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苗
摘 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來,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但在傳統監管模式下,往往是事后監管,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已成為一種必須解決的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關切。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3-0032-02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A
1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1.1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部署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要樹立全程監管理念,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治理”的工作思路。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5〕95號),提出推動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積極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2016年農業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農質發〔2016〕8號),提出了建立追溯管理運行機制、搭建信息化追溯平臺、強化農業部門追溯管理職責、提升智慧監管能力、加強政策扶持等要求。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成為大勢所趨。
1.2 加快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的需要
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大數據中心,整合涉農企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采用誠信指標體系對企業進行評估和考核,形成企業的誠信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名優企業的農產品競爭力,幫助企業實現規模化發展。
1.3 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的需要
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可突破傳統監管模式,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和工作方式,并應用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的事前、事中、事后進行全面的監管,對農產品企業生產總體狀況的監管、農資投入品及供應商的監管起到事前防范,對生產過程的檔案記錄、采收記錄、檢測記錄、交易記錄、認證記錄起到事中監管,對屠宰記錄、加工記錄、銷售記錄的監管做好事后追蹤,通過數據的互聯互通全面保障了監管的有效性。應用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打破信息壁壘,構建信息通道,使得監督執法過程更加及時、準確,并做到質量可預警、源頭可追溯的需要,全面提高監督執法的效率。
2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現狀,我們從三個層面進行了調研,分別是農業部國家追溯平臺建設、其他省份追溯體系建設及我省追溯體系建設。
2.1 國家追溯平臺建設現狀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2017年6月30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標志著國家追溯平臺由建設階段轉入了推廣應用階段,也標志著我國農產品監管向全程可追溯邁出了重要一步。國家平臺包括追溯、監管、監測、執法四大系統、指揮調度中心和監管信息網,農業部今年在山東、廣東、四川三個省進行試運行,很多應用也在逐步完善中。
2.2 其他省份追溯體系建設現狀
浙江省累計投入4 000多萬元開展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縣級獎勵資金100萬元,將追溯推廣納入考核體系,追溯主體已達90%。“四川模式”從 “三品一標” 入手推進,累計投入資金4 000多萬元,成都市每年拿出500萬元用于系統維護,重慶市各市鄉鎮機構已全部納入追溯管理。內蒙古自治區累計投入900多萬元,其中370萬元用于各旗縣、盟市的硬件配套設施。包頭市與市商務局的肉菜流通追溯系統對接。同時,為了鼓勵企業積極入駐,包頭市免費給企業配套農殘速測儀、條碼打印機、電腦、攝像裝置等終端設備,并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出臺相應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制度和管理規范,結合“三品”認證、配套資金扶持等獎懲手段,讓越來越多的企業納入平臺監管,并自覺有效地上傳檢測數據。
2.3 山西省追溯體系建設現狀
山西省追溯體系建設起步較早,但是發展緩慢。晉城市、陽泉市以及大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都積極推進了追溯平臺建設,但是都處于探索階段,實際運行情況并不理想。2015年3月,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正式上線開通運行,重點圍繞“三品一標”認證單位,實現農產品從申請、認證到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的全程質量安全信息監管,通過二維碼、追溯碼等介質的應用,建立了完整的質量追溯體系。目前,入住平臺管理的“三品”認證主體共603家,試點單位54家,填報實時追溯信息3 850條。但省級平臺功能比較單一,現有“三品”認證追溯系統暫時沒有建立企業自檢和監督抽檢數據庫。此外,企業信息采集的積極性較差,監管應用的全面性不夠,系統功能模塊不太全面,統計分析功能薄弱。
3 追溯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山西省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3.1 分段監管和缺乏標準造成信息孤島的問題
3.2 追溯成本高和認識不到位導致生產經營者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企業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當沒有經費時就出現敷衍塞責和應付的情況,導致不能追溯到源,工作推動難度大。再次,某些企業和合作社存在認識誤差,感覺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不建立可以逃避責任,致使生產者積極性不高。
4 推進追溯體系建設對策研究
結合追溯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應著力從三個方面入手。
4.1 多種技術高度融合,打造多功能監管平臺
將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地理信息技術、信息定位技術與農畜產品安全檢測和安全評價進行高度融合,建設一個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和網絡化的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硬件平臺具有高度的通用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軟件平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實時性、開放性和可移植性,數據平臺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兼容性和共享性,使其能圓滿實現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監管,實現對市縣鄉農產品實時化的生產記錄、質量追溯、標準化過程控制、分析預警、 應急互動及決策處置等各項工作的網絡化管理,為政府部門協同監管提供技術平臺。對企業示范引導,穩步推進,從取得“三品一標”認證和優勢農產品入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工作基礎好的區縣和積極性高的企業先行示范引導,逐步擴大范圍,增加追溯產品。
4.2 創新管理模式,降低實施追溯的企業投入成本
企業可以自己建設網站宣傳銷售自己的產品,山西省農產品生產主體以農戶為主,零售環節集貿市場所占比重大,導致實施可追溯組織成本很高。我認為在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應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分散的個體農戶全部以合作社為單位參與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以避免規模不景氣現象。
4.3 強化對可追溯農產品的監管力度,科學引導安全消費
在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建設中,政府的嚴格監管和科學引導十分重要。加大宣傳,利用政府的公信力積極引導消費者認識追溯標識碼,認可追溯標識碼帶來的安全信號,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根本上激發生產者實施追溯的積極性。
5 山西省追溯平臺升級擴容構想
2016年農業部劃撥800萬元用于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的升級改造,最終實現平臺優化和功能完善,全面提升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5.1 建設目標
在農業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的整體框架下,結合山西省產業特色和監管工作現狀,運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以責任主體和流向管理為核心,以追溯編碼為主要手段,建立全省統一適用的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和標準規范體系,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省級食藥監食品追溯平臺無縫對接,實現監管者、生產經營者、消費者通查通識。基本實現“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的要求,全省綜合監管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
5.2 建設原則
圍繞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體系建設的目標,結合我省農產品追溯信息化建設現狀,著重把握好以下原則。
5.2.1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平臺建設是與經濟社會民生等各方面緊密結合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資源整合”的要求,做好統籌規劃,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整體框架,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和協調機制。在統籌規劃基礎上,找準各個階段的發展瓶頸和突破口,有重點、分步驟地予以推進,從而少走彎路,減少資源浪費。
5.2.2 高層引導、頂層設計。平臺建設涉及省級部門、市縣鄉各級監管機構、省市縣各級檢測機構等眾多橫向、縱向部門單位,多部門的統籌規劃、管理協調和步調一致是本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省農業廳要充分發揮管理協調作用,從組織層面保障項目順利開展。
5.2.3 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需要與省食藥部門追溯平臺進行銜接,同時需要與國家追溯平臺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必須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制定相應標準和保障體制,促進現有信息基礎設施、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的兼容共享,減少重復投入,避免“信息孤島”現象,打破“利益壁壘”,提高平臺建設的效率。
5.2.4 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平臺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追溯,但是種植、畜牧等不同行業農產品追溯、監管、檢測等業務內容并非完全一致,必須著眼于實現山西省部分重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追溯,并完成搭建整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追溯的基礎框架。在平臺建成運行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之后,逐步將系統范圍拓展到種植、畜牧全農產品種類。
結束語
許多鄰近省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已在較大范圍內推廣應用,并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山西省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處于研究和起步階段,雖然已經邁出了關鍵步伐,但是仍存在較大差距。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項目的實施,將有效提升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水平,切實保障全省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