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穎
[摘 要]文章通過研究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和消費情況,提出社會保障與消費兩者存在的影響的觀點,并用理論對其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了相關優化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農村居民;消費;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1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及農村居民消費現狀
1.1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現狀
1.1.1 保障水平并不高。因為城鄉居民之間有著不同的收入,這就使得兩者的社會保障也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城鎮的社會保障水平要比農村的水平高,特別是在養老以及醫療保險這兩個方面,農村居民受到的福利水平不高,這使得農民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進而不能使農村得到較快的發展。
到2016年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0672.2萬人,比2015年底增加1381萬人;基金收入3154億元,同比增長17.8 %;基金支出2312億元,同比增長26.4%。
1.1.2 發展不均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發展。2016年有 5461.78 萬人參與社會保險中,其中東部的十個省有1031.4萬人,占總人數的51.9%。東部具有的平均參保費用比其他地區的都要高,保費收入在我國總保費收入中占比90.2%。首先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發展得較為迅速,但是西部的經濟發展得較為緩慢,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并不高,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無法得到保障,在遇到風險時只能采取單一的解決辦法,且當地政府也沒有較多的資金去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然后就是農村有著不同的社會保障發展制度,新保障制度在逐漸實施,但是不同農村卻有不同的接受能力,而且農民并沒有很強的保障意識,把社會保障看得并不重要,所以很多農民都選擇不參保,這也是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的原因。
1.1.3 法律制度不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稱之為公共產品,其實施的前提就是需要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證其順利實施,以我國目前實施情況為例,這方面的很多法律都并不完善,指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運行的相關法律也不完善。除憲法有關的原則性規定和國務院及相關政府部門制定的行政性法規、制度及實施方案外,缺少全國性的法律及配套實施細則。因此,其強制實施的力度不足,直接影響到了包括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整體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力度和質量。現有的法律政策并不完善,也不存在統一的法律制度,很多只是以單個法規作為基礎,并不符合實際,這都使我國的保障制度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1.1.4 資金投入不足。從資金來源看,農村困難戶救濟主要靠地方財政撥款。農村低保的資金來源各地有所不同,很多地區都是由市財政、村集體以及農民三者一起承擔,也有很少的地區是省級財政局直接進行資金支持,目前,有的地方是市、縣、鄉、村四級負擔,有的是縣、鄉、村三級負擔,有的是縣、鄉兩級負擔。資金是進行農村社會保障建設的前提,因為農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所以很多農民都不會將收入消費在養老和醫療保險上,一般都是用于基本開支,而且國家在這方面的扶助力度也不大,這也是農村保障制度不能得到較快發展的原因。
1.2 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現狀
1.2.1 農民的收入不斷提高,但是相對于城鎮居民還是偏低。消費水平就是一年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們在商品和勞務上的平均消費額。2002到2016年,農民的消費水平由1834元上升為10223元,上升比例為457.4%。2016年,農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平均消費水平相較于2002 年上升比例為378.7%、504.2%、546.2%以及510.6%; 交通、娛樂、醫療、其他等方面的消費水平相較于2002年上升比例為498.7%、270%、302.7%以及168%。2002到2016年,農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從2002年的46.25%到2016年的35.4%。恩格爾系數一般被用于反映貧富情況。以聯合國組織的劃分作為依據,該系數超過60%被判斷為貧困,在50%-59%被判斷為溫飽,40%-49%被判斷為小康,30%-39%就是富裕,不超過30%就是特別富裕。以聯合國組織的劃分標準為出發點,可以得出的結論為我國農民目前處于小康,且平均消費水平呈上升趨勢,但是其增長速度相較于城市居民偏低,其消費水平也明顯低于城鎮居民。
