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辰
[摘 要]新疆地區受自然環境與氣候因素的影響,全年降水量少,氣溫高,氣候干燥蒸發量大,因而結構性缺水問題比較嚴重。這也決定了新疆農業必須走節水、高效灌溉的路線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就新疆地區農業節水灌溉常見技術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促進當地節水灌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新疆;農業生產;節水灌溉
[中圖分類號]S274 [文獻標識碼]A
新疆地區氣候干燥、沙漠化嚴重,本身水保有量就很少。而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特別是近年來新疆經濟發展迅速,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新疆農業發展必須走高效、節水灌溉路線,大力發展灌溉技術是促進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1 新疆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發展模式
1.1 膜下滴灌技術模式
膜下滴灌技術是在滴灌帶或滴灌毛管上鋪上一層地膜,借助可控管道系統實現供水。將水加壓處理后送入過濾設施進行過濾,再與水溶性肥料相融合,形成一定濃度的肥水溶液,進入各輸水管道,再從毛管上的滴水器上一滴滴均勻滴入。這種滴灌技術能夠定時、定量進行,確保水分被根系充分吸收。該節水灌溉技術不僅節水增產效果明顯,投入小,還能有效緩解資金不足或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新疆地區得到大量推廣,主要用于棉花生產,能明顯提高棉花單產產量。
1.2 自壓噴灌技術模式
這項技術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所構成的自然水頭從而使水流承壓,得到噴灌所需的壓力,實現噴灌。與機械加壓噴灌方式相比,自壓噴灌無需機泵設備,具有投資小、見效快、節能、運行成本小、操作方便等優點。自壓噴灌系統一般設計為固定管道式或半固定管道式,系統設計方法與機壓管道式噴灌系統在內容上基本一致。管道系統主要包括干、支兩級或兩級以上,一般根據噴灌面積、地形、水源位置等因素來決定。干管設置在沿主坡度下行,便于得到壓力水頭。支管順著等高線方向敷設,確保支管沿程水頭壓力分布均勻,使得同一支管上的每個噴頭流量基本一致。有的自壓噴灌系統需建設在管道較長、地形復雜、面積較大的地方,應根據壓力變化規律,順著坡面對壓力進行分區。這樣能擴大上部(壓力低)的噴灌范圍,而且還能將下部(壓力高)的水頭進行充分利用。同時,要選擇與各區壓力相適應的噴頭與管徑,確保各個噴頭在合適的工作壓力下正常運作。若靠近水源,壓力水頭不大,且不宜噴灌的區域,可選擇滴灌模式。當地形落差(靜水壓力)大于管道的工作壓力時,為確保管道能安全運行就必須在管道上安裝減壓裝置。一般通過設置減壓池來減壓,將灌溉區域分為若干個小區,分別由不同部位的水池供水,以減小壓力水頭。目前,這項技術在新疆大部分地區都已得到應用,如昌吉州的木壘、吉木薩爾縣和伊吾縣等地區。這主要得益于當地獨特的地形優勢與氣候條件,運行成本較小,而節水量一般在30%左右,每畝地可節省50到60元。
1.3 地表水加壓、地下水與地表水混合加壓的滴灌模式
隨著滴灌技術的快速發展,地表水加壓滴灌技術已進入規模化的示范階段,且效果明顯。同時,為了創造更好的節水便利條件,實行了地表水、地下水兩水統調統管的技術模式。通過推廣地表水加壓滴灌,將兩水統調統管,使地下水超采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2 新疆地區發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建議
新疆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用水矛盾尤為突出。當地節水灌溉發展程度不均,運行管理效率低下。為普及好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筆者認為應從下面幾方面抓起。第一,政府要加強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從政策、技術方面給予支持,調整當地農業生產結構,科學合理使用水資源。第二,加大節水農業的宣傳推廣力度。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手機、宣傳圖片等向當地群眾宣傳節水灌溉的意義及節水灌溉技術,增強群眾的節水灌溉意識。同時,制訂新疆節水農業發展各項內容的完成時間表,將其分配到基層。通過定時與不定時的專項檢查,確保將各項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到位。第三,積極健全各種配套的綜合管理制度。主管部門應出臺一些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節水灌溉設備、器材的生產企業。同時,出臺一些優惠政策,給予企業研發、生產技術的政策扶持與補助。將農業節水設施與器材納入農資產品范疇,讓農戶與企業均能享受到農資產品的減免增值稅政策,從而節約節水設施的生產成本。
3 小結
總之,新疆地區發展節水灌溉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盡管當地的節水灌溉事業已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存在很多棘手問題有待解決。如何因地制宜、高效合理地發展節水灌溉產業是值得我們農田水利工作者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通過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在有效推動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也能有效保障新疆的水資源安全與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 阿不都艾尼·吾拉音.淺談新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7(12).
[2] 周建民.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管理的探討[J].科技展望,2016(30).
[3] 劉 慶.淺談新疆節水灌溉的問題與對策[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