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祎
[摘 要]新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供給基本上實現了總量平衡,但“三量齊增”等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本文以清水河縣北堡鄉的基本情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點以及推進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辦法等三方面試圖以小見大,為自治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一二可操作性建議。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矛盾;清水河;北堡鄉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1 清水河縣北堡鄉的基本情況
北堡鄉,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轄鄉,位于該縣最南端,距縣城27公里。全鄉525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117個自然村。
1.1 人口概況
北堡鄉戶籍6483戶,15779人,常住2258戶,5411人,僅占全鄉戶籍人口的34.3%。1至17歲3586人,18至60歲9467人,60歲以上2726人。其中,男女比例為1:1.13。全鄉25至60歲的勞動力5468人,其男女比例5:2,其中長期外出打工者有2478人,換言之,長期在鄉內留守的勞動力僅有3000人左右,僅占全鄉人口的19%。小學及文盲占全鄉人口的23%,初中文化水平占72%,高中及以上文化僅占全鄉5%,全鄉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
1.2 耕地概況
北堡鄉總耕地面積12萬畝,林地6萬畝。按照二輪土地承包標準范圍,各村之間承包面積不等,人均承包面積在7-8畝。主要種植品種以玉米、馬鈴薯及糜、谷、黍、豆類、油料等小雜糧為主。植被類型以裸露雜草為主。
北堡鄉地處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結合地帶,整個地形是山溝相間,溝壑縱橫,故當地農用機械使用率極低。絕大部分土地還處于傳統的牛耕驢馱的耕作方式,只有少部分平整土地有利用機械作業的條件。全鄉無收割機。以手扶拖拉機、玉米播種機為主農機具僅有500臺左右,換言之,4到5戶農戶、240畝耕地共享一臺農機具。
北堡鄉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短促,風多雨少,晝夜溫差大,當地水資源相當匱乏,利用水資源成本過高,目前并無水澆地,老百姓仍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全鄉范圍內無溫室大棚,只有約500余座小型三分地馬鈴薯、種薯繁育網室。
在上述基礎條件之下,全鄉糧食總產量四年來基本維持在24000噸以上的水平,呈緩慢增長態勢,2013年為24321噸;2014年為24427噸;2015年為24480噸;2016年為24575噸。
1.3 收入情況
上文提到,北堡鄉農民除少部分外出打工之外,剩余部分勞動力在鄉務農,收入來源基本上為務農收入。如下表1所示,北堡鄉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2014年3900元、2015年4300元、2016年4890元。而同期無論是與呼和浩特市、自治區、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均相去甚遠。尤其是與呼和浩特市整體的平均水平相比,2016年有顯著增長之后,也僅僅有全市平均水平的33.68%。
據調查,該鄉目前農作物的銷售主要是通過零散的市場交易,有時收購方上門收購,有時農戶到市場銷售,當年的銷售量大約在種植量的70%左右。由于北堡鄉境內農民目前并沒有自己的小雜糧注冊品牌,只能將糧食以相對低廉的價格、零散的形式銷售給有品牌的公司。換言之,北堡鄉目前農業僅限于第一產業的種植業,并無深加工以及之后的品牌銷售、品牌維護等附加值較高的環節。
2 北堡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點
北堡鄉作為自治區級貧困縣清水河縣的縣轄鄉,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客觀上存在制約其推進工作的因素,工作中確實存在很多難點,集中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
2.1 難點之一:缺乏適合從事現代農業的新型農民
由于數量及質量的限制,北堡鄉目前少有新型農民。現代農業的發展,歸根到底離不開農民。然而與自然經濟相契合的傳統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給自足的小打小鬧顯然勝任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的是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將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但通過上文分析,北堡鄉現在的農民隊伍無論是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顯然都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多數農民仍屬于傳統農民,而不是新型農民。
2.2 難點之二:缺乏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自然條件
由于特殊地形地貌及特殊地理位置,北堡鄉缺乏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自然條件。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優良的自然基礎條件。農業自然基礎條件具體包括自然界為農業生產提供的天然可能性和限制性(資源性和非資源性的自然因素)兩個方面,如地質地貌、地理位置、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及自然災害等自然因素,以及由它們有機結合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自然條件的優劣,對于農業生產的發展能起到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農業自然基礎條件是農業發展的生產資料中重要的一環。北堡鄉的自然基礎條件,恰恰是大部分區域不適宜現代農業的發展,在推進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是很難推進的一環。
2.3 難點之三:缺乏適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全產業鏈
