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 陳鋒
一、問題的提出
數學教師如何有效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筆者認為,對于常態課而言,基于對知識的整體設計,深入知識的本質和連接點,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深度;基于學生現有水平,依據學情預設適合學生的問題串,逐層推進、步步深入、系統演繹,能降低思考難度;基于問題的變式拓展,把握本質不變規律,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下面,筆者以“二次函數的幾何應用”一課的教學過程與反思為例,談一談如何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二、基于知識主動建構的教學設計、演繹和訓練
1.課堂引入整體設計。
“二次函數的幾何應用”是數學知識的內部運用,是函數應用的例子,其關聯代數與幾何,有很強的綜合性,是近幾年各地中考的熱點。本節課是繼教材中二次函數內容結束后,對二次函數拋物線與幾何圖形之間綜合問題的微專題探究。基于二次函數的整體知識,圍繞學生已掌握的內容,筆者開展了如下的課堂導入。
師:近段時間我們一直在研究二次函數,你能說說處理二次函數的關鍵是什么嗎?
生1:二次函數的表達式。
師:求出二次函數表達式的關鍵又是什么?
生2:點。
師:由此可見,點是解決二次函數問題的金鑰匙。有了點的坐標就可以求出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反之有了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就可以用表達式表示點的坐標,進而表示與它相關的量。那么,點的坐標可以表示哪些與它相關的量呢?
生3:利用點的坐標可以表示線段長,由線段可以聯系角度。
師:線段和角是幾何圖形的元素。圖形問題可以因此轉化為代數問題,從而進行數形雙向聯系。
板書:
式→點→線(角)→形;
形→線(角)→點→式。
師:對于這個思路,我們在一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中反復經歷。二次函數與幾何圖形問題的基本處理方法也應如此。
基于整體的,才是生長的、深入的。筆者從二次函數的解析式與點說起,由點到線,再由線到角,又由線和角到形,將二次函數與相關的知識關聯起來,橫向溝通,打通函數與圖形的內在聯系;指出一次函數與反比例函數中的相同經驗,縱向聯系,抓住知識方法背后的不變本質。抓住本質方能正確遷移,打通聯系才能自然聯想,引導學生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思維,帶領學生體驗知識的自然生長、方法的逐步深入、思想的漸次升華。
2.課堂例題系統演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的思維一定是有深度的。由于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有獨特的解決函數問題的方法(課堂導入部分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方法的機會和時間),基于學生實際水平,筆者讓學生圍繞二次函數與幾何應用的核心問題展開學習,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例題教學部分,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
例 如圖,拋物線y=ax2-2ax+c(a≠0)與x軸交于點A、B,點A的坐標為(-1,0),拋物線經過點(2,-3),與y軸交于點C,其頂點為點D。
師:(示范讀題)根據這些條件,你能得到什么?
生4:求出函數解析式為y=x2-2x-3,用兩點的坐標(-1,0)、(2,-3)代入,就能求出它的解析式。
師:還可以求什么?
生5:利用解析式求出對稱軸為直線x=1;求出點坐標B(3,0)、C(0,-3);利用對稱及解析式可以求得D坐標(1,-4)。
師:除了剛才的方法,求拋物線的解析式還有哪些方法?
生6:先結合解析式的特征直接求出對稱軸為直線x=[2a2a]=1,再利用對稱性,由A(-1,0)求出B點坐標(3,0),設交點式y=a(x+1)(x-3),將點(2,-3)代入即可。
師:不計算能說明此函數必經過(0,-3)嗎?為什么?
生7:利用對稱軸直線x=1及點(2,-3),由對稱性直接求出C(0,-3)。
師:還可以獲得些什么?
生8:可以求線段所在直線的解析式,如直線BC的解析式為y=x-3。
生9:可以求線段的長度,如AB=4。
生10:可以求一些直線與x軸、y軸的特殊夾角,如BC與y軸夾角為45°。
師:除了考慮到了求點坐標、線段(或直線)解析式、長度及一些特殊角度外,你還會聯想到什么?
