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王社良
摘 要:排水洞在現代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是污水排放、廢水處理后排放的重要通道,淤砂會影響其正常工作。基于此,本文以目前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不足作為出發點,分析一種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研發,并給出研發的思路、主要技術以及模擬實驗,以期通過分析使相關理論不斷完善,并為后續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排水洞;淤砂;傳感器;流量監測系統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5-0103-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5.3 文獻標志碼:A
淤砂通常是廢水、生活污水中固體部分在排水洞中沉積形成的,其會影響排水洞的排水性能。由于我國大部分城市采用“雨污同流”的排水模式,淤砂的存在可能導致排水不暢、積水等問題,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雨污同流”到“雨污分流”改造的情況下,對淤砂進行監測顯得十分必要。目前的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不盡完善,分析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研發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 目前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不足
1.1 過度依賴人員工作
目前的排水洞淤砂監測,主要依靠人員進行,包括城市排水洞淤砂和工廠排水洞淤砂等,這一模式已經應用了較長時間,實際效果方面也并不完全理想,人員的監測范圍有限,而且無法精確了解排水洞內部的具體情況,排水洞轉彎、拐角處的淤砂也難以被發覺,這均是人員監測以及目前整個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不足。
1.2 監測機制不夠完善
監測機制方面,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對排水洞淤砂監測采用的是周期清理、問題清理機制。即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集中清理,將淤砂清除,或者在出現淤塞問題后針對性的進行清理,這兩種機制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淤塞等情況的發生并無規律可循,這一機制也就顯得不盡完善了,尤其是問題清理機制,往往在問題發生后才能起到作用,這一問題也應在后續工作中設法解決。
1.3 監測帶有滯后性
滯后性是目前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主要不足,其主要體現在問題處理方面。淤砂的淤積到淤塞,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在淤積最初出現時,往往無法被察覺,尤其是排水洞的拐角等處,由于水流在力的作用下會出現打旋的情況,淤砂會漸漸聚攏而不是被沖散,淤塞也就漸漸形成了。監測無法察覺,直到問題出現、影響排水洞的正常工作,滯后性明顯。
2 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研發
2.1 監測系統研發的思路
鑒于排水洞特殊的工作環境,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研發的思路主要集中在有效實時監測方面。現有的技術和設備為研發提供了基本支持。總體而言,針對現有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滯后性、監測機制等問題,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通過較為強大的有線通信技術和傳感技術,實現對排水流量的監測,并以常規流量作為參考,當發現二者的差異超過安全值時,即發出警報,避免問題的出現。該研發思路是受到智能技術和傳感技術、通信技術的三重影響,立足于當前系統的不足提出、設計的[1]。
2.2 監測系統的主要結構和支持技術
2.2.1 監測系統的主要結構。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主要由三大部分和各類附屬設施聯合構成。三大部分是指傳感器、傳輸線路、單片機;附屬設施包括防水膜、固定設備等。傳感器負責對淤砂情況進行監測,其直接監測對象為水流量,根據標準水流量和實際水流量情況的差異判斷是否存在淤砂。傳輸線路是信息傳輸反饋的通道,鑒于排水洞特殊環境,無線通信存在一定困難,因此以線路作為傳輸的主要工具。單片機主要負責記憶各類工作流程和參數,傳感器收集的信息由單片機進行分析和整理,其是淤砂情況判斷的核心設備。防水膜可以保證系統免遭水的侵蝕和破壞,固定設備能夠保證系統構件牢固的固定在排水洞中[2]。
2.2.2 監測系統的主要支持技術。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主要支持技術是傳感技術、通信技術和集成技術。傳感技術主要應用于數據收集,依靠大量分布的感應器對水流情況進行收集,作為判斷實際情況的依據。通信技術主要為有線通信,依靠線路將整個系統連為一體,并將傳感器收集的信息進行傳輸。集成技術是監測系統能夠正常進行工作的關鍵,其是將各類技術集成到一個系統中、保證其兼容并發揮作用的一項技術。人員在對各類技術進行集成時,分別考慮了工作電壓、電流等信息,并在兼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后續升級的可能,確保監測系統滿足使用并擁有更廣泛的使用空間。
2.3 監測系統的工作流程
通過反復測量了解排水洞在正常情況下的流量情況,作為參數構建的基礎,核心指標包括每日流量、周流量、月流量、季度流量、年流量、最大值、最小值等,并取平均數,作為基礎參數,再考慮該排水洞水流量的增長變化,做為動態參數值,共同帶入系統中。如某排水洞的排水量為100t/d,最近五年的增長率為5%,則設定其每天排流量標準值為105t。其他參數的設定也遵循這一基本原則,將獲取的全部參數代入系統中,并通過單片機進行存儲和記憶。完成了各構件的制造、數據代入后,在斷電的情況下,通過電力線路將各個構件連為一體,之后固定在排水洞的頂部,傳感器則分布于排水洞四周,準備工作即完成[3]。隨后在排水洞進行排水作業時,傳感器收集排水的流量情況,包括速度、階段時間內流量、最大值、最小值等,并將數據以120s為間隔,不斷傳輸至單片機處,單片機的中央處理器對數據進行分析,如果其處于正常值范圍內,則淤砂情況不存在或者不嚴重,信息將通過傳輸線路被輸出至控制段;如果流量值明顯小于標準值、且小于最小標準值,則意味著淤砂情況較為嚴重,人員則對應進行處理。
以上為監測系統的大致工作流程,在具體應用時,需考慮排水洞實際環境,尤其是防水膜的使用和固定設施的使用,避免系統被水侵蝕損壞或者掉入水中。
2.4 模擬實驗
為證實上述理論,人員進行了模擬實驗。模擬對象為某市區排水洞系統,模擬內容為每日排水量分析,該排水洞每日排水量為124.6t,變化幅值方面,近五年呈現上升趨勢,平均為1.6%,最大值方面,在夏秋季節雨水較多時,每天可以達到151.2t,最小值方面,出現在冬季,為94.3t。人員根據上述情況設定了初步參數值,每日流量為126.6t,最大值為153.6t,最小值為95.8t。考慮實際動態變化和淤砂影響,設定變化值域為±10%,最終確定各項參數值:每日流量為113.9-139.2t,最大值為138.2-168.9t,最小值為86.2-105.3t。實驗在此基礎上展開。為求快速獲得實驗結果,認為通過改變參數進行模擬。實驗共進行6次,前三次對每日流量、最大值、最小值在標準范圍內進行調整,系統數據傳輸正常;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分別調整每日流量、最大值、最小值處于異常情況,系統準確給予捕捉,并發生警報。
通過計算機模擬實驗,證實了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其能夠較為準確的捕捉和分辨排水洞中的排水情況,并據此發出警報。后續工作中,可以考慮應用。
結束語
通過分析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的研發,了解了相關基本內容。目前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存在一定不足,包括過度依賴人員工作、監測機制不夠完善、監測帶有滯后性等,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其主要技術支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集成技術等,通過模擬實驗,證實了新式排水洞淤砂監測系統在技術方面的可行性以及應用效果。后續工作中,應用上述理論有助于排水洞淤砂監測工作的優化。
參考文獻:
[1]吉芳英,顏達超,范劍平.淤砂分離器對污泥特細無機砂的分離效能[J].中國給水排水,2016,32(01):54-57.
[2]林于廉,吉芳英,陳猷鵬.主要結構參數對污泥淤砂分離器分離效能的影響[J].給水排水,2015,51(05):141-146.
[3]晏鵬,吉芳英,顏達超.排口比對污泥淤砂分離器分離效能的影響[J].環境工程學報,2014,8(09):359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