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桂
[摘 要]本文在農村社區建設的視域下,闡述了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概況,剖析了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承擔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的實現途徑,旨在推進我國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的真正實現。
[關鍵詞]農村社區建設;新農村;政府責任;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D422.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社區的建設工作,各個地區也正在積極開展農村社區的建設項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不斷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雖然總結了很多成功經驗,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與短板,尤其是政府責任還未得到充分的實現。因此,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的實現途徑研究,對推動我國農村社區的又好又快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概況
1.1 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
重塑鄉村文明。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農村社區的建設成效,優良的鄉村文明不僅可以有效化解農村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而且可以增強農民之間的親切感,融洽鄉村鄰里之間的關系,對構建和諧農村意義深遠。新時代的農場社區可以說是為廣大農村提供社會性服務的核心場所,這對重塑我國的鄉村文明至關重要。譬如,和諧、融洽、有序、健康的農場社區,必然會對社區居民的一言一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村民的文明意識與文明修養。所以,加強鄉村文明的宣傳與教育,營造充滿“正能量”的農村社區文明,對推動我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著很好的積極作用。
加強農民自治。農民作為農村社區的基本構成單元,在建設農村社區中發揮著“棟梁”作用,這就使得不斷完善社區農民的自治制度成為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具體而言,加強農民自治通常包括農民的自我引導、管理、服務與教育等。與此同時,還要持續促進村黨組織和村委會、村委會和鄉政府或鎮政府間關系的科學化與合理化,強化村委會的服務與管理功能,真正實現農民自治與黨支部引導的和諧統一。
保障農村服務。我國的國土面積遼闊,廣大農村的分布較為分散,這就導致農村的一些服務性資源難以實現最為合理的、科學的配置。但農村社區的建設卻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將多數公共性農村服務予以整合與集中,進而實現農村服務性資源的高效配置,最大程度發揮服務性資源的功能與價值。其中,農村服務主要包括農民的就業服務、農村的醫療服務、農業的發展服務、農村的教育服務等一系列內容。而不斷完善與保障這些農村服務,不僅是當前也是今后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1.2 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承擔的理論基礎
公共物品的基本理論。公共物品理論是新的政治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之一,同時也是高效處理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等內容的基礎理論。根據公共物品的基本理論可知,結合公共物品的特性與自身屬性,創建多元化的公共物品供給體系,能夠促使公共物品間的供需平衡。由于公共物品具有突出的外部性、無競爭性、無排他性特征,因而廣大消費者在對這類物品進行消費時,通常會出現免費動機,這就會讓提供一些公共物品的民營企業難以收回所消耗的成本。因此,經濟學領域的學者普遍認為由政府承擔公共物品的服務職能,其效率要遠高于市場服務。
新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是相對于傳統的公共服務理論而言的,其內容主要包括:注重對公民的服務,而非對顧客服務;注重行動的民主性與思考的戰略性;重服務輕強制;以公共利益為上;尊重公民的權益;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從中可以看出,新公共服務的基本理論對政府的職能與角色進行了全新定位,即公共性的資源與項目并不歸屬政府,政府只是參與者、促進者以及引導者,扮演的是協調、裁決及調解的角色,樹立的是服務型政府的形象。因此,政府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承擔著不可代替的重要責任。
城鄉結合的基本理論。馬克思、恩格斯一致認為,加強城鄉之間的融合可以有效改變農村落后、愚昧的面貌,也能幫助城市解決很多因工業快速發展而帶來的難題,尤其是能夠真正消除勞動者差別、實現人類平等自由、社會全方位發展的實際需要。城鄉結合的基本理論強調,勞動分工還未得到明顯進步的情況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城市,當然也就沒有城市與鄉村的區分,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推進,城市開始誕生,城鄉對立也由此開始,而要解決城鄉之間的對立性問題,首先就要改變城鄉的分配與分工格局,加強城鄉之間的結合力度,從而進一步對社會進行再分工。
2 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承擔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引導農民自治力度有待加大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社區建設中由政府引導的民主式監督與選舉工作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有關農村社區建設事宜的部分決定權還未落實到社區居民手中。實現農村社區居民自治本質是對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共事業的躬身力行,也是國家依法治國政策落實的證明,更是我國政治建設、文明發展的主要保障。但由于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村級干部的領導方法、工作方式、思維習慣等還比較傳統,依然以命令式、指揮式等模式為主,因而導致示范、協商、民主等一些現代化的模式不能有效地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實施。另外,還有部分村級干部面對當前國家顧勵提倡的民主式發展感到很茫然,甚至根本無法適應新環境與新要求,以至于在工作中常常抱怨村民不好管、農村工作不好做、農村經濟不好搞、農村干部不好等等。村級干部的這種工作心理與工作狀態,必然會對其開展工作產生消極影響,而一些農村社區中的居民對自身的自治權無所謂的被動態度,以及缺乏積極參與性等也不足為怪。無論是村級干部不求改進、拘泥于傳統的問題,還是農村社區居民從眾、隨大流的心理等,都與政府引導農民自治力度乏力息息相關。因此,加強政府引導農民樹立農村社區建設的自治意識十分必要。
