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良
2017年3月7日下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教育界別聯組會,全國政協委員、華北電力大學原校長劉吉臻談到的中小學生“課后三點半”問題,令陳寶生深有同感。“很多小學、幼兒園下午3點半就放學了,家長還沒下班就得去接孩子。” 劉吉臻委員談到,在他的科研團隊里,有年輕父母“每天到下午三四點鐘,即使有重要活動也坐不住了,因為他們想著趕緊去接孩子”。
也有家長選擇出錢孩子放學后托管給培訓機構。“這些社會托管性機構,缺乏有效管理,辦學條件和收費標準五花八門。家長錢沒少花,往往并不滿意。”劉吉臻說,“結果是學校減了負,家長增了負,孩子沒減負。”這是減負這么多年來許多學校、家庭、孩子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果不想增加三點半之后的時間成本,那么家長們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進入一些更能體現家長意志的私立民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在這些學校里,學生可以學習到更晚,很多初中甚至都有晚自習。這也是南方江浙一帶民辦學校發達的原因之一。
(來源:光明網)
“三點半難題”其實就是由于公立中小學校的課后服務不能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引發的矛盾。
毋庸置疑,“三點半難題”如果解決不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秩序,影響家長的工作、生活,影響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為此,教育部及時印發了《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誠然,中小學校要想落實《意見》就得發揚“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新時代精神,做好如下工作:
依照《意見》要求,把課后服務當成一項教育民生工程來抓。“三點半難題”其實就是一道亟待破解的民生難題。所以,中小學校要正確領會關于學校是社區的一部分的新課改理念,將學校置于所在社區之中,把學校當成社區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按照《意見》賦予的神圣職責,積極拓展學校教育的功能,將服務延伸到社區,為解決家長頭疼鬧心的“三點半難題”而開展中小學生滯留學校后的課后服務,為學生解難,為家長解困,為社會分憂。
保證非營利性,把課后服務當成一項公益事業來抓。中小學校要把課后服務提到為社會排憂解難的高度,就要用好《意見》規定的“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利好政策,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堅決杜絕以盈利為目的做法,堅持服務第一,廉潔自律,適當補助的原則,并且把“嚴禁以課后服務名義亂收費”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
把握好專業性,把課后服務當成一項專業技術工作來抓。學校要在認真學習《意見》的基礎上,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學校課后服務當成一項專業技術工作看待,絲毫不得馬虎。成立專門的學校課后服務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支部書記任副組長,組員要包括中層科室負責人、年級組長、班主任等,負責課后服務計劃的制訂、實施、檢查、總結、評估。
認準非課程性,把課后服務當成一項課后活動來抓。要想使《意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學校就要深刻領會《意見》的精神實質,轉變觀念,不能將課后服務演變成課堂的自動延伸,更不得變為補課,嚴格依照《意見》規定的“課后服務內容主要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體育,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來實施踐行。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