生11:把得出的線段長、角度放入幾何圖形中去。
師:對,例如放到三角形中去……
基于學生的,才是適切的、深刻的。教師基于學生的已有基礎設計問題,引發學生自然聯想,這樣設計問題才是適切的;在學情預設和學生現場回答的情況下,適時追問,不斷促使學生思維走向深刻。問題與追問,共同構成了深度思維的系統演繹過程,有利于學生深度思維的培養。筆者基于學生的學情,設計這樣的問題與問題串,起步低、落腳高,引導學生從二次函數的解析式特征獲知有用信息,自主探究,在追問質疑中生成有深度、高質量的思維活動。
3.課堂探究變式訓練。
把握事物的本質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本質是什么,而是要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和體驗,在變化中抓住不變的本質;要通過一個背景展開教學過程,進行變式探究,在變式中剝離非本質屬性,呈現知識、方法的本質特征,讓學生站得高,想得深遠。筆者基于一個簡單背景進行變式訓練,將涉及三角形的問題一一呈現,如定面積問題、面積最大問題、直角三角形問題、相似三角形問題等,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讓學生在變化中感悟不變的思想方法。這無疑是復習課激發學生深度參與的一種方式。
探究問題:例題的條件不變,在此拋物線上找一點P,使△ACP為直角三角形,這樣的P點有幾個?并求點P的坐標。
變式1:將“點P在拋物線上”改成“點P在拋物線的對稱軸上”。(讓學生略微分析方法思路)
變式2:將“△ACP為直角三角形”改為“△ACP為等腰三角形”。
(由學生總結構造直角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技能:判斷是否有兩定點;在兩定點前提下由“兩線一圓”構造直角三角形、由“兩圓一線”構造等腰三角形。)
變式3:在對稱軸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以C、D、P為頂點的三角形與△ABC相似?(也讓學生思考一下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變式4:請在拋物線上找一點P,使△BCD的面積與△CDP的面積相等,并求點P坐標。
變式5:此拋物線上是否存在使△CDP的面積最大的點P?
基于變式的,才是本質的、深遠的。這組變式由例題背景出發,層層遞進,或構建特殊三角形并變換形狀,或引入相似,或求面積,或找最值。通過豐富的變式,既減少學生熟悉題目的時間,又減少機械低效的計算。學生在不斷的變式中,抓住分析問題的通法,抓住幾何圖形的性質,學會了轉化問題的思想方法,提升了解題能力。
三、教學反思
1.整體設計要系統整合。
本節課的主題是“二次函數的幾何應用”,筆者在教材的整合上體現了整體性。在九年級上學期二次函數的應用中盡管包羅萬象,但是拋物線與直線形圖形的綜合無非就是特殊圖形的存在性問題、面積的最值問題、圖形之間特殊的關系問題等。站在九年級教學的系統角度來看,對于本節課,要先整體感知、宏觀把握,然后到九年級下學期專題復習之時再劃分類別、各個擊破。這是一種有層次、有節奏的系統規劃。
2. 系統整合要瞻前顧后。
本節課從拋物線的點的坐標計算開始,由點的坐標得到線段的長、直線的表達式,再由線的計算進入基本圖形——三角形的形狀研究和大小計算,帶領學生研究了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存在問題、面積的計算問題和面積的最值問題,復習運用了二次函數、一次函數、勾股定理等基礎知識,總結提煉了直角三角形存在問題的“兩線一圓”找點法和等腰三角形存在問題的“兩圓一線”找點法,滲透了將面積求解轉化為“軸上形”的轉化思想。由此再進一步帶領學生往后眺望。學生掌握了拋物線與三角形之間的相關知識處理方法后,必將可以類比這些方法解決與其他圖形(如四邊形、五邊形、多邊形,甚至圓)間的關聯問題,解答與圖形的形狀確定、圖形的面積大小、圖形之間的聯系問題,讓學生多角度體驗,思維真正地由淺到深得以鍛煉。
3. 系統演繹要環環相扣。
教師站位要比較高,對知識點與知識點、題與題之間的銜接要自然巧妙。學生在筆者的啟發引導下不僅能深入課堂,而且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有效訓練,自然地獲得深刻體驗。筆者從一開始的開放式問答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由點到線,再到形,引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在給出題目后設置了一連串追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c是多少,怎么求的?”“不用計算,你能說說拋物線肯定經過(0,-3)的理由嗎?”“除了剛才的方法,求這個拋物線的解析式還有哪些方法?”以此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讀題、審題、篩選信息的技能。
(作者單位:1.江蘇省無錫市西漳中學,2.江蘇省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
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指向初中數學核心概念主動建構的教學研究”(立項編號C-c/2016/02/02)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