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曼
[摘 要]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背景下,進一步解讀各種實用涉農政策,提高農業政策普及性,從而發揮農業政策在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從農業種植和購置補貼、農機報廢更新、農業保險、農業科技、農戶教育培訓、新型農業發展以及農業金融支持等方面對實用農業經濟法進行了政策解讀。
[關鍵詞]農業政策;農業發展;政策解讀
[中圖分類號]D922.4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特別對我國而言,大力發展農業,既是民生的重要需求,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但是,相比國際農業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總體較低,農業科技含量水平不高,農業綜合效益不夠顯著。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背景下,進一步解讀各種實用涉農政策,提高農業政策普及性,從而發揮農業政策在調動農戶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 農業種植和購置補貼政策
農業種植補貼和農業購置補貼是維護農戶務農積極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從2016年實踐情況分析,我國在農業種植補貼和農業購置補貼方面進行較多新的調整。在農業種植補貼方面:第一,從2015年開始,我國將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以及種糧直補三項農業種植補貼政策統一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第二,農業綜合補貼資金的使用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將農業綜合補貼資金的80%統一使用到農業耕地的保護領域,資金使用的強度與耕地面積或者耕種面積之間建立關聯,耕地面積或者耕種面積越大,獲得的農業耕地保護資金也越多;另一方面,將農業綜合補貼資金的20%統一使用到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方面,資金使用的強度與農業規模化發展的程度之間建立關聯,從具體支持對象的角度分析,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將成為資金支持的重點對象。在農業購置補貼方面:第一,農業購置補貼的對象主要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第二,農業購置補貼的形式主要是實行自主購機、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第三,農業購置補貼采用差異化補貼形式,例如一般機具的中央財政資金單機補貼額不超過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25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60萬元等。
2 農機報廢更新政策
總體而言,我國農業發展的機械化作業水平不高,加速農業設備的報廢和更新,形成農戶更新農業設備的激勵機制,對于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具有顯著政策績效。自從2016年開始,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在江蘇等17個省(市、區)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工作,在具體操作層面,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標準按報廢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機型和類別確定,拖拉機根據馬力段的不同補貼額從500元到1.1萬元不等,聯合收割機根據喂入量(或收割行數)的不同分為3000元到1.8萬元不等。隨著政策的不斷試點,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和實施。
3 農業保險政策
農業生產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和農戶往往面對較大的風險,特別是在重大災害發生時,農戶的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往往全部成為沉沒成本。發展現代農業保險是應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的有效措施。2016年1月,財政部《關于加大對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支持力度的通知》規定中央財政對中西部、東部的補貼比例將由目前的40%、35%,逐步提高至47.5%、42.5%。2016年10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擴大畜牧業保險品種范圍和實施區域,探索建立水產養殖保險制度,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受到國家對農業保險事業的高度重視,我國農業保險的主體不斷增加,據統計,截至到2016年,我國從事農業保險的主體數量已經增加到25家,農業保險的模式不斷創新,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同時,農戶實際需要承擔的保險支出將進一步減低,也更能激發和保護農戶的農業勞動積極性。2017年,國家對此給北方大部分地區像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山東。以及部分南方地區像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發放了農業保險補貼,小麥保險金額每畝補貼450元,玉米保險金額每畝補貼400元,水稻保險金額每畝補貼650元。
4 農業科技政策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偉大實踐,促使技術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農業科技方面的寶貴經驗為我國發展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成果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2016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26億元資金,支持各地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中央財政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科技示范戶培育、農技人員推廣服務補助等。
5 農戶教育培訓政策
農業新型作業方式以及經營方式的實現最終必須建立在農業人力資本發達的基礎上,而我們農民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戶的推廣應用難度總體較大,農戶對于休閑農業以及網絡環境下線上與線下相互結合的農產品營銷模式的應用意識不強。涉農人口的綜合素質需要大力提升,農業人力資本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盡快補足的短板。農業人力資本的培育和開發也是農業經濟政策的重要方面,2012年農業部在全國100個縣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2014年,國家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重點培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及社會化服務組織;2016年,中央財政資金專項安排13.9億元人民幣作為專項農民培育經費,在全國8個整省、30個市和500個示范縣進行重點培育,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農業企業職業經理人為重點對象,強化教育培訓,提升創業興業能力。繼續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增培育對象1萬名。2017年1月,農業部發布關于《“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信息化建設工程等三大工程。
6 新型農業發展政策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農業屬于第一產業,近年來,農業發展模式涌現出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發展新形態,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豐富了農戶收入來源。從政策層面大力鼓勵和支持現代農業的發展,是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在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型發展理念的指引下,2016年11月1日,國家深改組會議通過《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方案將堅持綠色導向,在農業補貼制度中首次提出“綠色生態為導向”, 增量資金重點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傾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2016年12月19日,發改委聯合農業部印發《關于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可見,在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下,農戶和農業經濟組織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將有效獲得資本層面支持。
7 農業金融支持政策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金融要素的有效支持。相關理論研究發現,農村金融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顯著,農村金融結構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以及市場結構的多元化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村金融要素的非集聚化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都為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提供了政策依據。以我國農業銀行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金融支持主體,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農村地區貸款余額、農戶貸款余額均有了顯著提升,農村、農戶、涉農等農字號貸款增速顯著高于GDP增速,貸款占比顯著高于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016年,國家繼續支持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引導其向“生產經營合作+信用合作”延伸。同時,具有政府國有資本背景的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不斷開發和探索適合農戶特點的小額貸款業務以及農戶結合貸款業務等,面向農業企業的農業生產設備融資租賃等業務類型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為了支持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建立在政府資本和社會資本合作基礎上的農業產業發展投資基金也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和運作。
[參考文獻]
[1] 王步天,林樂芬.政策性農業保險供給評價及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2300戶稻麥經營主體的問卷調查[J].財經科學,2016(10).
[2] 葉明華,汪榮明.收入結構、融資約束與農戶的農業保險偏好——基于安徽省糧食種植戶的調查[J].中國人口科學,2016(06).
[3] 安云蓉.國內外農民教育培訓模式與機制對天津市農民培訓的啟示[J].亞太教育,2015(09).
[4] 劉劍虹,陳傳鋒,謝 杭.農民教育培訓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基于全國百村萬民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5(02).
[5] 尹雷,沈毅.農村金融發展對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是技術進步還是技術效率——基于省級動態面板數據的GMM估計[J].財貿研究,2014(02).
[6] 李向陽.信息通信技術、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基于縣域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社會科學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