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玲

在附小的三年里,縈繞在我耳邊頻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當年那個玻璃心的“小豆丁”——軒軒(化名)。特殊的家庭成長環境使得軒軒一言不合就賭氣撒潑,甚至各種粗話和暴力行為。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姥姥姥爺嬌慣、父親角色缺失,更是讓他在立德班的學習生活中日漸暴露出形式各異的問題。
問題一:攻擊性強,愛打人、罵人
教育對策:輕聲細語
“陳老師,據我所知,我們班軒軒同學的爸爸目前在派出所,聽說因為跟家里人鬧矛盾要離婚,還多次使用家庭暴力。”剛剛帶立德班不久,我就從家委會成員口中聽到了這個讓我震驚又難過的消息。本來孩子父母間的矛盾沖突輪不到我這個班主任操心,可關鍵是,軒軒入學以來的各種表現讓我覺得需要密切與其家長聯系,并且建立跟進檔案。只是我每次一打電話給他爸爸,交流反映完問題后,他爸爸就讓我去找媽媽,說這是他媽媽和姥姥寵慣出來的。而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就各種訴苦各種抱怨,說這是由于爸爸愛動手影響了孩子。時間一長我就發現,我從處理孩子的問題變成處理家庭關系,不斷在調解他的爸媽甚至姥姥、奶奶的關系。
后來我慢慢地了解到,軒軒這個孩子吃軟不吃硬。傳統的批評責備毫無用處,只會換來他“哼哼”兩句,然后果斷扭頭跑不見。所以碰上與軒軒有關的攻擊事件,我只能先答應其他孩子會批評教育軒軒。但是當把軒軒叫到我跟前時,我通常會摸摸他胖乎乎的頭,面帶微笑、輕聲細語地跟他說話。他經常露出不可思議甚至惶恐的表情,似乎在想:陳老師為什么對我所做的錯事沒有表現出暴怒?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軒軒,你是全班最大最壯的小豆丁,陳老師最喜歡你,可是今天你做的這些事讓陳老師很傷心。”每當這時候,他原本兇狠無禮的眼神就會變得柔軟溫順。
軒軒愛賭氣、自我的性格很大部分都是寵溺他的姥姥慣出來的,但是爸爸的暴力行為對他影響也是極大的,所以我馬上約見了他爸爸。軒軒爸爸也是個知識分子,比較通情達理,看到我為軒軒傷透了腦筋,很是感動,表示全力配合我改變軒軒。
問題二:長輩的驕縱使軒軒以自我為中心,一言不合就玩失蹤
教育對策:千言萬語
在過去的700多天里,立德班關于軒軒失蹤的事件不絕于耳。他的每次失蹤都能引起軒然大波,可能是在某次音樂課、美術課、興趣班后,也可能是在午餐午休時間,還有可能是在學校開展活動的時候……總之,一言不合他就喜歡亂跑,躲在某個我們找不到甚至監控都查不到的地方,或許是暗暗生氣,或許是偷偷抹淚。
軒軒是姥姥一手帶大的,老人太過于寵溺孩子,只要孩子想要的都馬上滿足他,他沒有嘗試過失敗的滋味,一旦不合他心意就賭氣。為此我還專門建議軒軒的爸爸,找心理醫生或是校外心理輔導老師對軒軒進行出理疏導,我也建議軒軒爸爸自己親自帶孩子,軒軒需要爸爸的關注和引導,爸爸的嚴格和權威會更好地塑造他的性格,遠離驕縱,而父母的陪伴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每次找到軒軒后,我都會苦口婆心地給他分析逃課、躲避、四處亂跑的危險。他從一開始的不耐煩、賭氣到慢慢地學會靜下心來傾聽,再到最后會主動跟我說:“陳老師,我知道自己錯了,以后不會再讓您擔心了。”慢慢地,我發現軒軒不再輕易鬧情緒了,一下課就往我身邊湊。甚至有一次,他還樂呵呵地跑過來問我:“陳老師,您說班里的每個孩子都是您的肉肉,那我比較胖,是不是就是您的大肉肉呢?”看著他純真期盼的眼睛,我抿嘴一笑:“是的,你就是我心頭的大肉肉!”摸著他胖乎乎的臉頰,我的心瞬間柔軟下來,仿佛過往的那些焦慮憂心、傷心痛心都不復存在。
問題三:集體意識缺失,團隊合作能力差
教育對策:甜言蜜語
由于軒軒是由姥姥和媽媽帶大,女性特有的敏感會多少影響到孩子,父親的大氣和寬容一開始在這個小男孩身上并沒有體現出來。這讓他無法很好地與周圍的同學和睦相處,于是對集體活動表現出強烈的倦怠感。在學校開展大型活動和班級集體活動的時候,軒軒總是最不積極的那一個,每次班級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他也不愛參加討論。
軒軒爸爸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表示愿意花更多時間去引導和教育軒軒。我建議可以帶軒軒多去參加他感興趣的社會團體活動,例如跳蚤市場、車模隊、足球隊,在不同的集體氛圍中去鍛煉他的人際交往能力。針對他的驕縱心理和暴力傾向,我建議帶他去鄉村體驗農家生活和參加軍事化管理訓練活動(夏令營)。他的集體存在感低,所以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我就有意在班里表揚他的優點,只要有一丁點進步就夸獎他、鼓勵他。甜言蜜語總是能讓人歡呼雀躍,每次看到他紅撲撲的小臉透露出來的自信,我心里總有種欣慰和滿足。漸漸地,軒軒成了班里勞動最積極的孩子。“因為我力氣大,所以我要多幫幫同學們。”他也成了班里參加體育活動最積極的孩子。“因為我長得壯,所以要為班級爭光。”雖然每次參加體育文化節他都沒有獲獎,但我每次都會發表揚信給他,讓他明白只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獲。
現在,我已經很少聽到班里的孩子投訴軒軒了。三年級后,他再也沒和同學打過架。立德班的孩子們都說軒軒的進步很大,似乎記憶里那個橫沖直撞、行事乖戾的“小豆丁”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眼里只有懂事靦腆、愛笑積極的“大肉肉”。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無奈、無助甚至是傷心絕望,但更多的是感動和喜悅。雖然我每天都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去解決各種小問題,但是我始終相信,在你最不能忍受的時候學會去忍耐,在最無法相信的時候選擇相信,對孩子們有所盼望、有所包容,他們總會從“小豆丁”成長為強大的“大肉肉”。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