1.2.2 農民的消費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但是整體水平還是低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就是一個特定消費在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農民的收入在不斷提高,農村的消費水平也在不斷上升,消費結構呈現穩定趨勢。目前農民的消費結構正在從基本性消費轉變成發展性消費,其食品消費在總消費中所占比例正在逐年下降,精神和發展性消費在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消費結構不斷進行優化。在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支出由2002年的人均528元提高到2016年的1709元,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由28.8%提高到31.5%。另外,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等發展性和享受性消費的支出比重穩步提高。2016年,農村居民用于這3項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4.4%、13.7%和9.9%。 其中交通通信支出比重提高最快。雖然農村居民消費逐漸升級,但升級速度在逐年減緩,且與城鎮居民相比,消費水平差異進一步擴大。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各類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依次是:食品(25.3%)、教育文化(13.4%)、衣著(12.7%)、醫療保健(11.2%)、家庭設備及服務(9.1%)。可見,農村居民消費層次仍明顯低于城鎮居民。
1.2.3 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差異顯著。2016年,東部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東北3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分別為13396元、9886元、9527元和10221元 ,比2002年分別增長了439.2%、463.2%、453.6%和516.6%。這說明,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2016年,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額為10223元,只有東部10省超過全國水平,其余地區均未達到。可見,各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平均水平存在著明顯差距。
目前的農民消費水平和結構都在不斷優化,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農民有效的消費需求并不大,其消費水平增速遠遠低于國民經濟的增速,這就使得發展表現出高積累、低消費的特點。雖然采取這種方式能使得經濟得到暫時性的增長,但是由于農民消費需求無法與其保持一致,最終會出現其生產積極性提高較慢的現象。
2 社會保障對消費的影響機制分析
社會保障是由各種保障項目編織而成的一張社會安全網,其要保證社會各階層都能擁有權益,保證個人在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具有穩定的消費水平,社會保障在實現國民收入二次分配、降低收支不確定性和平衡農村居民生命周期中各階段收支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對消費的影響機制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體現:第一,社會保障對于調節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有一定作用。社會保障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它通過收取保險費和所得財政收入再轉移的方式調節收入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時期和不同就業機會的人們之間進行多種分配和轉移,有利于調節和縮小收入差距。第二,社會保障增加了人們對未來消費預期的樂觀性,使得社會由保守型的消費方式向開放型的消費方式逐漸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人們減少自己的預防性儲蓄而增加預期消費,對釋放居民的儲蓄,降低居民儲蓄率具有積極作用。
3 社會保障對消費的影響理論分析
3.1 社會保障對消費產生引致效應
凱恩斯提出了絕對收入說,該學說中較為重要的觀點就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會考慮到自己絕對收入水平。一般來說邊際消費傾向都是呈遞減規律,絕對收入較高的人其消費傾向并不高,絕對收入低的人反而擁有較高的消費傾向。收入再分配所使用的一種較為重要的方式就是社會保障制度,讓高低收入人群具有較為合適的收入水平,這樣也能提高部分貧窮人民的消費水平。美國學者弗里德曼在1956年論述了永久收入消費論。該理論具有的重要內容為:消費者的長期收入會對其支出起到一定作用,其決定性的因素并不是短期收入。
3.2 社會保障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
有些理論指出:社會保障的普及也會提高退休率,也就是受到社會保障的人們會優先選擇退休,而沒有受到社會保障的居民并不會這樣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退休較早會導致預想退休時間變長,而且健全的保障制度會提高人們的壽命,這就使得退休時間更晚。所以人們為了在退休后可以有一個穩定的生活,他們在工作時就會把收入使用在儲蓄方面,這對即期消費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4 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
收入再分配、保證收支穩定等都受社會保障的影響,這可以促使農民提高消費能力,增強消費欲望,進一步提升農民消費水平。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能消除農民的顧慮,使勞動力更快地轉移,其土地經營權會加速流轉,加快其產業化進程,這也可以成為農民提高消費水平的基礎。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以后,農民在購買商品時不會再猶豫很久,這就使得農民的消費習慣改變,使得邊際消費傾向進一步提升,促進農民消費結構的發展,使得農民消費范圍進一步擴大。
