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銘
[摘 要]謹慎性原則是會計核算應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在會計核算和實務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正確理解與應用謹慎性原則是十分重要的。謹慎性原則針對經濟活動的不確定因素,是為了減少會計風險而采取的一種文件做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謹慎性原則也亦如此,運用不當,不僅不能降低會計風險,相反的還會破壞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本文介紹了謹慎性原則的含義,闡述了其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同時指出了在會計核算中應用謹慎性原則所出現的問題以及一些解決的建議。
[關鍵詞]謹慎性原則;權責發生制;會計核算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謹慎性原則又稱穩健性原則,是指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時,對于屬于估計性質的事項,一定要注意穩妥、謹慎從事,留有余地。企業的經營活動在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按照這一原則,可使本期可能產生的損失不遞延至下期反映,增加下期負擔,從而使各期的經營結果更加真實。
1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體現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外部經濟環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市場風險,比如金融風波、債務人的死亡、破產、固定資產因技術進步而提前報廢、惡性競爭等情況,謹慎性原則正是針對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要求人們在會計處理上充分估計可能發生的風險和損失,這樣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謹慎性原則若使用不當,也可能降低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因此企業不能漫無邊際、任意使用或者歪曲使用謹慎性原則,否則將會影響會計核算的客觀性,造成會計秩序的混亂。需要注意的是: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謹慎性原則,將被視為重大會計差錯,需要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2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
按照國際會計慣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規定對于發出的存貨,按照實際成本核算的,可以分別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等方法確定其實際成本,當期末結存存貨的實際成本偏離市價時,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對那些成本低于市價的存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采用先進先出法對存貨進行加價的,不是以現行成本與現行收入相配比,因而,當物價上漲時,就會高估企業本期利潤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值,造成企業虛利實稅,不利于資產保全,顯然違背了謹慎原則的要求。因此,在資產負債表日,企業的存貨成本如果高于其可變現凈值的,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分別選擇采用單個存貨項目或合并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在資產負債表日,如果企業以前減記存貨價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
3 謹慎性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可操作性不強
在新會計制度中,許多會計處理要求應用謹慎性原則,但卻沒有規定具體的操作方法,給操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如新制度規定,企業確認資產減值準備時,需取得以下數據:短期投資市價、存貨可變現凈值、長期投資可收回金額、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無形資產可收回金額、委托貸款可收回金額等。其中,“市價”“可變現凈值”“可收回金額”等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會計實務工作者的主觀判斷,要較為準確地確定“市價”有相當的困難。“可變現凈值”和“可收回金額”,需要預計未來一定期間的現金流量和折現率,更不容易做到。
3.2 與可比性、一致性原則沖突
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按規定的會計政策進行,會計核算應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則要求企業對經濟業務的處理,一經采用某種方法,就應一貫地予以使用,即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隨意變更。但謹慎性原則允許企業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的變化改變會計核算的口徑和方法,因而會與可比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發生沖突。如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對存貨進行計價,有時按市價計價,有時成本計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3.3 會計人員素質問題
對各種可能發生的事項,特別是費用和損失,在會計確認和計量的標準是“核算合理”,即對可能發生的費用、負債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得計提秘密準備。而“合理的判斷”事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目前,雖然我國的會計業的發展較為迅速,但是所培養出的會計人員素質還存在較大的缺陷。一是部分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低,難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談不上在會計實務中正確應用新制度。因為新制度中“可選擇性”的范圍日益擴大,尤其是謹慎性原則應用的許多地方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如壞賬準備的提取方法的比例、存貨可變現凈值大小等;二是部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低下。雖然這些會計人員知道如何應用謹慎性原則,但基于特定目的,往往會對這一會計政策進行濫用。
4 正確應用謹慎性原則的幾點建議
4.1 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
謹慎性原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較強的傾向性和主觀隨意性,因此,為了避免企業以應用謹慎性原則為借口,隨意變更會計核算方法。高估損失,低估收入,虛列成本費用,歪曲真實經營成果,把謹慎性原則當作成本、利潤調節器,就必須加強審計監督,防止濫用和曲解謹慎性原則,避免人為地加劇濫用這一原則的隨意性。同時,應強化企業內在約束機制,來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優化會計行為,從而使謹慎性原則得到合理的應用。例如,為了避免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與我國所得稅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加強審計功能、強化企業內在約束機制,避免人為地造成他們之間的時間差異性。因為有些企業想利用過度的謹慎性原則來避免當期的所得稅,由此來調節內部資金周轉。但是對所得稅的結果是相同的,只是以后期間同樣要轉會未交的所得稅,所以應加強企業或財務人員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與所得稅政策同步,就沒必要以后各期間調節所得稅,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工作量的加大。
4.2 努力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
任何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在會計實務中的貫徹和應用都離不開會計行為主體——會計人員。鑒于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可選擇性”的范圍日益擴大,要求會計人員在應用謹慎性原則時把握好“度”,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是應用好會計政策的關鍵,所以必須不斷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判斷道德水平。其中學習、培訓、宣傳工作不能松懈,要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幫助企業各會計人員轉變滯后的意識,增強企業貫徹謹慎性原則的主動性,盡量防止在判斷“不確定”事項、“可選擇性”范圍時亂判、誤判等情況發生,使他們能夠把握好謹慎性原則的實質,在對“不確定”事項、“可選擇性”范圍進行估計和判斷時,力求客觀和公正,避免主觀隨意性。
4.3 防止過度謹慎,盡量避免出現秘密準備
謹慎性原則作為一種原則性規定,是較為抽象的,并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對這一原則的確存在著可能對他進行隨意和濫用的潛在危險。例如,有事可能會把謹慎性原則理解為“寧可多記損失,不能預計收益”,導致對應當計入賬的收入不入賬,對應當按規定標準計提的成本費用,故意擴大計提的范圍和標準等。對此,我們應當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對過度謹慎加以限制。事實上,會計準則內容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我們可參照權責發生制檢查屬于本期收入和成本費用是否已經計入本期;按一貫性原則檢查計入成本費用的開支是否遵守了一貫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另外,還應在會計要素準則中具體規定謹慎性原則的處理方法,這樣做,即可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會計處理,又可防止對謹慎性原則的曲解和濫用,防止過度謹慎。
5 結語
謹慎性原則是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之一,它對具體的會計核算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在會計核算中能夠全面理解和正確應用謹慎性,才能使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從而使會計信息使用者成為做出正確決策的依據。因此,只要市場中存在著風險因素,出于對所有者和債權人利益的保護,促進企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謹慎性原則的應用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力.淺議謹慎性原則在企業中的運用[J].中國農業會計,2017(05).
[2] 初雨萌,楊穎.論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納稅,2017(24).
[3] 朱芃宇.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01).
[4] 柴思敏.謹慎性原則與相關會計原則的沖突與協調[J].企業導報,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