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磊
摘 要:國家發展,以民為本,民生向來都是我國政府最為關心的問題。而我國由于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導致我國至今還有許多區域的老百姓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又因為我國幅員遼闊,許多優待政策無法順利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各個地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生產,推動扶貧工作開展。本文通過對河北省淶水縣發展食用菌產業扶貧的經歷以及成果進行分析,對食用菌產業在當地扶貧工作中所起到的效果作出評價。
關鍵詞:淶水縣;食用菌;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3-0015-01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3;F323.8 文獻標志碼:A
1 淶水縣扶貧工作現狀
淶水縣目前轄15個鄉鎮、284個行政村,總人口35萬。淶水是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縣、河北省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重點縣。近年來,上級支持力度之大、全縣面貌變化之快、干部群眾干勁之足,是前所未有的。雖然淶水政府在近階段的扶貧攻堅中已經獲得了減貧77 248人的巨大成效,但目前全縣仍有貧困村88個,貧困人口22 752人,這些村落和絕大多數人口都在山區,這些貧困人口的貧困程度更深,脫貧難度更大,實現穩定脫貧的目標將更艱巨。
在制定和實踐扶貧思路過程中,淶水縣委、縣政府努力探求扶貧攻堅內在規律,著眼跳出30年來“久扶久貧”的怪圈,努力做到科學規劃布局,以科學的規劃引領扶貧攻堅精準可持續推進。
根據淶水區域特點、地形特征、產業基礎,首先確立了設施蔬菜、優質林果、生態養殖、農家旅游四大主導產業,并以此為依據劃分了五大產業片區,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金融+農戶”等多種模式,培育壯大扶貧產業,形成了戶有致富項目、村有致富產業、鄉促產業連片、片成產業規模、縣成產業體系的發展格局。為了發揮緊鄰北京市的區位優勢,淶水縣把農產品產業定為扶貧和富民的一項主導產業,并重點扶持這個社擴大產業規模。為達到成方連片規模發展目標,縣里全力支持合作社統一租賃流轉土地,并實行了統一建棚、統一農資購進、統一種苗提供、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等措施。
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淶水縣委、縣政府對農產品產業的扶助政策進行了更為貼近現實的調整,使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
2 淶水縣食用菌產業扶貧效果
在農業產業方面,淶水主要以香菇發展為主,該地區冬夏氣霧溫差大,出菇周期長,十分利于香菇品質的優化和產量的提高。
為推進食用菌產業的科技創新,淶水縣人民政府與各食用菌企業、河北農大科技興農中心簽訂了三方合作協議,建設了淶水縣“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這一高標準建設食用菌創新產業園區。
例如淶水縣政府就與華益菇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淶水縣以華益菇業公司為龍頭企業,將其作為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承接平臺,對接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1 200戶,打造淶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做大做強淶水食用菌產業。同時,由于目前淶水縣食用菌產業的商業化發展還存在著優良品種覆蓋率不高的問題,導致當地食用菌種植產量始終保持在一般水平,并且一些劣勢品種還較為容易感染病害,造成減產等情況發生,使得淶水縣食用菌產業體現不出優勢。并且由于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等一些原因,導致當地食用菌產量也抓不上去。為此,政府聯系專家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是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新品種,例如華益菇業有限公司自主開發了食用菌808、939等10多個品種,有平原和山區兩個生產基地,216個溫室大棚,實現了年產香菇250萬kg,年出口美國和韓國菌棒150萬棒,銷售收入達2 000萬元。
其次是加強食用菌栽培技術和培訓,淶水縣政府通過大力的扶持政策鼓勵種植戶們以合作社的形式開展食用菌種植,使當地食用菌產業形成規模化。并進一步安排農業局內食用菌方面專家以及高等院校專家等專業人士定期以合作社為單位開展食用菌栽培管理技術培訓,實現政企聯合以及校企聯合,促進當地種植戶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過以上措施,淶水縣成功的將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起來,并以食用菌產業為依托,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致富的新思路,帶動了多個鄉鎮和村組的農戶擺脫了貧困。
結束語
淶水縣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但由于地形復雜,山區所占面積過大,導致當地難以發展起各類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淶水縣政府積極探索,主動謀劃,根據淶水縣的氣候類型和資源條件,將食用菌產業作為當地經濟建設的新方向,引導農戶砥礪前行,實現了食用菌的產業化發展,并成功帶領老百姓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扶貧辦.河北淶水:扶貧“五化”助攻堅[J].中國扶貧,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