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洪
摘 要:基層政府創新社會治理路徑主要是指社會治理思想上的創新,政府相關工作人員要轉變思想觀念,充分的認識到不僅要創新基層政府的管理職能,更要創新社會治理路徑,增加社會人員的參與力度,因此可以說,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是要創新治理的機制,以人們群眾的利益為本,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基于此本文對基層政府創新社會治理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基層政府;社會治理;路徑探索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3-0036-01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0 文獻標志碼:A
1 當前基層政府社會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社會結構對社會治理造成了阻礙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和鄉村結構逐漸復雜,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農民工進城務工情況逐年在增多,人口的流動增加了城市人口數量,造成了諸多社會問題,其次農村人口急劇減少,造成了農村耕地的閑置,同時產生了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等社會問題。
1.2 民生建設不夠完善
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生產力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我國城市民生建設無法滿足人們的根本需求,進而導致基層政府無法開展社會治理工作。
1.3 基層政府社會治理機制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傳統的社會治理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了,現階段網絡已經成為了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但是基層社會治理針對網絡治理的規定較少,相關的治理機制不夠完善,其次城市人口流動性較大,治理工作難度增加,基層社會治理對人們群眾過度依賴,對流動人口管理不到位,此外,社會治理中責任劃分不夠明確,一旦出現問題政府上下級之間相互推諉扯皮,嚴重降低了社會治理的效率。
2 基層政府創新社會治理的路徑探索
2.1 以民為本,提高服務質量
民生事業是我國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立腳點,提升服務質量,促進民生事業發展也是我國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時代中,基層政府要以民為本,重視民生事業,將工作的重心放在為人民服務上,從人民群眾角度出發,想民所想,憂民所憂,切實的解決群眾問題,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滿足基層群眾的需求,進而提升本地區社會治理的能力。
2.2 完善網絡建設,加強治理力度
基層自治組織,即村委會和居委會,它們是加強和創新基層政府社會治理的主要機構,因此在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要切實的從實際角度出發,結合當地社會治理的現狀,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形成社會治理的創新網絡結構,在合理的范圍內不斷擴大社會治理的范圍。
2.3 動員社會力量,引導企業參與
社會治理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力量,基層政府要充分的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政府可以通過企業的文化建設不斷宣傳社會治理的相關知識和文化,播放相關的社會治理宣傳片,提升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度,采用多種方式提升社會治理的深度,構建社企合作的新理念,為創新社會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2.4 完善創新機制,確保基層社會治理的長效性
當前社會治理的機制不夠完善,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治理的進展,基層政府創新社會治理不僅僅是要創新治理的途徑和方式,更要保持社會治理的長久性,因此基層政府首要的任務是要不斷的完善社會治理機制,使創新理念常駐,在各種社會實踐中,要著手建立完善的參與體制,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進而形成良好的循環模式。
結束語
社會治理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現階段我國基層政府社會治理存在諸多問題,如民生建設不夠完善、社會結構不穩定等,因此我國基層政府亟需創新社會治理途徑,完善社會治理的機制。加強和創新基層政府社會治理,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的,并為我國全面社會改革和民主政治發展指明了道路。創新社會治理途徑要以民生建設為出發點,不斷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其次,政府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主導作用時,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型政府,推進各級政府事權的規范化、法律化,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提高社會法治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戴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8).
[2]陳純仁,吳曉嬋.淺析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