發生,受害者都可以在第一時間保留證據,以求服務平臺來承擔責任,來減輕損失。這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心里保障,一旦這種保障增強了消費者的安全感,他們也就加強了對網約車安全便利的內心確信,同時加強了對網約車司機的信任,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幫互助的良好的社會風氣。
2.4 使得閑散資金得以充分的利用,可以創造財富,拉動經濟增長
作為一個有償的租賃行為,共享單車公司會收取押金和預存費用,且這些公司會根據押金和預存費用的大小予以相應的優惠,這一方面又會反過來刺激消費者對押金和預存費用的投入。而如果這些巨額押金和預存費用的去向、規制、安全能夠有所保證的話,共享單車公司利用這些資金的投資又可以創造一定的物質積累,拉動經濟增長。
3 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反思
3.1 個人隱私的泄露
共享平臺為了快速匹配資源,保障經濟安全,同時需要掌握供需雙方大量的個人信息。共享平臺占據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如果其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隨意販賣用戶的個人信息,或者一旦收到外界的窺探,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其造成的損害程度將是無法預估的,如何應對個人信息失密的高風險,這要求我們審慎思考,理性應對。
3.2 責任承擔的推諉
一旦網約車的司機由于過失出現了違法違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那消費者如何找到責任主體,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究竟網約車平臺與網約車司機是否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應當由網約車平臺承擔責任,還是網約車司機擔責,抑或是兩者承擔連帶責任,這依舊處于一個灰色地帶,有賴于法律的進一步規制明確,唯一的法律規定見于《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網約車平臺公司承擔承運人責任,應當保證運營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權益。”
3.3 支付安全存在隱患
共享平臺普遍建立了支付功能,閑置資源的提供者應得的報酬和閑置資源需求方的預存資金都在此平臺上運轉流通,一旦共享平臺的資金鏈出現斷裂,抑或財產被凍結,供需雙方的資金安全都會出現重大的隱患,支付體系一旦崩潰,雙方便也很難維權,尋回資金。
3.4 共享單車的管理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共享單車大量涌入城市,如果缺乏相應的監管,便會出現亂停亂放,進而破壞城市形象。在2016年,成都市華陽街道的城管以非法占道經營為由,扣押了百余輛共享單車,這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而隨后更是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成都市城管委員會否定了華陽街道城管的執法行為,認為應當按照《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對共享單車進行管理,這之后扣押的單車被退還。而成都的烏龍執法行為也從側面映射出了目前共享單車的治理困境。同時相應的出現過度發展,數量過剩,惡性競爭的后果。而且如果一旦過量投入,由于共享服務平臺的人員資源有限,就勢必會忽視共享單車的維修、維護問題,使共享單車的使用存在安全隱患。
3.5 民眾法治意識淡薄,可能出現一系列違法行為,且法律適用問題模糊
如果A用戶完成付費操作歸還單車,但事后其用自己隨身攜帶的車鎖上鎖,阻礙其他消費者對此輛共享單車的占有,那他的行為應當如何定性?是普通的違法行為還是盜竊罪,抑或是侵占罪?對于這種違法行為是否有動用刑罰的必要性?
3.6 由于法律具有不可避免的滯后性,其并不能與現行的社會發展完全接軌,法律制度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的發展變化,這就需要法律做出及時的修改或者調整加以完善
同時政府也應當完善個人的信用評分機制,加強對于道德的宣傳,提升對共享經濟有效的法律規制。那針對以上當前共享經濟存在的種種隱患問題,我們應當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予以應對呢?
4 共享經濟問題法律規制的建議
被譽為“共享經濟鼻祖”的羅賓蔡斯女士認為,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句話來描述對共享經濟的監管很有趣應當為政府的管理設置一個合理的界限。而新型規則要求在規制上進行創新,以制度創新回應市場創新,共享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它具有自己的特點、性質、運行方式,相應的我們也應當解鎖新的方法來加以調整,筆者認為采取政府與行業自律組織、相關企業合作監管的方式進行,從而實現鼓勵創新與適度管制的平衡。
4.1 政府對押金和預存費用合理監管
預存費用數額的大小應當由用戶的意思自治的決定,法律不應當過分干預。但是政府必須統一押金的存放,用途和返還,同時筆者建議,兼顧部門按一定的比例收取費用,以防止服務平臺出現經濟危機,供需雙方求助無門的情形。
4.2 建立一定的行業自律組織并制定一定的自律公約
有一些政府不便于強制參與或者規制的領域,行業自律組織可以出臺一些相應的規定進行管理。比如劃定合理的區域,區域內,各個品牌的共享單車可以同時停放,這樣一來就可以緩解共享單車亂停亂堆放的困頓局面,同時一些自律性強制的公約一旦違反,自律組織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予以懲罰。
結束語
共享經濟實際上就是將社會資源的優化再匹配,從開始純粹的無償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共享經濟現在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興產業的出現要求我們必須采取必要的規制措施來予以引導其健康的發展,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得這個體系進一步完整,得以有效運轉,促進共享經濟的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瑩.共享經濟法律規制的進路與策略[J].法律適用,2018(07).
[2]蔣大興,王首杰.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