目前城鄉收入還有著較大的距離,如果能夠保證社會保障制度順利在農村實施,那么就會提升農村的邊際消費傾向。該制度能夠使得農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相對穩定,進而再提升農民的消費水平。第一就是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會對其消費起重要作用,這是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市場經濟具有不確定性,正是因為具有這種特性,市場中才出現了競爭,利益也跟這種性質有著密切關系。其在農民消費的體現就是預期收入以及支出具有這種性質,這會使得農民將較多收入用于儲蓄,即期消費水平降低,對消費者流動性有了較大的約束。第二就是由于存在不確定性,農民不能把所有財產進行合理性計劃,因此就更加傾向于儲蓄。如果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那么在農民看來其可能會帶來較大的風險。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幫助農民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總的來看,人們的儲蓄行為會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不同時期的制度不同,人們用于儲蓄的收入也不同。青年時,家里沒有較高的收入,但是人們的預期收入較大,所以會將較多的收入進行消費,有的人還會選擇提前進行消費,這樣出現的結果就是收入低于消費。中年時,家庭的收入水平上升,會減少消費支出,這就使儲蓄出現。退休后收入水平降低,用于醫療以及生活的支出不斷上升,所擁有的儲蓄也會慢慢減少。
社會的養老保險就是讓人們在退休之后還可以擁有較為穩定的收入。社會養老制度對農民消費水平有著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是替代影響,一個是導致退休影響,兩種影響同時存在但作用相反。前者一般會導致農民較少地把收入用于儲蓄,后者會導致受保障的居民優先選擇退休,提前退休帶來的結果就是預期退休時間進一步延長,這會使得人們將較多的收入用于儲蓄。我國目前實施社會保障制度一般會使得人們減少儲蓄。
5 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優化建議
5.1 加快推進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步伐,健全農村醫療、低保、教育這些方面的制度。讓農民相信社會保障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合理安排農民的消費支出。目前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得到完善,特別是針對農村的制度,但是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其可以拉動消費需求,因此應該找出影響消費的重要原因,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盡量在較短時間內讓更多的農民感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應該注重貧困資助問題,使農民不再受溫飽問題困擾;要讓農民了解新農合醫療制度,使農民不再受看病難以及治療費用高等問題的困擾,也要健全農村養老政策,從根源上解決老人無人贍養的問題。
5.2 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
相對于城鎮來說,政府對農村的投資就顯得較少。因為這個原因,政府就把完善農村保障制度當作經濟發展目標之一,改變財政支出方向,多將資金用于建立保障制度以及提高補助水平。以城鄉發展為出發點去建設農村保障制度,對其具有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更多地對農業發展進行扶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盡量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目前政府應該對農村養老保險、新農合以及低保等方面加大補助力度。保證中央財政在制度建設方面的轉移支付力度,堅持“多予、少取”原則,特別是要對貧窮地區進行較大力度的補助。以城鎮保障作為標準,財政部和民生部要共同建立其農村保障,以傳統補助方式為出發點,進行新型農村保障制度的完善,而且要對其給予較多的資金支持,使得其能具有較大的執行力度,這樣才能保證農民穩定的生活水平。
5.3 實現農村土地資本化,發揮農村土地保障的有效作用
我國實行的土地政策比較特別,農村保障的關鍵就是對土地進行保障。站在農民的角度,土地就是其生活、就業以及養老的依靠,是農民生存下去的保障。如果相對農民的生活進行有效的保障,那么實施土地保障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手段。農村土地資本化一般采取的就是把農民的土地當作資本來進行經營,通過對土地進行管理而得到收益的一種過程。健全農村保障制度,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真正做到讓農民參保、在生病時可以承擔得起醫藥費、當他們老了可以不用擔心生活,這樣他們才會真正明白社會保障制度是對他們起到積極作用的,只有這樣,農民在進行消費時才會沒有心理負擔,才不會為了生存而放棄提高消費水平,如果能夠做到這些,那我國農村的經濟也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莉莉.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D].遼寧大學,2011.
[2] 尹華北.社會保障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3] 陳赤平,豐倩.動態視角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變革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J].消費經濟,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