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娜
[摘 要]巴彥淖爾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一座新興農業城市。近年來,隨著該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土地向種養大戶集中,出現了小農經濟向中農經濟轉變的趨勢,由此也帶來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新問題——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與日益擴大的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筆者力圖從建立家庭農場的角度來分析解決這一矛盾,希望能為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巴彥淖爾;農業;經濟組織;家庭農場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巴彥淖爾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一座新興農業城市,位于舉世聞名的河套平原和烏拉特草原上,土地和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被譽為“塞上江南,黃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熱土”。近年來,隨著該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土地向種養大戶集中,無論農戶經營的土地規模還是養殖規模都在擴大,出現了小農經濟向中農經濟轉變的趨勢,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已不再適應中農化的經濟組織,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1 巴彥淖爾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
多年來,巴彥淖爾地區的農業一直采用傳統的、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該方式曾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該地區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糧、油、糖生產基地,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糧食的有效供給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 巴彥淖爾小農經濟組織的中農化趨勢
筆者于2014年6月,曾隨同中央民族大學楊思遠教授的調研團隊對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浩豐村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巴彥淖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土地向種養大戶的集中,無論農戶經營的土地規模還是養殖規模都在擴大,出現了中農化趨勢。
2.1 中農化
所謂中農化,是指以家庭為基本經濟單位,在集體所有制實行土地承包到戶的基礎上,通過農村人口外遷和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使得以個體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家庭經營向中等規模經營轉變,即小農經營中農化。
2.2 中農化趨勢的具體體現
2.2.1 種植業面積的擴大。種植業面積的擴大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來實現。土地流轉主要在家族內部及村內流轉;另外,還有通過墾荒來實現。2014年已調研的中農化的27戶,承包地總面積為750.5畝,戶均承包地為27.8畝;由于租入土地總面積608畝,使得戶均土地種植面積增加了22.5畝;由于開墾土地488.8畝,使得戶均土地種植面積增加了18.1畝。由于租入土地和開墾土地使得戶均土地種植面積共增加了40.6畝,是戶均承包地的1.46倍,使得戶均經營土地總面積達到68.4畝,這就是中農化的一個主要表現。
2.2.2 農戶養殖規模的擴大。種養結合是浩豐村農戶經濟的基本結構,在中農化過程中,土地的集中只是其中一個方面,農戶養殖規模的擴大是另一個重要方面。地處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浩豐村,其家庭養殖業受到漢蒙兩個民族畜牧業傳統的交錯影響。
在浩豐村,家家都有養殖業,其中有 19戶養殖大戶占所調研40戶的47.5%。養殖大戶平均養殖規模達到73只羊和3.31頭豬,戶均養殖業收入31839元。另外,據調查發現,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具有很高的重合性。種養結構的互補性很強,在中農化過程中,這種結構保持了連續性。
3 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已不適應中農化趨勢的發展
隨著小農經濟組織中農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的弊端不斷顯露并日益加深。
3.1 小農經濟組織的生產方式對農業生產發展的阻礙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巴彥淖爾市農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傳統的、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組織越來越不適應農業生產的發展,其弊端日益暴露:單家獨戶的分散經營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機械化、集約化經營,也不利于合理分工的進行,更不利于科學技術的推廣;單家獨戶進行生產,成本高、效率低,品質和數量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不確定性增加;單家獨戶的力量薄弱,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不強,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往往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農戶利益損失較大;等等,嚴重阻礙該地農業的發展壯大。
3.2 分散的流通組織阻礙了巴彥淖爾農業的發展壯大
單家獨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流通組織也具有較高的分散性。高度分散的農產品流通組織已無法繼續支撐日益龐大的農產品流通規模。因此,加快農產品流通組織建設,改善農產品流通環節,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是增加巴彥淖爾農民收入、促進巴彥淖爾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增強巴彥淖爾農產品國內、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4 中農化趨勢的最終結果必將產生家庭農場經營
巴彥淖爾農村經濟出現的中農化趨勢表明,家庭農場更適合目前的巴彥淖爾的農業生產狀況。而且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再次提到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在土地家庭承包體制長期不變的政策下,同一個家庭組織可以實現從小農向中農的躍升。在這個過程中,家庭人口增長并不必然造成家庭經營規模的縮小,農村的將來不是無人種地,而是種地的人數減少,但會由素質更高的一批新型農民組織生產,并伴以機械化向前推進。機器的大量采用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經營規模的擴大可以增強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國家各種扶持和保護政策下,家庭農場的農業經營形勢終將會產生。家庭農場既堅持了農戶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不變,同時也接納了土地流轉這一土地新政策,是中農組織生產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 楊思遠.中國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研究[M].新華出版社,2013.
[2] 莫坤,姜麗麗.家庭農場研究文獻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1).
[3] 田慧.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