2.2 土地規劃不夠科學合理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人情關系較濃厚的現象,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但如果在行政管理中摻雜人情關系就擾亂了正常的管理秩序。而在諸多農村的公共管理事務中若想拋開人情關系,規規矩矩地依章辦事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種現象在農村的土地規劃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不勝枚舉。長期以來,農民的自家種地都是由當地政府通過土地分配獲得,而不同農戶按照人口數量的不同會分到不等數量的土地。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諸多農村土地都被當地政府征用,然而一些地方的政府并未統一征用土地的標準,且在征用后予以補償的資金也不盡相同,這種混亂的現象嚴重破壞了農村土地的規劃。究其原因,這種混亂的土地征用現象,與政府部門的土地規劃密不可分,而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土地規劃,必然會導致農村土地的不規范或不合理利用,也會影響到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更會激化農民與農民之間、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因此,提高政府的土地規劃水平,實現科學合理的土地規劃,對促進農村社區的健康有序建設影響重大。
2.3 財政性的資金投入相對不足
眾所周知,隨著農業稅的逐步取消,我國各地鄉鎮行政單位的財政性收入大大減少。農業稅的減免對省級政府、中央政府的影響相對較小,對工業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影響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卻對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偏遠地區的鄉鎮政府與村級行政部門的影響較大。這是因為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農業稅通常會占據當地政府30%的財政性收入,部分地區甚至會達到80%,因而農業稅的減免會對這些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但基層行政組織作為聯系廣大人民與國家的重要紐帶,尤其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功能與作用,因而一旦基層行政組織的財政性收入出現問題,則會直接影響到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推進。就農村社區建設來講,目前我國多數農村社區建設項目推進緩慢,與我國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不足有著很大關系。
3 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責任的實現途徑
3.1 建立健全引導農民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機制
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建設力度。村級黨組織可以說是保持黨在廣大農村中的戰斗力的前提與基礎。對于農村社區建設而言,創建一個戰斗力強的村級黨支部至關重要,也只有在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村級黨支部的帶領下,廣大農村社區才能更好更快地脫貧致富。具體而言,當地政府可以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吸引有才能的人向村級黨支部流動,不斷增強村級黨組織的隊伍力量,更新村級黨組織的血液;還可以通過獎罰結合的激勵措施,鼓勵村級黨組織高質量、高效率地引導廣大社區居民參與到農村社區建設中來。
充分發揮典型模范的帶動作用。要想引導農民自發參與到農村社區建設中,積極發揮典型模范的示范作用與帶頭作用非常關鍵。這是由于典型模范的思想與行為,能夠更為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廣大農民,有助于實現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果。但典型模范的選擇并非是隨意的,而是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即其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意識,而且還要在農業發展、農村文明等方面具備表率的功能,同時還要緊密結合農村社區的生產與生活實際。
3.2 科學合理規劃土地
與總體規劃保持一致。缺乏科學合理性的農村社區土地規劃,所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很容易脫離預期的建設目標,也經不起實際發展與民生工程的考驗。因此,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做好土地的科學合理規劃,即確保農村社區的土地規劃與當地的城鎮總規劃、環境規劃、土地開發規劃、各項建筑規劃、地區產業布局等有機結合在一起,以此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的土地規劃同當地的總體規劃保持一致。同時,農村社區建設中的土地規劃還要將當地的區域狀況、環境的實際容量、資源的儲備、經濟條件、居民特點等考慮在內,從而最大程度保障土地規劃的合理性。
維護社區居民的利益。社區居民不僅是農村社區的建設主體,同時也是農村社區建設成果的直接享有者。因此,農村社區建設的扎實、高效率推進,包括土地規劃的順利實施等,都離不開廣大農民的鼎力支持。而要想讓農民支持農村土地規劃的實施,必須將其核心利益與農村社區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確保農村社區建設的土地規劃能夠為廣大農民帶來切實的好處。比如,政府規劃土地利用時,要避免形式、重實效、堅持民主原則、彰顯農村特色、以扶持與引導為主,不能為追求政績盲目建設,也不能強制性予以征用,要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
3.3 擴大資金注入的渠道
根據實踐表明,包括政府財政資金在內的多種資金的大力投入,能夠有效促進農村社區的建設。因而,將農村社區建設的所需資金列入到財政的預算行列中,能夠為農村社區建設給予必要的資金保證。另外,還可以采用招投標方式,鼓勵實力強的企業入駐農村社區的工業集聚區,并給予這些企業稅收方面的減免優惠;鼓勵廣大農民將富余的個人資金投入到農村社區建設中,并予以公示;加快網絡平臺的建設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注入到農村社區的建設項目中。
[參考文獻]
[1] 王榮慶.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的農村社區與基層責任政府建設[J].海河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9).
[2] 周良才,齊芳.農村社區建設: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J].安徽農業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7).
[3] 賀明銀.淺析欠發達地區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4] 彭蘇.農村社區建設村民參與現狀與地方政府責任初探[J].黨政干部學刊,2008(12).
[5] 吳法,鄒靜琴.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創新的理論資源與實戰模式探討[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