小而全的傳統經營模式,導致北堡鄉缺乏適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全產業鏈。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盡管中央一再強調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即發展“1+2+3=6”的第六產業,但實踐中代表農民的組織化依然滯后,農民依然難以與中、下游有效和平等地對接;同時,產品質量依然難以追溯,消費者仍然對食品質量安全缺乏信心。從體制層面看,無論是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是投資農業的工商企業,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從事農業并不是著眼于市場需求,而是著眼于政府政策支持。“只要政府能支持,不愁經營會虧本”的心理已具普遍性。可見,我國目前的農業供給側體制已逐漸偏離市場需求導向、市場機制主導的軌道,變成了政府主導和政績取向的農業供給側體制。而北堡鄉作為鄉一級政府,向上不能頂層設計、向下直接面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想靠一己之力改變本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3 推進北堡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辦法
根據北堡鄉的基本情況及推進此項工作的難點現提出以下思路辦法僅供參考:
3.1 進一步整合土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條件。以北堡鄉的現實情況來看,當前的土地可分為兩部分整合。其一,在不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的地區,繼續收縮轉移村民,退耕還草。其二,在土地相對平整的地區,便于集中機械化經營,繼續加大力度流轉,打造小雜糧種植示范區。在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促進資金、人力、裝備、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要避免出現“小馬拉大車”“大馬拉小車”現象,促進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充分釋放規模化經營的制度紅利。
3.2 培育新型農民,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中央多次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之策。具體到北堡鄉應圍繞以下三個方面深化改革:
3.2.1 引入工商資本下鄉
一要鼓勵工商資本適度進入北堡鄉的農業領域。要引導城市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采取“公司+農戶”“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訂單農業”等方式,重點從事種養業產前、產后服務、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產業,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化經營。以北堡鄉的情況,最適合發展的就是小雜糧種植,以及肉羊、油雞、生豬等養殖業。可以在這些領域中適度引入工商資本。二要保障農民權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經表示:國家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但不提倡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耕地。“企業應帶動農戶發展而不是代替農民生產,應該把種養環節留給農民。”要鼓勵企業與農戶建立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和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銷售收益。
3.2.2 支持和培育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曾經指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將要成為今后我國農業現代化主體的單位。
3.2.3 不斷提升農民整體的素質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基于現在北堡鄉農民的現實情況,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別努力:其一,提升適齡勞動力及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其二,對于現有的適齡勞動力,要更加注重其對先進種養技術的培訓。其三,要對全鄉老百姓進行全新經營理念宣傳。
3.3 打造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其一,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例如:現在北堡鄉的村民生產小雜糧并無自主品牌,應該按照農業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推進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推動當地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支持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到北堡鄉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其二,進一步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在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挖掘農業的非傳統功能,如鄉村旅游、農耕體驗等,著力提升農業的價值創造能力。通過政策制定,積極支持與引導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業態、新產業,把農村的綠水青山變為農民的“金山銀山”。北堡鄉在此環節可以大做文章,大有作為。首先,北堡鄉與山西相鄰,僅有老牛灣一灣之隔,在當地很好地傳習了窯洞文化。其次,北堡鄉自身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有明長城、口子上古村落、四公主德政碑、北堡寫生基地,發展旅游業有很大潛力。最后,當地旅游業還可以依托老牛坡黨支部,打造老牛坡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目前項目正在實施,預計在8月份完成。
[參考文獻]
[1] 易玨,結構性改革轉向[J].中國經濟信息,2013(11).
[2] 遲福林,我國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J].改革與開放,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